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八 第2页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盧杞專權,忌之,改太子太師,罷禮儀使,諭於真卿曰:“方面之任,何處為便?”真卿候杞於中書曰:“真卿以褊為小人所憎,竄逐非一。今已羸老,幸相公庇之。相公先中丞傳首至平原,面上血真卿不敢衣拭,以舌舐之,相公忍不相容乎?”杞矍然下拜,而含怒心。會李希烈陷汝州,杞乃奏曰:“顏真卿四方所信,使諭之,可不勞師旅。”上從之,朝廷失,李勉聞之,以為失一元老,貽朝廷羞,乃密表請留。又遣逆於路,不及。

初見希烈,宣詔旨,希烈養子千餘人刃爭前迫真卿,將食其。諸將叢繞慢罵,舉刃以擬之,真卿不動。希烈遽以身蔽之,而麾其眾,眾退,乃揖真卿就館舍。因為章表,令雪己,願罷兵馬。累遣真卿兄子峴與從吏凡數輩繼來京師。上皆不報。每於諸子書,令嚴奉家廟,恤諸孤而已。希烈大宴逆黨,召真卿坐,使觀倡優斥黷朝政為戲,真卿怒曰:“相公,人臣也,奈何使此曹如是乎?”拂衣而起,希烈慚,亦呵止。時硃滔、王武俊、田悦、李納使在坐,目真卿謂希烈曰:“聞太師名德久矣,相公建大號,而太師至,非天命正位?求宰相,孰先太師乎?”真卿正叱之曰:“是何宰相耶!君等聞顏杲卿無?是吾兄也。祿山反,首舉義兵,及被害,詬罵不絕於口。吾今生向八十,官至太師,守吾兄之節,死而後已,豈受汝輩誘脅耶!”諸賊不敢復出口。希烈乃拘真卿,令甲士十人守,掘方丈坎於庭,曰“坑顏”真卿怡然不介意。後張伯儀敗績於安州,希烈令賚伯儀旌節首級訁誇示真卿,真卿慟哭投地。後其大將周曾等謀襲汝州,因回兵殺希烈,奉真卿為節度。事,希烈殺曾等,遂送真卿於龍興寺。真卿度必死,乃作遺表,自為墓誌、祭文,常指寢室西壁下雲:“吾殯所也。”希烈既陷汴州,僭偽號,使人問儀於真卿,真卿曰:“老夫耄矣,曾掌國禮,所記者諸侯朝覲禮耳。”興元元年,王師復振,逆賊慮變起蔡州,乃遣其將辛景臻、安華至真卿所,積柴庭中,沃之以油,且傳逆詞曰:“不能屈節,當自燒。”真卿乃投身赴火,景臻等遽止之,復告希烈。德宗復宮闕,希烈弟希倩在硃泚黨中,例伏誅。希烈聞之怒。興元元年八月三,乃使閹奴與景臻等殺真卿。先曰:“有敕”真卿拜,奴曰:“宜賜卿死。”真卿曰:“老臣無狀,罪當死,然不知使人何從長安來?”奴曰:“從大梁來。”真卿罵曰:“乃逆賊耳,何敕耶!”遂縊殺之,年七十七。

及淮、泗平,貞元元年,陳仙奇使護送真卿喪歸京師。德宗痛悼異常。廢朝五,諡曰文忠。復下詔曰:“君臣之義,生錄其功,歿厚其禮,況才優匡國,忠至滅身。朕自興嘆,勞於寤寐。故光祿大夫、守太子太師、上柱國、魯郡公顏真卿,器質天資,公忠傑出,出入四朝,堅貞一志。屬賊臣擾亂,委以存諭,拘肋累歲,死而不撓,稽其盛節,實謂猶生。朕致貽斯禍,慚悼靡及,式崇嘉命,兼延爾嗣。可贈司徒,仍賜布五百端。男頵、碩等喪制終,所司奏超授官秩。”貞元六年十一月南郊,赦書節文授真卿一子五品正員官,故頵得錄用。文宗詔曰:“朕每覽國史,見忠烈之臣,未嘗不嗟嘆久之,思有以報。如聞從覽、弘式,實杲卿、真卿之孫。永惟九原,既不可作,旌其嗣續,諒協典彝。考績已深於宦途者,命列於中台;官次未齒於搢紳者,俾佐於左輔。庶使天下再新義風。”以真卿曾孫弘式為同州參軍。

