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众所周知,易溶于有机溶的长链LiSn分子便是造成Shuttle效应的元凶,如果能从生成机理上减少这种产物的生成,便相当于从源头上阻止了正极材料的
失。
不只是如此,即使在反应体系中有限的生成了LiSn(n>2)化合物,由于这种空心碳球的表面附作用,这种多硫化合物也会被大量的滞留在正极材料的骨架中,而不是穿过材料表面扩散到电解
中。
有了这两层保险,穿梭效应的影响已被下降到了最低。
翻过了记载着关于理化质分析的这一部分,陆舟直接看向了电池组测试的部分。
据金陵计算材料研究所做的多组电池组实验测试,当含硫量为73%的时候,对多硫化合物向电解
扩散的抑制能力达到峰值。在500次循环之后,库伦效率依然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
而当含硫量为75%的时候,综合库伦效率、质量能量密度、体积能量密度等等一系列因素,电池的综合能达到最佳水平。
关于这种新型空心碳球材料,杨旭按照陆舟先前制定的命名原则,将其命名为HCS-2材料。
相比起工业应用价值相对有限的HCS-1材料,这种新材料无疑更具备工业生产的可能!
“简直完美。”将手中的实验报告放在了桌上,陆舟在心中慨了一句,然后从兜里取出手机,给星空科技的总经理怀特·谢里丹先生打了个电话过去,让他立刻开始着手进行国际专利的申请。
考虑到这种材料在工业应用领域的广泛前景,星空科技将据这项研究成果,围绕HCS-2材料的化合物、生产、用途、与硫单质的混合配比等一系列方面分别单独注册专利,建立一整套完整的专利壁垒。
情况乐观的话,在月底之前,他就可以拿到专利号,然后便可以开始论文的撰写。
作为运用计算材料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典范,HCS-2材料的成功,无疑将为他的电化学界面结构理论模型,提供一个重要的事实论据。
相比起这个碳硫复合材料本身,对于这一点,陆舟尤为期待…………怀特那边的工作效率很高,陆舟吩咐下去没过很久,所有提专利申请的文件,都成功的通过了申请。
拿到了专利号之后,他立刻开始论文的撰写。
上次关于HCS-1的论文也是他写的,有现成的模板可以套用,这次论文的写作倒是没有花费陆舟太多的时间,不到三天便搞定了整篇论文。
考虑到和HCS-1凑成一个系列,这次一次,他依然是选择了《科学》作为投稿对象,将稿件发送到了《科学》编辑部的邮箱。
投完稿之后,陆舟便没有再去管它,开始为即将在德国马普学会举行的报告会做准备。
然而相比起陆舟在投稿时随意的态度,这封邮件却是让《科学》的编辑部犯了难。
在《科学》上灌水是很多大牛们的乐趣,比如和陆舟在电化学界面结构的理论模型上有过合作的大卫·肖就是其中之一。
而《科学》也非常这些大牛们在自己身上灌水,毕竟这些大牛们的设备往往足够让同行眼红,论文质量有学术声誉保证,还自带“
量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