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男儿有泪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金陵传来的消息无疑给此次东瀛之战的胜利抹上一层影。

应该说,王燃既然敢在国内局势如此不明朗的情况下亲率大兵东渡东瀛练兵,心中自然是有几分定策。

当时的南明虽然着上去群狼环伺,北方的清、陕西湖广界的李自成、四川的张献忠、武昌的左梦庚等势力都对南明虎视耽耽.各镇军阀也未能齐心协力…但却应该算是明朝這十几年来和平形势最好的时期。

此时的李自成已不复当年百万大军攻入北京、死崇赖的万丈豪情,自兵败山海关后便一路败退,勉强立足于陕西边界,对南明已经形不成太大的威胁。

张献忠兵占四川后倒是开始做起土皇帝,虽有“蜀道之难”但他的子也并不好过,同样是四面皆敌,他虽是奉了李自成的“大顺”年号,双方也是彼此提防,而且据金陵也远,他对南明的威胁应当是最小的。

武昌的左梦庚比起他的父亲左良玉差的太远,纯属眼高手低、中无定见之人。一会儿起了一个新皇帝跟金陵叫板,一会儿跟清廷暗通款曲,再一会却又来和金陵讲条件。手下号称百万却硬是冲不过黄得功十万大军的防线。左梦庚虽然离金陵最近,威胁却也不大。

更重要的是,不论是李自成、张献忠还是左梦庚,在王燃收复河南及山东大部、解金陵之围、斩杀清军猛将巴哈纳及汉孙之懈,并立起“汉榜”之后,這些势力都不敢再轻易地挑起“内斗”而清军虽然强横,但并不具备同时对南明及李自成同时发起攻击的实力。只能采取一个一个并的策略,而清统帅多尔衮选取的第一个目标是李自成,這无疑给了南明息地机会。在王燃原本时空的历史中,南明君臣是抓住這段时间一边纵情声,一边畅想通过求和以及“联虏平寇”效仿南宋或南北朝来个划江而治,结果自然是正中清下怀。在灭了李自成不到半年,金陵也告玩完。

当然。這一切在王燃到来之后得到了改变,针对敌强我弱的态势,王燃采取的策略是可以称之为“援寇抗虏”

明面上不主动挑起大规模的争斗以避免引起清矛头的转向,王燃可不确定南明被攻击时。李自成等势力会“援明抗虏”

暗中却密令驻守河南地李岩部予以武器、情报等方面的支持,甚至还包括必要情况下地兵力牵制。

在這种安排下。李自成对清而言就象是一支打不死的蟑螂、揭不去的膏药,每次看着就要耙他彻底废了的时候,总有些变故发生,恨地清军统帅牙的…有时明知是南明捣地鬼。但也设办法,谁叫自己不具备两线同时作战的实力呢。而且李自成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现在放弃实在可惜,俗话说的好“斩草不除风吹又生”因此清绝大部分地力都用在了李自成一面,再加上王燃刻意表现出来“南方防守战略”一副无心北进、巩固南方的态势,清一时之间也不会对金陵动手。

王燃对影响金陵明廷的外部势力分析显然是到位的,不管是在南巡期间还是在东瀛练兵之时、南明外部的总体环境一直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這也是王燃“总体战略”或可称之为“三级跳战略”顺利迈出第一步地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南明的内部也可以说到了历史的最好点。

自扬州十、金陵之围后,南明朝廷内部“投降”甚至“议和”的声音几乎都听不到了,当年主和派的领军人物要么被贬、被撒,象钱谦益就被搞到了金陵军校教语文…要么夹着尾巴做人,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象马士英不仅变得谦虚谨慎,更在许多场合屡屡向王燃一派表示亲近。

可以说,在对清的“主战”方面,南明上下都取得了一致,有分歧的只是如何“战”

有的主张挟新胜之威,集全国之力发动北伐,象刘宗周等清基本都是這个意见。有的则主张暂时休养生息,以南方为基地,在国力恢复后再图北举,南方将领一般都持這种意见,王燃给人的印象也明显属于這一派。

可不管王燃到底属于哪一派,在王燃看来,這种“战法”层面上的争执仅仅是人民内部矛盾…只要兵权在自己手里,谁也翻不起什么大

下一页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