國,是武之英也;苟無楊炎權,若任之為將,遂展其才,豈有硃泚之禍焉!如清臣富於學,守其正,全其節,昌文之傑也;苟無盧杞惡直,若任之為相,遂行其道,豈有希烈之叛焉!夫國得賢則安,失賢則危。德宗內信,外斥良善,幾致危亡,宜哉。噫,“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二君守道歿身,為時垂訓,希代之士也,光文武之道焉。

贊曰:自古皆死,得正為順。二公雲亡,萬代垂訓。

部分譯文段秀實的字叫成公,隴州氵開陽縣人。祖父段達,曾任右衞中郎。父親段行琛,曾任洮州司馬,後因段秀實贈官揚州大都督。段秀實生來極行孝,六歲時,母親生病,他不吃不喝七天,母親病好轉了,才喝水吃飯。他長大後,沉着穩重有決斷。

天寶四年(745),安西府節度馬靈察任命他為代理別將,隨從討伐護國有功勞,封安西府別將。天寶七年(748),高仙芝接替馬靈察,派兵包圍怛羅斯城,大食國救兵到,高仙芝大敗,兵將失散,夜晚段秀實聽見李嗣業的聲音,就高喊道:“兵敗逃命,不是大丈夫。”李嗣業很慚愧,就和段秀實一起召集失散的士兵,才又整編成軍。部隊歸來,李嗣業對高仙芝請求,封段秀實為判官,授斥候府果毅官。天寶十二年(753),封常清接替高仙芝,征伐大律國,軍隊抵達賀薩勞城,一接戰就打贏了。封常清想追擊,段秀實勸道:“敵軍弱,是引誘我軍的。請防備左右兩邊,搜索山間樹林。”於是殲滅了敵軍伏兵,因功改任綏德府折衝官。肅宗在靈武登基,徵調安西軍節度使梁宰,梁宰暗藏二心。段秀實對李嗣業説:“哪有皇上告急,臣子不動,卻相信言的,難道您也這樣想?”李嗣業於是求見梁宰,請求派兵,梁宰同意了。就派出步騎兵五千名,命李嗣業率領奔赴朔方軍。命段秀實為助手,多次立有戰功。段秀實父親去世,他悲痛守喪超出喪制。李嗣業已被任命為節制,想念段秀實像失去了左右手,上表請求徵召復官,任命為義王友、節度判官。

安慶緒逃奔鄴郡,李嗣業和各軍包圍了他,安西府輜重放在河內。於是上表任命段秀實為懷州長史,代理知軍州事,加封節度留後。眾軍在愁思岡作戰,李嗣業被中,死在軍中,眾將推舉安西兵馬使荔非元禮接替他。段秀實聽説李嗣業去世,就寫信給先鋒將白孝德,叫他派兵護送李嗣業靈柩到河內,段秀實率將領官員哭着在邊境等待,用自己所有的錢財辦喪事。荔非元禮讚賞他講道義,奏本任命為光祿少卿,並仍任節度判官。

邙山戰敗,軍隊轉移到翼城,荔非元禮被部下殺死,將領也多數被害,但段秀實卻用智慧保住了命。眾人推舉白孝德任節度使,人心稍稍安定了。段秀實又升任光祿卿,做白孝德的判官。白孝德改任。。寧節度使,奏本封段秀實為太常卿、支度營田兩副使職。大軍西行,擄掠經過的地方。又因。。寧缺糧、運輸困難,於是請求駐紮在奉天。此時國庫也空了,縣官擔心害怕,多數逃跑躲藏了起來,軍隊成羣偷盜,白孝德管不住。段秀實私下説:“讓我當都虞候,應不致這樣。”軍司馬轉告了這句話,白孝德就任命段秀實為都虞候,代理知奉天行營事,命令嚴格統一,軍隊地方都安寧了,唐代宗聽説後長時間讚歎不已。軍隊回到。。寧,又任都虞候,不久任涇州刺史。

