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啊啊啊,总之就是很气!
气地鼓起了腮帮子,韩梦琪闷闷不乐地将嘴埋进了围巾里,一路上再也没说一句话,将样品盒到了实验室里的师姐手中之后,便头也不回地走掉了。
愣愣地看了眼走掉的那个实习生,站在旁边不远的杨旭,一脸古怪地看向陆舟问道。
“你们认识?”对于韩梦琪的变化,陆舟也是一脸莫名其妙,在听到杨旭的问题之后,简短地回答道:“以前带过的学生。”听到这句话,杨旭瞬间一脸懂了的表情。
虽然陆舟完全搞不懂,这家伙究竟懂了些什么。
“好了,别废话了,”轻轻咳嗽了一声,陆舟将话题带回了正轨上,“和我说说实验进行的怎么样了?”杨旭:“实验非常成功,将两层石墨烯叠加在一起,当转角接近1.1°,且温度达到1.7K时,它们就会呈现出非常规的超导电。
据那边研究团队的意见,我们将这个角度命名为‘魔角’。”陆舟的眉
饶有兴趣地挑了挑:“很有想象力的名字。”
“没错,充了想象力,而且这个研究成果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充
了想象力,”杨旭笑了笑说道,“相比起铜氧化物这类结构难以调整的金属超导材料而言,碳纳米材料在结构上拥有更高的可塑
,而这意味着无限的可能
。”陆舟笑着道:“也意味着成千上万组实验?”杨旭无奈道:“无论什么时候实验都是必须的。”在超导这个领域中,“室温”比“高温”还要高。因为后者的温度条件是77K(约—196摄氏度),而前者的温度条件至少也要达到273K以上才行。
相比之下,1.7K温度并不算优秀,甚至比起镧钡铜氧化合物的Tc=35K差得远。更不要说那些实验室里的那些Tc>100K的黑科技了。
不过,如果因为一项技术无法工业化,就简单地认为该技术“无用”,那对于科学的认识也未免太过肤浅了。
毫不夸张的说,99%的研究成果都是无用的。
但如果没有这99%的积累,也不可能会有最后1%的突破。
简单地介绍了实验成果之后,杨旭继续说起了接下来的计划。
“……我们下一个目标是找到一个恰当的方法,将石墨烯材料的超导温度提升至77K。当然了,这是一个长期目标,短期恐怕很难做到。”陆舟想了想,开口说道。
“77K的目标太保守了,我们可以直接定在100K。”系统都说了100K是能做到的,这条线索不利用起来也太可惜了。
对陆舟的乐观做了个无奈的表情,杨旭继续说道。
“OK,不管是77K还是100K,现在都涉及到一个问题,如果这种超导材料可以实现,这种技术就具备了有限的工业应用前景……不管有没有人对这技术兴趣,它都会产生专利。”后面的话,杨旭没有继续说,但意思已经很明确了。
一旦涉及到专利的问题,合作研究往往就没那么的纯粹了。
沉思了片刻之后,陆舟开口问道。
“赫雷罗教授是什么意见?”杨旭:“据我在麻省理工大学做博士后时听到传闻,赫雷罗教授是一个对名利漠不关心的人。从他的历次论文的署名就可以看出来,他很少与学生争夺实验成果,甚至乐于培养那些他认为有潜力的人。”陆舟:“你的意思是?”杨旭耸了耸肩:“他大概率会认为这项技术应该由所有人平等使用。”和国内一样,国外也存在那种不那么热衷于做专利保护,只是单纯地做研究的教授。
他们的经费来源大多数来自于各种国家资助的科研基金,而不是企业。在教授的薪水已经能够支付生活开支的条件下,他们并不是特别热衷将研究成果转化成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