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鞭长莫及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在第52特混舰队派出的轰炸机群到达中途岛之前,也就是在韩绍锋发来电报之前,雷少卿就先收到了廖汉翔发来的一封注明是十万火急的电报:在中途岛东南方的某海域上发现了美军舰队发出的无线电波。

当时,唐帝国在威克岛等众多岛屿上都设了无线电‮听监‬电台,而且在中途岛唐帝国陆战队控制的机场附近就有一座这种带有目标指向设备的‮听监‬电台。第52特混舰队发出的无线电波被威克岛与中途岛上的两座电台给截获了。翻译这些电报是几乎不可能的,当时唐帝国并没有掌握美国海军的通信密码,可却能够判断出电波传来的方向。而这两部电台指向的叉点就是信号发出的地方。因为电台指向都有误差,再据一些数学公式就能够大概算出电波所在海域的范围。

这些都是技术人员的工作,而指挥官所需要知道的只是最后的结果。具体的测算工作是在战区司令部的情报部门完成的,随后就立即送到了廖汉翔手里,因为廖汉翔之前已经下了命令,任何与中途岛有关的情报都要立即发给第二特混舰队以及中途岛上的陆战队,因此在廖汉翔看到报告的时候,电报就已经发了出去。

在雷少卿与郑冠华看电报的时候,航海参谋已经在通信军官的帮助下在海图上绘出了这一海域。

“大概在这个位置。”郑冠华在海图上点里下“距离我们太远了,而且从电报上来看。这是美国航母发出来的,但是却无法判断是舰队航母还是小型航母。”雷少卿微微点了点头,但是没有急着开口。看完电报之后他就到很疑惑。这个电波竟然是出现在莱桑岛附近海域的,距离他们足足有400多海里!

如果斯普鲁恩斯手里有足够地航母的话。

本就没有必要让一支舰队在中途岛东面活动。不管这是斯普鲁恩斯的主力特混舰队,还是作为饵地特混舰队,都没有任何理由出现在这一海域。

如果是主力特混舰队的话,那么现在就不应该暴,而是在中途岛北面。或者是南面,反正就是在附近某个海域活动,并且肯定派出了侦察机,正在搜索第二特混舰队。相反,如果是饵特混舰队的话,那这个饵也就太不尽职了,这么远,谁会去咬钩?而且想咬都咬不到呢,难道斯普鲁恩斯认为第二特混舰队会出现在中途岛的东南面吗?这显然没有任何道理,第二特混舰队是不可能出现在中途岛东南面的。

“雷将军。这肯定是一支小型航母舰队。”雷少卿看了眼航海钟,说道:“大概半个小时之后我们就会有答案了。让通信参谋注意韩绍锋将军发来的电报,美军的轰炸机应该在路上了。”郑冠华也没有说什么了。陆战队在遭到轰炸后肯定会立即把电报发回来地,而只要清楚了美军轰炸机群的规模就能够知道美见队的大概规模了,到时候再做出判断也不迟。

韩绍锋是与雷少卿同时收到电报的,他没有费力的去猜测那到底是一支什么样的美军舰队。他只知道,那肯定是美军舰队,而且肯定派出了轰炸机,不然就没有任何必要发出电报了。

“让前线部队停止进攻,立即转入防御,注意隐蔽,敌人的轰炸就要开始了。”

“轰炸?”被叫来的参谋军官有点不解。

“敌人的轰炸机已经朝我们飞来了,立即让部队做好应付轰炸的准备。”韩绍锋看了那名有点惊诧地参谋一眼“另外,美军肯定会趁机发动反击,做好抵抗的准备。敌轰炸机飞走之后,立即发动进攻,不要给敌人任何息的机会!”命令很快就下达了下去,前线地作战部队在收到命令之后立即由进攻转为防御,很多官兵就直接躲在炮弹炸出来的弹坑里面,还有的则躲进了美军的战壕与工事里面。

战场上,美军作战部队也收到了消息,除了那些负责为轰炸机引导地官兵之外,美军也全部隐蔽了起来,毕竟误伤的可能还是存在的。

战场上突然安静了下来,先是美军撤出了混战的地区,接着唐帝国陆战队也停止了进攻。除了没有庆祝宴会,没有呼的军人之外,仿佛战争突然结束了一样。战场上静悄悄的,没有人打冷,也没有了爆炸,只有那些被摧毁的工事还在劈里啪啦的燃烧着。

逐渐亮了起来,岛屿上的所有植被都被烧掉了,在黝黑的大地上,除了偶尔出现的人影之外,这仿佛就是一个才发了大火的火山岛一样。接着,东面的海面上,一群密密麻麻的飞机飞近了。在唐帝国陆战队阵地上的了望员一看到那些飞近的轰炸机群,立即就把消息报告给了他们的军官,接着,前线指挥官接通了与战场司令部的电话,开始陆续把情报报告回去。

到六点五十分的时候,韩绍锋从数名前线指挥官那里都获得了准确情报,美军轰炸机群的规模在一百架左右。接着,外面就响起了沉闷的轰鸣声,敌机已经到达了岛屿上空,炸弹落下时的呼啸声也传了过来,在爆炸声响起的时候,司令部里的通信军官正在迅速的用密码拍发着电报。

六点五十五分,雷少卿收到了陆战队发来的电报。

“美军大概只派来了100架轰炸机,规模不是很大。”雷少卿把电文给了郑冠华“如果这是斯普鲁恩斯的主力舰队派出的话,那么规模就太小了一点。”

“那这就肯定是那支原本应该做饵的舰队派出的轰炸机群。”

下一页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