大曆元年(766),馬瞞奏本封他為開府儀同三司。軍隊中有能拉開二十四石弓的人犯了偷盜罪,馬瞞想赦免他,段秀實説:“將領有偏愛,法令就不一致,即使韓信、白起再生,也不能治理好。”馬瞞認為他説得對,終於命令殺死了那人。馬瞞決定的事中有不合理的,他一定堅持爭辯,到馬瞞認錯為止。馬瞞在涇州築城,段秀實任留後,馬瞞歸來,加封段秀實為御史中丞。馬瞞奉命移任涇州節度使,他的軍隊曾從西域四鎮、北庭到中原勤王,在外地頻繁調動,因辛苦很多人埋怨。刀斧將王童之見人心浮動,引誘他們叛亂。有人報告了這事,並且説:“嚴加戒備,他們約定以打更鼓聲為號。”段秀實就把打更人召來,假裝因時間不準發怒,告誡他們説:“每到一更籌碼到了,一定要來報告。”每次報告,都命令延長几刻時間,四更打完天就亮了。軍中報時不一致,王童之的叛亂不能發動。第二天,報告人又説:“今天晚上將燒草料場,約定救火人一齊叛亂。”段秀實命嚴密戒備。半夜火起,就派人到軍隊中發令説:“救火的殺頭。”王童之住在外邊營地,請求進來救火。段秀實不答應,第二天把他殺了。又逮捕殺死了他的同夥共十多人示眾,發令説:“膽敢推遲遷移的人滅族!”這樣就遷到了涇州。到了駐地,杳無人跡,軍無糧食。朝廷擔憂,就令馬瞞兼管遠處的鄭、潁兩州,供應涇原軍,命段秀實任留後,兩州治理得很好。馬瞞據他的功勞和才能,又奏本任命他為行軍司馬,兼任都知兵馬使。

大曆八年(773),吐蕃入侵,在鹽倉作戰,唐軍不勝。馬瞞被敵軍攔住,傍晚還沒回來,敗將亂兵爭着回城。當時都將焦令諶和四五名將領狼狽歸來,段秀實把他們喊來責備道:“按軍法,丟失大將,部將應斬首。你們忘記了死罪想保全家庭嗎!”焦令諶等人害怕了,跪拜了幾十次。段秀實把城中全部沒出戰的士兵都調出城,命勇將率領,東靠高地,列陣向敵軍表示要戰鬥,同時召集敗散士兵。吐蕃軍看見了,不敢靠近。到晚上,馬瞞才回來。

大曆十一年(776),馬瞞病重,不能管事,請段秀實代理節度副使兼任左廂兵馬使。段秀實就命十將張羽飛任招召將,派兵警戒,以防意外。馬瞞去世,他安排兵將們哭着到後堂去給他送喪,命李漢惠在前廳接待賓客,不是馬瞞的親人不許呆在靈柩邊,聚集談論背離朝廷自立的人都抓住關起來。都虞候史廷幹,偏將張珍、崔景華陰謀叛亂,段秀實就把史廷幹送到京城,把崔珍、張景華調到外地鎮守,軍隊就安定了,沒有殺一個人。不久任命段秀實為涇州刺史、兼任御史大夫、四鎮北庭行軍和涇原鄭潁節度使。三四年中間,吐蕃不敢侵犯邊關。他為人簡樸坦率和氣,遠近的人都稱讚他。不是因公聚會,他不奏樂喝酒,家裏沒有樂和小妾,沒有多餘的財產,回到家裏,只是安居靜思。德宗皇帝即位,加封為檢校禮部尚書、張掖郡王。

