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02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儿则拿着自己在杭州带回来的布偶玩具跟她分享:“叶子姐姐你看,这是我买的布偶,好不好看!”唐叶已经过了玩布偶的时候,不过她还是很给饼儿面子的,便道:“好看,小老虎的。”饼儿顿时高兴了起来,她骄傲道:“这是饼儿拿自己的钱买的呢!”

“那饼儿哪来的钱?”唐叶又顺着她的话问。

饼儿叉:“自然是卖画得来的!”唐叶眨巴着眼,不知道怎么回答。唐枝站在门口,笑着解释:“她那在灵隐寺画灵隐寺养在池子里的乌,恰巧有香客经过,见她年幼却能画出不错的画来,便花几文钱买了去。后来她跟烈婶去逛街,看见这小老虎布偶,便买了回来。”唐叶见饼儿一副求夸奖的模样,便夸奖道:“饼儿的画都能卖钱了呢,看来学成之,必有大作。难怪宋大郎时常押着你学习,看来你很有天赋。”提及此事,饼儿的神情又垮了:“叶子姐姐,你是不是背着我画了许多画给大哥检查?”唐叶道:“也没有很多,也就五六幅画,还有两件竹雕,因为这一个月里要帮忙带小麦,故而也不是特别勤奋。”饼儿:“……”叶子姐姐的嘴,骗人的鬼!

第92章含蓄是啥宋玉延从钱塘江海塘取经回来后没有立刻就给唐浩建议,毕竟嘴上动嘴皮子容易,可实际上要实施起来还得要不少准备工作。

比如要先勘测地质、地理环境,又要关注自然条件,还得分析土层的物理力学质指标等等。

古人修筑海塘没有这么多讲究,但是宋玉延对自己有要求,故而她特意往慈溪容易受灾影响的地段跑了几回。没有科学的勘测地质工具,那她只能靠人工来观测。

从海边回去后,她列举了“石囤木桩法”与“石塘”两种修筑方法,毕竟以现在的能力虽然可以修筑石塘,但是清朝的时候粮食产量高,人口也多,故而可以花很大的人力物力来修筑,如今的生产水平,她并不能保证。

比如明清时期修筑城墙等,都是用糯米浆加石灰、黏土等捣鼓出来的。宋玉延在大学时期便做过实验,确实有效,然而这时候粮食产量并不高,许多百姓连饭都吃不,哪儿来这么多糯米浆?

况且海水具有腐蚀作用,将用于修筑城墙的方法用到海岸工程来,虽然能起一定的作用,但是不出五年十年,肯定会有些地方被冲毁。

宋玉延在想,若是朝廷真的能下定决心修筑海塘的话,她倒是有胆量提出制作水泥,不必用工业机械也能生产出来的水泥,又称之为土法自制水泥。

比如瓷器等以铝矾土为主体原料的材料,在经过煅烧之后,结合新出窑的生石灰以及石膏,按照一定的比例调配就能制作出抗水好、耐酸碱腐蚀的水泥来。

当然,在煅烧瓷器、生石灰时,煅烧的工艺也必须成。如今已经有石灰煅烧工艺、煤矿煅烧工艺等,要想生产土法自制水泥,只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倒不是什么问题。

宋玉延将这些要求分析了给唐浩听,后者听着觉得像是天书,“石囤木桩法”他听懂了,糯米浆加石灰作为粘合材料他也听懂了,就是后面的石塘建造他有些没听懂。

“还有,石膏是石膏散吗?可那不是药吗?”唐浩问。

宋玉延顿了一下,只好先从“石膏可用作建筑材料,只是被世人以为是一种药而一直没有研究出其他用途”说起。

“石膏竟还有这等妙用!”唐浩惊愕不已。

他虽然不知道宋玉延是打哪儿听来的这些用处,可他也没有去细究,据她以往说出来的话最后都成真了的案例,他这会儿已经跟二十一叔一样,是无脑信她了。

宋玉延又写了一份计划书,说明了两种修筑海塘的方法的优劣之处,比如“石囤木桩法”能省去粘合材料,能节省不少经费投入,然而维修成本高,比如被海冲毁的几率大,加上明州有台风肆,这种海塘也是很容易被台风摧垮的。

而石塘一开始要投入的成本就很高,但是石塘抵御风险能力强,维修成本低,防等作用也比较好。

唐浩一个人无法决定,只能将宋玉延的方案提给县令。

县令宁直也是支持修筑海塘的,因为朝廷一直下令鼓励地方官修筑水利,若是修筑成了,也能名留青史、芳百世。

宁直对此很是心动,给范知州提了建议,范知州一看这策划书里又有宋玉延的名字,他太突突地跳:“这宋大郎究竟是什么人,怎么什么事他都能掺一脚?”虽然疑惑,但是朝廷一直都在寻找治水的能人,若是真有懂治水的能人,直接授予修筑水利工程的相关官吏也是存在的。而官吏中若是有治水之能的人才,朝廷一般也会重用。

所以范知州并未因宋玉延只是一个寻常老百姓,就轻视她的这份策划书。

可他也不想只看一份策划书就轻易地下决定,于是便将宁直、唐浩以及宋玉延等招到面前来听取他们的建议,共同商议这事。

有了宋玉延的现身说法,范知州觉得这份策划书上的内容便容易理解了许多,不过他毕竟在此前还未听说过瓷器可以制造发挥比粘土更有粘的材料,便特意先委派唐浩以及宋玉延去试验一下可实施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