夏本纪 第4页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白壤:白的柔土。

织文:染丝织成花纹的丝织品。

维错:复杂众多。

羽畎:羽山之谷。

箘簬:美竹,箭竹。

磬错:磨磬用的石头。

敦物:丰富的物产。

嶓冢:山名。

逆河:指黄河入海处的一段河

三壤:古时按土质的肥瘠将耕地分为上、中、下三品,称为三壤。

文教:指礼乐法度,文章教化。

威侮:凌侮慢。

:沉溺于酒。

:荒无道,惑

武伤:以武力伤害。

计功:计算功绩。

解析《夏本纪》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说,系统地叙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

相传尧、舜时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整治,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当政者用人不当,长期未能把民众从灾难中解救出来。这成了当时困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夏禹,一个有抱负而且聪勤恳的青年出现了。他继承父业并取父亲鲧(gun,滚)治水不成的教训,以他的健壮、干和毅力,获得成功,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现出一派怡然富足、井然有序的宏伟景象。

司马迁以极其虔敬的心情,向人们叙说了夏禹的业绩:他怀着励图治的决心,新婚四天就离家赴任,行山表木,导九川,陂九泽,通九道,度九山,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指给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和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在叙说夏禹的业绩的过程中,司马迁还进了皋陶(yáo,姚)论“九德”以及舜和皋陶关于元首和股肱(gōng,工)的歌词,这也反映了古人理想的天子及诸侯大臣的行为和道德规范。

与夏禹的形象相反,司马迁也用简约的笔触,勾画和鞭挞了孔甲的湎和夏桀的暴

《夏本纪》是一部夏王朝的兴衰史。夏禹的兴起,是由于他治理洪水拯民于灾难,勤勤恳恳地做人民的公仆,人拥护他。夏朝的衰亡,则是由于孔甲、夏桀这样的统治者败德,伤民,人民怨恨他们。当然,夏禹还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这篇本纪的记载也未必完全真实,历史事实未必那么美好,但大禹治水的业绩却早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他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奉献神,也早已千古传颂,作为我们祖先一种美德的代表,将永远值得学习和效法。

上一页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