建中元年(780),宰相楊炎想實施元載過去的計劃,修築原州城,開挖陵陽渠,派宮中使者收集意見,於是問段秀實是否可行。段秀實認為天不能徵勞役,請求等待農閒。楊炎認為他反對自己的計劃,就任命他為司農卿,派。。寧節度使李懷光兼任涇原節度使,向西擴張。不久,劉聞喜叛亂,城也沒能建。

建中四年(783),朱氵此佔據京城,源休教朱氵此假裝接皇帝回京,陰謀殺害皇帝。朱氵此就派他的將領韓。。率步騎兵三千人趕去奉天。當時變起倉促,皇帝身邊沒有軍隊。朱氵此因段秀實曾任涇原節度,很得軍心,後被奪去兵權,以為他一定長期不滿,必然願意合作,就召他參與謀劃。段秀實起初假裝服從他,暗地勸説大將劉海賓、何明禮、姚令言的判官岐靈嶽共同計劃殺死朱氵此,率軍回皇帝。這三個人,都是段秀實平生賞識的,他們都答應了。到韓。。去追趕皇帝,段秀實認為國家危難,就在眼前,就派人跑去告訴岐靈嶽,要他偷姚令言的印。沒偷到,就倒蓋司農卿的印在命令上去追回軍隊。韓。。到駱驛接到了命令,軍中人也沒人細看印文,慌忙回來了。段秀實對劉海賓等人説:“韓。。歸來,我們就活不成了!我將直接打死叛賊,不成也自殺,死也不能對這叛賊稱臣。”於是和劉海賓約定,情況緊急時來援助,命何明禮在外接應。第二天,朱氵此召見段秀實去商議事情,源休、姚令言、李忠臣、李子平都去了。段秀實穿着盔甲,和朱氵此挨着坐,朱氵此談到稱帝,段秀實突然起身,抓住源休手腕奪下他的象牙笏板,衝上前去,對朱氵此吐口唾沫大罵道:“狂妄的叛賊,我只遺憾不能把你砍成萬塊,我怎會跟着你反叛呢!”就用板打他。朱氵此舉手擋住,只打中了額頭,他頭上着血爬起來跑了。叛賊們驚呆了,開始還不敢動;但劉海賓等人沒有來,段秀實於是説:“我不跟你們一起反叛,為什麼不殺我?”叛賊們蜂擁而上,他於是被殺害了。劉海賓、何明禮、岐靈嶽也相繼被殺害。唐德宗在奉天聽説了這事,嘆惜對段秀實重用不夠,了好一陣眼淚。

當初,段秀實見兵人少,不足以應付突發事件,就上疏説:“我聽説天子稱萬乘、諸侯稱千乘、大夫稱百乘,這是用大控制小,用十控制一。使國君尊顯臣子卑下,是和樹幹強壯樹枝細弱同一道理。現國外有不服從的異族,國內有不聽命的臣子,我看到軍不鋭,數量太少,突然發生禍難,用什麼對付?況且猛虎之所以被百獸畏懼,是因為爪子和牙齒厲害。如果除去它的爪子和牙齒,那麼狗豬馬牛都能和它對抗了。請求稍加留意,希望有補於萬一。”到涇原軍叛亂,調神策六軍,竟沒一個人來。段秀實守臣下節不變,竟然死在叛賊手裏,他的明察勇敢於此可見。

