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歇斯底里般的反抗 第3页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自从成祖朱棣之后处置谋反的藩王一般都是这样的,这一次到了安化王身上的时候产生了分歧。虽然大部分人仍然要求把安化王圈养在凤防止他再次谋反就行了。朝中却有一批人认为应该杀了安化王以警告天下众藩王。

历史上历朝历代这个藩王造反都是经常发生的,不同的是处置方法。明朝一般都是把谋反的藩王们圈养起来。这在最初还行,时间长了便有点起不到警示其他藩王的作用了,藩王们最怕的还是死,所以只是限制他们的自由而不杀了他们便会让一下藩王产生侥幸的心里。毕竟造反最坏的结果就是被限制自由反正又死不了,所以近几十年来藩王作的事情也越来越多了。所以主张处死安化王的拿一下大臣们便打算处死安化王以给天下的藩王们一个警告,让他们老实点。

并且此次安化王造反还与其他藩王人不同的便是他竟然勾结了外族,这在一些大臣们看来是不可饶恕的,幸亏此次鞑靼战败了万一此次败的是大明呢,那到时候实力大损的大明靠什么来抵挡鞑靼的兵锋,到时候不知道要有多少人因此而家破人亡呢。…,早这些大臣看来安化王着实可恨,所以他们便一再要求直接杀了安化王。

就这样,主张依照祖制把安化王圈养起来的和主张杀了安化王的大臣们便吵得不可开,谁都不相让。

最后这件事闹到了孝宗那里,可惜孝宗不管事了,大手一挥让大臣们都来到了朱厚照这里。朱厚照一看,好吧,我成了最后的裁判者了。

最开始朱厚照也犯难,因为依照祖制的话的确是行,对天下的藩王门起不到警示作用,如果杀了他的话也不好,一方面有违祖制,另一方面这样也会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

在历朝历代,为了皇位兄弟之间相残、父母之间相杀的事情时常发生,特别是汉朝和唐朝。在汉朝前期发生了好几次大规模的藩王作,最后虽然叛都平定了对兄弟之间相残却死了不少人。后来到了汉武帝时候汉武帝更是亲手死了自己的太子。前期的皇帝们没有给后面的后代起到一个好的示范作用,结果往后汉朝藩王之间、皇子之间的争斗的越来越残酷,失败者从来就是必死无疑。

在这种情况下本来一些没有打算造反的藩王们也不得不加入了进来,既然被卷入了是非之中就只能拼死一搏了,要不然失败了自己也是必死无疑。

汉朝时如此,而在唐朝更过分,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杀了自己的哥哥和三弟这才当上了皇帝,可是在同时李世明也为唐王朝开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头,以至于唐朝一朝皇族内斗最是严重。李世民自己杀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还不够,竟然又在后来杀了自己第一次亲自立的太子,后来武则天的时候李氏皇族更是被杀的差点灭绝,到了李隆基时候了,先是杀了自己的姐姐和哥哥,又是在晚年死了自己三个儿子。而李隆基之后唐朝算是彻底的了起来整天皇室厮杀不断。

可以说李氏皇朝就是因为最初的李世民带了一个不好的头,结果他的后代全都有模学样的,李唐一朝不知道有多少皇族之人死于内斗。

在明朝成祖自己的皇位便是来历不正,所以为了防止自己之后自己的子孙也想其他朝代那样子孙相残的悲剧成祖正式确立了圈养这种祖制。

只是把藩王们圈养起来而不杀了他们这是和其他的朝代截然不同的,在很大程度上这减少了皇族相斗的残忍,不想李唐皇朝那样,失败者不但自己得死,就是自己的家人也要跟着死,结果有很多藩王其实本就不想造反,就是因为他们怕自己会死所以才不得不反的,假设他们当时有条活路的话他们或许还不会反的。然而在明朝很多时候不但藩王都不用死,就更不要说是他们的家人了。

明朝藩王作的次数远远少于其他朝代,并且最重要的是明朝藩王的作不像其他朝代那样凶残,产生那么大的危害。在明朝即便是有个藩王作一般动静也不大,对国家产生不了太大的危害,而国家很快便能恢复过来。就像历史上的宁王作,虽然也是声势浩大很快便被平定了,对明朝的基没有产生什么动摇。不像汉朝的八王之直接动摇了国本。这就是圈养制度形成的有点良竞争的结果,虽然圈养制度也很不好总比直接杀了对方要好多的。

所以说现在朱厚照也得选择一下,如果杀了安化王则极大的破坏了祖制,很有可能会让以后的皇室之间的斗争变得越发的凶残,最后死的还不都是皇室里面的自己人。如果不给安化王一点严厉的处罚也起不到近年来越来越嚣张的藩王们。…,最后朱厚照想了一个解决的办法,不杀他,也不会轻松的放过他。首先免去安化王极其后世子孙的一切爵位,所有家产充公。将安化王押解到凤看守祖陵,吃住不得超过普通之家,不得迈出祖陵一步。并且每一天安化王也都要承受鞭笞之苦、还要跪在祖陵前忏悔三个时辰。

朱厚照的这个决定大部分的朝臣都能够接受,所以最后安化王的处置办法便定了下来,而今天一早正式安化王被押解到凤离开京城的子,在走之前朱厚照还专门去看了他一下。看到安化王那失魂落魄的样子,朱厚照便大为高兴,这是自己亲自打败的对手,还有什呢比看到自己曾经的对手的失魂落魄的样子更能足你的,虽然这个对手你从来都没有正视过但仍旧会有一丝在里面。

“还有江西的宁王,就看你什么时候行动了。”安化王有点严厉的惩罚或许会警示到天下大部分的藩王,对已现在江西的宁王来说,却起不到作用了。宁王一脉自从成祖的时候便一直谋划着谋反,现在上百年过去了到了现在的宁王这一代,他们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了,只能一步走到黑了。

不过朱厚照也不怕宁王会闹出来多大子,因为大明有一个宁王的克星。想起了宁王朱厚照倒是想起来了王明来了,这个王明便是靠着一己之力都没有靠朝廷的手便自己把宁王给剿灭了。

想起了王明,朱厚照便让人去打听他的情况,结果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王明被刘瑾到贵州的龙场去悟道去了。看来历史在某些时候还是具有很大的惯的,原本的历史上王明便是得罪了刘瑾之后被刘瑾使力给发配到了贵州龙场去了。

明作为明代最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最本的原因就是由于王明悟通了知行合一。而他悟通这个道理的时间就是在自己被发配到贵州龙场的时候,可以说刘瑾的所作所为不但没有报了仇还帮助了王明一把。在这之前王明一直在悟道上悟不通,他在很长一段时间纠结于格物致知和朱熹的程朱理学。一直到他被发配到了龙场之后在龙场的生活却帮助了王明一举突破思想的桎梏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并将陆王心学推上了最顶峰,使之成为了明代可以和程朱理学相抗衡的明代中心思想之一。

历史上好多人物的轨迹都被朱厚照给打了,比如伦文叙的,比如唐伯虎的,再比如刘瑾他们的等等,唯独王明的人生轨迹朱厚照从来都没有去改变过。而原因就是因为王明与其他人不同的地方在于王明的成就主要是思想上的,而一个人思想上的认知往往是和一个人的经历有关的,如果朱厚照提前介入了王明的生活很有可能会在改变了王明的人生经历的时候改变了他的思想而让他的悟道出现困难。

上一页 下一页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