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自此以后,钱俶对宋朝廷更加恭顺,时时把皇恩记在心头,每年的贡品更加细和贵重,次数也更多,就像姑娘回娘家送节一样,四时八节,有礼有数。
赵匡胤对自己导演的这场政治剧,当然很意,现在的吴越国,与宋朝下设的一个路并没有什么区别,钱俶的吴越王,只是一个虚名而已,要不了多长时间,他就会奉上吴越所辖十三州的版图。
赵匡胤送走钱俶之后,命赵光义留守东京汴梁,他率领文武百官启程前往西京洛。
在唐朝时洛称为东都,长安称为西京。后周开国后,周太祖郭威定都汴梁,赵匡胤夺取后周天下后,继续以汴梁为都城,称汴梁为东京,洛
为西京。
赵匡胤创建宋国时,中原还是四分五裂,经过十七年来的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先是戡定中部的荆南和湖南;次则平定西蜀;接着是剿灭南汉,再定江南,使中华民族的统一,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因此,他要前往洛,祭祀天地。
赵匡胤在洛祭祀天地之后,突然向群臣宣布,说要留都洛
。
无论在哪个朝代,迁都可都是一件大事,赵匡胤在没有同任何人商量,更没有经过廷议的情况下,突然作出迁都的重大决定,到底为了什么?他并没对群臣说,似乎也不愿说。
赵匡胤迁都的决定,遭到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说出口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大家都在汴梁已经扎下,突然迁都,拖儿带女的,实在是太麻烦了。真实的原因是什么?谁也不愿说出口。
其实,赵匡胤御驾到了洛,突然作出迁都的决定,并不是他一时的心血来
,而是经过深思
虑作出的决定,他似乎是在回避一个人,似乎是在为一个重大的决定做准备,但这些都不足为外人道。皇上不说,臣子也当然不敢问。
大臣们不同意迁都,除了说出口的理由外,是否还会有其他原因?这也不好说,因为这件事情太,谁也不敢
开口,说错了话是要遭杀头的,头颅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个,砍了就没有了,大家都特别珍惜。因此,各人的小九九都隐藏在心里。
赵匡胤也不妥协,依然坚持自己的意见,大臣们见说服不了皇上,也都做了一个相同的选择:保持沉默。沉默是金,它可以延伸出很多含义:反对、不服、不同意,等等。
双方僵持在洛。
晋王赵光义身在汴梁,他知道了赵匡胤要迁都这件事,立即从汴梁赶到洛,劝说赵匡胤改变迁都的动议。赵匡胤不仅不为所动,而且还负气地说:“朕不但要迁都洛
,还要迁都长安。”赵光义问是什么原因。赵匡胤说:“汴梁地势开阔,无险可守。如果迁都长安,左有淆谷及函谷关,右有陇中,沃野千里,南有富饶的巴中、蜀中,北有以畜牧为贸易的胡境,三面都有阻挡,易守难攻。裁去冗兵,励
图治,治理国家,岂不是长治久安、一劳永逸之策?”赵光义却说:“要使国家长治久安,靠的是恩德,而不是山河的险要,何必要迁都呢?”赵匡胤叹息道:“你也太固执了,今天依了你,不出百年,天下百姓恐怕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定都汴梁,不如定都长安,在汉、唐时期就有过争论,以关中长安地势之险要,进可攻,退可守,极具战略地位。
赵匡胤也深刻认识到这一点。然而,他的决策遭到包括赵光义在内的众人的反对,只得怅然返回汴梁。此时的赵匡胤,似乎有一种无奈的觉。看来,皇帝也有无奈的时候。
3、空空和尚留都不成,赵匡胤返回汴梁,在返程途中,开道的侍卫们见驿道旁的一棵大树底下,坐着一位鹤发童颜的老和尚,侍卫们照例要清道,他们走上前去,请老和尚走开,老和尚慢腾腾地说:“你们去问问贵人,就说襄的空空和尚在此纳凉,他叫老衲走开,老纳马上就走。”侍卫们不解地问:“贵人是谁?”老和尚道:“你们替谁开道?”
“当然是皇上啰!”侍卫们傲慢地说。
“那不就得了!”老和尚似乎不愿多说。
侍卫们见老和尚飘然若仙,不敢造次,立即向皇上的御辇走去。赵匡胤正倚在御辇内打瞌睡,朦胧中听到辇外有人说襄空空和尚什么的,睁开眼,拨开帘子向外看去,见道旁大树底下坐着一个鹤发童颜的老和尚,连忙在车内敲了敲,命令停止前进,迈步下了御辇,向大树底下的老和尚走去。
老和尚见赵匡胤从御辇下来向自己走来,站起来双手一揖道:“老衲参见贵人,不,参见皇上。”赵匡胤趋步上前,拉住老和尚的手道:“空空大师,朕自登基以来,曾多次派人到襄去找大师,不见大师的踪影,这些年,你到哪里去了?”空空和尚伸出手指有意无意地搭上了赵匡胤的脉门,两眼盯着他的脸,口中却微笑着说:“老衲是游云野鹤,行走天下,居无定所,皇上怎么能找得到呢?”
“大师当年的十六字谶言,都得到应验,朕说过当有所报,只是没有找到大师,只好令人重修了襄那座寺院。”赵匡胤的言语之中,充
了
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