興元元年(784)二月,皇帝下詔説:“遇到危難不怕犧牲叫作忠,為正義勇於鬥爭叫作烈。你能盡臣下節,獻出了生命;我嘉獎你的功勳,重賞昭示天下。我不仁德,治理不善,遭此禍亂,都城兵變。你們臣下,失去依靠,威之下,魚龍夾雜。已故開府儀同三司、檢校禮部尚書、兼司農卿、上柱國、張掖郡王段秀實,品行傑出,忠誠本份,一身正氣,勇敢仁德。以前曾守涇原,能行恩威,亂軍知道守法,靠你動。叛賊朱氵此包藏禍心,用假話欺騙你,你謹守臣下的節,看出賊首的用心,穿朝服去宮門,身入刀叢。發誓打碎賊首的頭,為國君報仇,視死如歸,英勇獻身。啊,上天沒有停止懲罰,因此功敗垂成,但雄風壯舉,嚇壞了眾叛賊。古有王蟲蜀殺身保全節,周。。凜然陳詞,我朝良臣,無愧於前賢。英名震動天下,義烈古今無雙,足可勵民心,光耀歷史。沒有特別的賞賜,怎顯出特殊的功勳,討論封賞,特超出常規,頒佈法令,樹立風氣。可贈官太尉,賜諡號為忠烈,通知史官,賜食實封五百户、莊園宅院各一處。長子封三品正員官,其餘兒子都封五品正員官。停止上朝三天,收復長安以後,按禮儀安葬祭祀,在家鄉立牌坊賜匾額。我按天意治理國家,管理百姓,一人不安心,就是我的過錯。何況我因誠意威信沒達到,多次外患內亂,使守義忠臣,陷身賊手。有的遇到危險犧牲生命,死得光榮;有的平叛立功,權變合乎道義,只要有利國家,死者生者一樣,酬勞報答標準,怎會侷限常例。委託有關部門訪求他的事蹟,繼續報告,將增加獎賞,提升官爵。畫像凌煙閣,功勞記史冊,用以表彰我守節獻身的臣子,傳萬世。”德宗回到京城後,又下詔書説:“贈官太尉段秀實,用他的貞節勇烈,改變人們不良風氣,在突發事變時,秘密懷有決斷。為了挽救國難,傳假令退賊兵,挫敗叛賊陰謀,以利調兵征討。起身上前,奮勇擊賊首,赫赫英名,萬古不朽。應派官祭祀,並在家鄉立牌坊賜匾額,葬禮需要的,全部官府供應。在墓地由官府樹碑,用以表彰功勳。”從貞元后各皇帝只要發文獎勵忠臣烈士,一定把段秀實放在首位。

他的兒子段伯倫,官當到太子詹事,大和二年(828)正月,奏本説:“已故父親贈官太尉段秀實,按前後命令責成有關部門修祠建碑,現已完工,定於本月二十五舉行祭祀儀式。”皇帝下詔説:“段秀實忠貞保衞國家,功勳應立祠祭祀,風範長存,傳千古。罕見功勳,應破格獎賞,賜綢緞五百匹,命度支撥給。仍舊命有關部門供給少牢祭品,並提供儀仗役夫,兼派太常博士一人核查。”不久加封段伯倫為檢校左散騎常侍,兼任殿中監。大和四年(830)十一月,升任右金吾衞大將軍,兼任御史大夫、街使。大和八年(834)七月,任檢校工部尚書、福州建州等地都團練觀察使,後又入京任太僕卿,直到去世。宰相李石上奏説:“段伯倫是段秀實的兒子。從古以來捨身保衞國家的,沒人像段秀實這樣傑出。”唐文宗難受地説:“段伯倫應增加喪葬待遇。”於是停止上朝一天,以表示對忠臣後代的敬意。

顏真卿字清臣,琅笽郡臨沂縣人。五代前祖父顏之推,曾任北齊黃門侍郎。顏真卿年少時學習勤奮,有文才,尤其擅長書法。開元年間,被選送應試,考中甲科。侍奉父母以孝聞名。四次被任命為監察御史,擔任河西隴右軍覆屯兵使。五原有樁冤案,長期不能決斷,顏真卿去後,很快處理了。當時久旱,冤案平反後就下了雨,當地人稱這是“御史雨”又擔任河東覆屯兵使。有個叫鄭延祚的,母親去世二十九年,仍停柩在寺廟院內,顏真卿奏本彈劾他,鄭氏兄弟三十年未被錄用,全國轟動。升任殿中侍御史、東都畿採訪判官,調任侍御史、武部員外郎。楊國忠惱火他不親附自己,調他出京任平原郡太守。

