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碎裂的纳米陶瓷复合材料虽然已经脆化,很难推断出原来的结构特,但从它内部的碳残留来看,基本可以断定是某种对热量传导具有各向异
、且耐高温的复合材料。
尤其针对内层材料的取样,通过透电镜进行观察,可以明显观察到几个样品内部的缺陷结构中,有氢元素的残留。
就陆舟所了解的,大概率只有两种情况,可能会造成这样的结果。
一种情况是,这些氢元素是由穿透材料的中子衰变而成。
另一种情况则是高能质子束直接击穿内壁,残留在材料内部。
就材料内部的氢元素与肿结构基本分布在浅层区域这一点来看,再比较中子与质子的穿透力,陆舟基本上可以推断,这些肿
结构大概率主要是由后一种情况导致的。
如此说来的话,那台躺在他地下实验室中的霍尔推进器残骸,至少有九成以上的可能,运用的是聚变核能。
而使用的核燃料,大概率是聚变反应放出质子的氚与氦三!
“果然是聚变电池!”确认了这一猜测,盯着屏幕中的图片仔细观察的陆舟,眼中写了兴奋的神
。
不只是如此,他甚至可以基于有限的线索,大致推断出这玩意儿采用的技术路线。
比如,从那个封闭的结构以及反应堆内壁的损伤情况来看,这个小型的聚变反应堆大概是一次的。
即,将燃料直接集成在堆内,使用完后将整个堆
直接抛弃。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费,但事实上这反而是最可行的做法。
如果不考虑高能质子束的轰击以及少量因氚氚反应而产生的中子对材料造成辐照损伤,以及长期运营的经济效益,很多类似于什么锂中子回收系统之类的复杂设计都可以直接省略掉。
如此一来不但可以减小工程上的难度,还可以节省大量宝贵的空间。
毕竟航天器上的一平米,那可是连宇宙中心五道口都没法比的。
至于屏蔽材料、加热部件、热换系统、以及用于监测堆
运行情况的观测系统,这些比较昂贵的设计都可以集成在引擎本身上,和发电机组一同作为安装堆
的“电池槽”部分。
如此想来的话,这种一次聚变供电结构的工程难度应该不会高的太离谱……
当然,这里说的不离谱,仅仅只是相对于成的二代可控聚变技术而言。
如果用这种“用完了就扔”的可抛弃式设计理念来设计二代可控聚变反应堆的话,工程上的难度同样大概不会很高,甚至会比采用DT聚变的STAR-2示范堆还要简单一点,只是发电成本会高的令人难以接受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