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从对贾珩夫人的了解,显然这位贵妃一直将自家女儿的事儿放在心上。
崇平帝道:“朕以为,可行兼祧之法。”
“兼祧?”宋皇后重复着两个字,隐约觉得非同寻常。
崇平帝着宋皇后和端容贵妃的疑惑目光,解释道:“这是民间惯例,是一人奉祀两府香火,并行不悖,现在荣府因贾赦父子坐罪
放,荣国公一脉香火无人奉祀,朕于心多有不忍,想着如有一天贾子钰他立了功劳,赐婚咸宁,顺便让贾子钰兼祧荣国府,奉祀香火,倒也为两全其美之事。”宋皇后闻言,一双妙目晶莹闪烁,思量着其中之意,问道:“陛下,两房都是正
,一人承两嗣,是否会
了统绪之传?”提及后面四个字,宋皇后心头一颤,有些话她不好问,可借此暗示天子,倒无不妥。
端容贵妃轻声道:“是啊,陛下,这是否引起前朝官员的反对?毕竟于常礼有违,如引起轩然大波,反为不美。”崇平帝道:“朕先前也没想到,这是上次礼部侍郎姚舆上疏进言此法,以为可绝后世礼仪之争,以姚舆素来执拗守礼,既言可行,那就可行,朕常有思,如后嗣之君不孝,过继子嗣承延宗庙,倒不用想着一心想着将自己的本生父亲进尊位,抬进祖庙享受香火供奉。”后嗣之君没有子嗣,这并不需讳言,因为青史比比皆是。
宋之濮议,明之大礼仪之争多出此由,在清时光绪、宣统反而并无此争,某种程度上兼祧的民间习惯也发挥了礼教作用,所谓“承继同治,兼祧光绪”。
既然给出了解决礼法自相矛盾的策略,帝王再称自家本生皇考为皇考就显得失德信于天下。
当然,在此方世界,说嘉靖就是因为不讲以小宗入大宗的宗礼制度,继而天遣失国。
端容贵妃思量片刻,幽幽叹了一口气道:“陛下既有此番远虑,臣妾自是遵圣命行事。”如是能给咸宁一个名分,她也没什么话可说了。
崇平帝轻笑了下,说道:“还要再看他们两个,如情投意合,朕也不吝成人之美,如是咸宁她自己也没有什么心思,那也就罢了。”端容贵妃抿了抿樱,心头生出一股好笑。
心道,她会没什么心思?她现在只以为找到如意郎君了,喜的不行。
宋皇后道:“陛下心着国事,家事还要陛下
持。”
“天家无家事。”崇平帝慨了一句,说道:“不
心也不行,如今东虏在北,外患一
盛过一
,如今河南又起内忧,如不为后嗣之君开万世太平基业,朕有何颜面见我大汉的列祖列宗。”他这次吐血晕倒,也不得不为将来打算,如果他真的一病不起,就需要及早属意储君人选,齐王荒唐、女干滑,心头全无社稷,不可君天下。
梁王情暴躁,器量狭窄,也不宜承嗣。
楚魏两藩,魏王为皇后所出,自是希望魏王能为成才,也能减少朝局动,而且如果魏王承嗣,将来继承大统,五军都督府的严家也能和贾珩互相牵制。
可万一魏王不成器,就需楚王,那么楚王基浅薄,势必会重用贾子钰平虏,而因贾子钰和咸宁之故,宋家一脉以及魏楚两藩也能得以保全,不致酿成人伦惨剧。
至于子钰会不会与他心意相左,执意拥立魏王,他会通过其他法子予以制衡。
甚至于如楚魏两藩皆不成,还可立最小的儿子陈泽,因为咸宁之故,贾珩也能护住陈泽。
不过那时,主少国疑,权臣当道……希望不要有那一天。
他还需得保养身子,如能亲平东虏,立万世太平基业,君臣和翁婿相得,传一段青史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