安祿山反意較明顯了,顏真卿以久雨為託詞,修城牆加深護城河,秘密統計健壯男子,儲備糧食;表面卻召集文人,在城外水中乘船遊玩、喝酒詩。有人向安祿山告發,安祿山也秘密偵察他,認為文人不值得擔心。不久,安祿山果然反叛,河朔都被攻陷;只有平原郡城郭守衞都完備,於是派司兵參軍李平飛馬奏報。唐玄宗開始聽説安祿山叛亂,嘆氣説:“黃河以北二十四郡,竟沒有一個忠臣嗎?”得李平來報,很高興,扭頭對侍從説:“我不知道顏真卿相貌怎樣,能夠做得這樣好!”安祿山開始還給顏真卿下令,命他率平原、博平郡軍隊七千人防守河津,任命博平郡太守張獻直為副手。顏真卿就招募兵,十天募得萬名,派錄事參軍李擇統率訓練,任命刁萬歲、和琳、徐浩、馬相如、高抗朗等為將領。

安祿山攻陷了洛陽,殺死了洛陽留守李忄登、御史中丞盧奕、判官蔣清,派段子光拿三人的頭來黃河北邊示眾。顏真卿擔心人心動搖,就假裝對諸將説:“我認識這三個人,頭都不是真的。”於是斬了段子光,秘密藏起三人的頭。後來,才取出三人的頭戴帽佩飾,用草做成身體四肢,用棺木裝殮祭祀殯葬,立了牌位痛哭,人心因而更加親附。安祿山派他的將領李欽湊、高邈、何千年等據守土門。顏真卿的叔伯哥哥常山郡太守顏杲卿和長史袁履謙用計殺死了李欽湊、高邈,擒獲何千年押送京城。土門攻破後,十七郡同一天宣佈效忠皇帝,共同推舉顏真卿為主帥,有軍隊二十多萬,攔隔斷了燕趙。皇帝下詔加封顏真卿為户部侍郎,依舊任平原郡太守。

清河人李萼,二十多歲,和同郡人來借兵,對顏真卿説:“聽説您明義忠烈,領頭效忠皇帝,河朔各郡以您做靠山。清河郡是您的西鄰,我在那兒居住,瞭解它的情況,知道它可以成仁德者的基。現算它的積蓄,足有平原郡三倍富足,兵力可有平原郡兩倍強大。您借兵安撫它,可成為您的親信輔助,其餘小城,指揮它們像手臂帶動手指,您想怎樣,誰敢不聽。”顏真卿借給他一千士兵。李萼將要離去,顏真卿對他説:“借兵派出,先生還有什麼指教?”李萼説:“現聽説皇上派程千里率兵十萬從太行東征,準備從山郭口殺出,被叛軍扼守,大軍不能前進。現如先進攻魏郡,殺死袁知泰,命太守司馬垂主持西南;分兵打通山郭口道路,使程千里的軍隊過來討伐鄴郡、幽州;平原、清河郡聚集同志向的十萬軍隊出征洛陽,分兵控制要道。估計附近朝廷兵也不少於十萬,您堅守營壘,不與敵挑戰,不過幾十天,叛軍必定潰亂並互相內訌。”顏真卿贊同這話,就發文清河等州郡,派他的大將李擇,副將平原縣令範東馥,末將和琳、徐浩等出兵,和清河郡四千人匯合,博平郡派來一千人,三郡的軍隊駐紮博平,離堂邑西南十里。袁知泰派他的將領白嗣深、乙舒蒙等率兩萬人來抵擋,叛軍大敗,被殺死萬餘人。唐肅宗到了靈武,任命顏真卿為工部尚書,兼任御史大夫、河北採訪招討使。安祿山乘他們後防空虛派史思明、尹子奇急攻河北各郡,饒陽、河洵、景城、樂安相繼被攻破,只有平原、博平、清河三城守住了,但人心動搖,難以再振作起來。

