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其实如果陆舟对材料物理有所了解的话,便会知道,国际学术界对于碳纳米管对复合材料的增强机理,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虽然在材料中适当加入碳纳米管,可以提升材料强度,在很多领域都得到证实。比如最典型的采用光合金化及后淬火工艺合成碳纳米管/4#钢,复合材料硬度能达到HRC69……
但是,对于碳纳米管是如何做到这点,目前都只是依据宏观现象做出的理论猜想。所以,如果在不同教科书上看到不同的解释,一定不要觉得奇怪,因为这个东西本身就没有一个“定论”。
而钱师兄所说的,便是关于碳纳米管对水泥材料增强机理的主猜想之一。
至于这种猜想是否正确,或者说能不能适用于这个课题……
老实说他自己并没有深究过,而是直接拿来当结论用了。
如果陆舟的计算结果没错,那么无疑将为证伪这个猜想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反例。
但这实在是太意外,也太荒谬了!
过了好一会儿,钱师兄和刘师兄两人似乎达成了共识,看向陆舟。
沉片刻,钱忠明开口了。
“我无法立刻给你答复……我需要进行实验。”
“如果你的计算结果没有错的话。”
“这将是一个重大发现!”陆舟立刻问道:“有多重大?”刘波笑了笑,说:“具体多重大我也不好说,但对于碳纳米管材料研究这一领域还是有相当大意义的,至少能让后来者少走不少弯路。当然了,要说学术价值,肯定比不上你证明那个世界难题。”陆舟不好意思笑了笑,谦虚道:“那都是虚的。”
“你这话说的,学术上的事情只分是或不是,哪有什么虚不虚的,”刘波笑着摇了摇头,停顿了片刻,继续说道,“正如咱们钱师兄说的,这个东西还需要实验论证,不经过实验证明的东西,我也没办法给你一个确切的答复。还有,我能不能厚着脸皮拜托你一件事?”陆舟问:“什么事?”钱忠明干咳了声,不好意思地说道:“关于你的这个数学证明,能不能等到我们的项目结束之后再发表?因为不只是我们在做这方面研究,就我们知道的折大也在做……”现在发表这研究成果,等于给对手扫清通往终点的障碍,没准别人也走进了这个死胡同呢?
这种可能还是很大的!
虽然这么做有些不厚道,但事关科研经费和大半年的努力是否白费,就是不善言辞的钱忠明,也不得不厚着脸皮提出这个要求了。
“我还以为什么事呢,就这啊,好说好说。”陆舟笑了笑,不在意地说道。
能够发现这个结论,意外的成分居多。而且如果没有钱师兄和刘师兄提供的那些实验数据作为支撑,他也不可能凭空写出一大堆公式,更不可能发现这个出人意料的结论。
按照惯例,两位师兄的名字,也能列在二作、三作的位置。
对于论文的二作、三作,他们的意见还是应该参考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