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0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其实这都是小事了,关键还是在于二代聚变技术,能够用月球上储量丰富、且采集难度不高的氦三,来替代相对昂贵的氚。”

“若是想的再远一点儿,将二代聚变技术应用到航天领域,我们的星舰不但将比现在大上不止一倍,能够携带的燃料和续航里程更是将提升一个数量级。”

“哪怕是保守估计,我们的未来都将因为这项技术的诞生,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听着张院士口中这番惊人的话,脸上写震撼的主持人,一时间竟是忘了词。

开合着嘴,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咽了口唾沫说道。

“……那三代可控聚变技术呢?”

“三代?”张院士微微愣了下,随即笑着说道,“那得是纯氦三聚变了吧,由两个氦三原子结合形成一个氦原子和两个质子……而这也是看传说中最完美的聚变公式。”

“不过,等实现了那玩意儿,得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情了。”因为张院士的发言,关于二代可控聚变的讨论,被再次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不少论文如同雨后笋般地冒了出来,站在学术的角度,开始论证起了技术的可行,以及预期需要投入的成本。

只不过,这些论文的观点,大多谈不上乐观。

站在情的角度,大多数人都愿意相信,曾经为这片土地带来光明的陆院士,会再一次的点亮更大的火炬。

然而科学是莫得情的。

坐在自家的书房中,陆舟轻轻喝了一口2125年份的咖啡,在全息键盘上敲下最后一个标点,然后吩咐小艾将论文发送到了《未来》编辑部。

说起来他上一次给《未来》投的稿,还是关于ABC猜想的论文。

和老朋友们讨论数学问题的一幕幕,一切都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

若是不去看历,陆舟甚至一点觉都没有,上一次投稿居然已经是100年前的事情了……

第1482章老祖宗的论文侯怀志是一名编辑。

不过,却不是在普通报社或者杂志工作的那种。

作为全球读者群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期刊之一,他所工作的《未来》期刊是无数学者心目中的灯塔,是衡量一名学者学术水平的量化标杆。

甚至在某些研究领域,还传着这样的说法。

即,一位未曾在《未来》上发表过研究成果的学者,永远称不上是一的学者,而一名学者在某些研究领域的贡献是否突出,看他发表过几篇《未来》就知道了。

下一页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