至德元年(756)十月,顏真卿放棄郡城渡過黃河,經過江淮、荊襄。至德二年(757)四月,在鳳翔朝見皇帝,封憲部尚書,不久加封御史大夫。中書舍人兼吏部侍郎崔漪帶着酒上朝,諫議大夫李何忌在朝廷行列中不恭敬,顏真卿彈劾他們;皇帝貶崔漪為右庶子、李何忌為西平郡司馬。元帥廣平王率朔方及各族兵號稱二十萬去收復長安,出師的那天,百官在朝廷送別廣平王,百官施禮,王答禮,致詞也同樣。王在宮前不騎馬,走出木馬門然後上馬。管崇嗣任廣平王都虞候,在王之先上了馬,顏真卿呈狀彈劾他,唐肅宗説:“我兒子每次外出,我都諄諄告誡他們,所以不敢失禮。管崇嗣是老將,腳有病,姑且寬容他,您別再説了。”就將奏摺還給了顏真卿。天子雖在難中,執法也不廢棄。到皇帝將回長安,派左司郎中李巽打前站,舉行稟告宗廟的儀式,主事官簽署祭文,用“嗣皇帝”顏真卿對禮儀使崔器説:“太上皇在蜀地,能用這嗎?”崔器即奏本修改。聖旨表彰,認為著名學者深知禮制。當時太廟被叛軍毀壞,顏真卿奏本説:“秋時代,魯宣公宗廟遭災。成公哭了三天。現太廟被叛軍毀壞,請在郊外築壇,皇帝朝東邊哭,此後派出使者。”皇帝竟不聽從。對軍政事務,知無不言。被宰相憎恨,調出朝廷任同州刺史,又調蒲州刺史。被御史唐。。誣陷,貶為饒州刺史,不久封升州刺史、浙江西道節度使,召進京任刑部尚書。李輔國假傳詔書將唐玄宗遷居西宮,顏真卿就帶頭率百官呈表問候唐玄宗身體。李輔國討厭他,奏本貶他為蓬州長史。

唐代宗登基,任命為利州刺史,又升任户部侍郎,又任荊南節度使,還未上任就改變了,任命為尚書左丞。皇帝將要從陝州回來,顏真卿請求皇帝先拜謁五陵、九廟然後回宮。宰相元載對顏真卿説:“您的意見雖好,可不怎麼合時宜。”顏真卿火了,上前説:“用不用在您。進言的人有什麼罪過?可朝中的事,怎能容忍您再更改呢!”元載很記恨此事。不久改任檢校刑部尚書知省事,多次提升後封魯郡公。當時元載引薦任用私人黨羽,怕朝中大臣奏本揭他的底,於是請求:百官凡要議論政事,都要先報告各自長官,各級長官報告宰相,此後再向皇帝奏報。顏真卿呈奏疏説:“御史中丞李進等傳丞相的話,稱奉皇上批示:‘因各部官員奏章太多,我雖不怕披閲勞累,但所奏事多夾雜誣告;今後議論政事的人,各部官員都應先報告各自長官,各級長官報告宰相,宰相決定是否可奏,此後再奏報。’我從聽説這話以後,覺得朝廷內外譁然、人們灰心喪氣。為什麼?各部長官都是朝官,可直接向皇帝進言。他們屬下的郎官、御史,是皇帝親信和了解下情的臣子。因此派他們出使各地,不論政事大小對錯,都命令調查瞭解,歸來就奏報,用來了解各種情況。現皇帝想自己遮住耳朵眼睛,使自己聽不見、看不着,那麼天下人向誰訴説呢?《詩經》有言:‘營營青蠅,止於棘。讒言罔極,亂四國。”因為有人能把白説成黑,把黑説成白。寫詩的人很厭惡他們,所以説:“取彼讒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夏朝的伯明、楚國的無極、漢朝的江充,都是誣告忠良的人,誰不厭惡他們?陛下厭惡誣告者,很合乎治理天下的正道。皇上為何不深入反覆考察,他説的是錯的,就是誣告者,於是處死他。他説的是對的,就是君子,於是獎勵他。皇上放着這辦法不用,讓眾人都説皇上不能清楚考察,厭倦聽看奏章,用這做託詞,拒絕勸諫,我私下為陛下深深惋惜。

