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这位就是我和你说的拉尔夫·克雷伯教授,他在这里已经工作了十年,大概是这里资历最老的研究人员兼工程师之一了。”

“没错,我可是看着这台小家伙长大,包括它的父亲,”摘下安全帽夹在了胳膊下面,留着络腮胡的克雷伯教授咧嘴笑了笑,向陆舟伸出了右手,“!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很高兴你对这个伟大的工程产生兴趣。”说起仿星器这个东西,和普林斯顿大学还有着不小的渊源。虽然如今在这项技术上领先的是德国,但这个概念最早却是普林斯顿大学的物理学家莱曼·斯皮策(Lyman·Spitzer)教授提出的。

只不过这一想法在当时被认为过于超前,无论是从材料学还是工程学的角度来看,都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实现的。

直到十多年后,第一台仿星器的雏形才真正诞生。然而直到五十年后的今天,仿星器也仅仅是个雏形,距离完全实现那张理想化的蓝图,依旧还有不知道多少个五十年要走。

握住他的手晃了晃,陆舟不好意地笑了笑,谦虚说道。

“我只是一个数学教授,对核聚变没有任何研究,来这里打扰主要是为了足我个人的好奇心,恐怕帮不上你们什么忙。”

“哈哈,有什么关系?在我看来,普林斯顿的数学教授比物理教授更了不起。”克雷伯教授哈哈笑了笑,毫不顾忌地当着一位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说了一句对物理学家很失礼的话。

并没有给克利青教授反驳的机会,停顿了不到半秒钟之后,他将安全帽重新戴在了头上。

“你们来的正是时候,今天正好有一场实验安排。跟我来吧,我带你去看看我们的小家伙。”说罢,他招了招手,带着两人向门外走去。

第364章一次六秒?

这座实验室是马普学会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旗下的“产业”,不过这种全球质的研究,肯定不只是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一家单位在做。

陆舟看过合作研究单位的名单,光是那些研究单位的名字便足以写一页A4纸。如果这里论文的署名原则和CERN一样,只要参与研究人人有份的话,只怕论文的头几页纸都得腾出来写署名。

不过,相比起这个庞大的合作研究团体来说,作为被研究对象的仿星器,却显得“小巧”许多。

跟随着克雷伯教授的脚步,陆舟和克利青教授两人来到了防辐隔离室内,终于见到了螺旋石7-X的全貌。

安静地坐落在防辐隔离室的中央,高约3.5米、宽约16米的仿星器,看上去就像是《星球大战》中走私货船船长汉·索罗的“千年隼”号。

只不过刚刚经历一场大战的它,此刻正停靠在“星港”中,只能由着技术人员在它身上修修补补。

走近了过去,陆舟可以清晰地看见,各种尺寸的设备密布在装置的表面,无数电缆从装备上蔓延到各个方向,看似杂无章地纠在一起。

“这玩意儿……造价多少钱?”

“据说超过十亿欧元。”看着这台装置,站在陆舟旁边的克利青教授,有些羡慕地慨了一句,“如果将研发成本一并算上,恐怕是个天文数字。”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经费,尤其令搞物理的同行们羡慕。

明明同样是马普学会,明明同样是物理研究所,但凝聚态物理研究所的经费却比他们少上一大截。

下一页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