“臣下聽説太宗皇帝聽看奏章勤勉,故國家治理得好,因此頒佈《司門式》説:‘不論有無宮門出入證件的人,如有急事奏報,都應命監門司與仗家引見奏報,不準阻攔。’用這來防止言路堵。並設置仗馬兩匹,需要騎馬就去,天下治理得好,正是因為採用了這些措施。天寶年以後,李林甫威風權勢一天天增大,百官有不先向宰相報告就奏本論事的,就藉口其他的原因誣陷他,但還不能公然對各部下命令,要求先稟報宰相。宦官袁思藝每天到中書省宣讀詔書,玄宗皇帝的情況,一定告訴李林甫,李林甫在皇帝表示之前上奏請求,玄宗皇帝既驚又喜認為神助。從此權力寵幸一天天增加,路上百姓只敢用眼示意表示憤恨。皇上的意圖不能下傳,下面的情況也不敢上報,因此逐漸招致潼關大敗,這都是專權大臣禍害主上,不遵從太宗皇帝法規的緣故。發展到今天,天下的問題,都集中到皇上身上,這難道是皇上造成的?問題的產生是逐漸的。收復長安以後,人民還不窮困,太平盛世,立刻可以達到。遇上李輔國濫用權力,宰相獨攬朝政,互相遷就,不肯説真話,大興刑獄,不讓脅從叛軍的人安心,這些人紛紛逃散,有的逃往北邊的項,集合成為寇,至今仍是禍害。叛軍將領更是擔心,史思明也因為這煽動他們再次反叛。以致今天相州戰敗,洛陽淪陷,肅宗皇帝為這憂慮辛勞,以致短壽逝世,我每當想到這,心裏非常悲痛。

“現天下戰亂未平,禍患未消,皇上怎能不每天聽忠言以瞭解下情,卻想完全切斷忠諫言路呢!我聽説皇上在陝州的時候,不限前往上奏言事者貴賤,只求多瞭解情況,這是堯、舜治天下的方法。官吏百姓認為太宗皇帝貞觀之治,可以馬上出現了。我又聽説君子進步困難退步容易,據這個道理,皇上敞開忠諫言路,還擔心沒人敢説,何況您心裏厭倦,讓宰相決定批准與否,讓御史台登記,不讓直接奏報。這以後人人不敢上奏言事,那麼皇上了解的情況,只有少數人提供。全國有識之士,將閉口不説,皇上以後看見沒人奏報政事,一定認為朝廷無事可以議論,哪裏知道是害怕不敢奏報,這就是李林甫、楊國忠再現了。官吏百姓認為兇險時期馬上就會來臨了,今天這種做法,千古沒有,即使李林甫、楊國忠還不敢公然這樣。現皇上不早認識到,漸漸被孤立,以後雖後悔也來不及了!我雖知道冒犯宰相,沒有好下場,但不忍心辜負皇上,看着皇上被孤立,心裏非常誠懇、急迫。”他的話像這樣烈急切,因此宮中人爭着抄寫宮內文本傳到宮外。

後來在太廟主持祭祀,在朝中説祭器不好,元載判他誹謗罪,貶為硤州別駕、撫州湖州刺史。元載被處死,封刑部尚書。唐代宗去世,任禮儀使。認為高祖以下七代皇帝諡號繁複,就上奏據最初的諡法決定。袁腃以諂媚話攻擊他,就罷免了。楊炎任宰相,討厭他,改任太子少傅,恢復舊職禮儀使,外表看非常寵信,實際上奪去了他的實權。

盧杞獨攬大權,畏忌他,改任太子太師,罷免了禮儀使,對顏真卿説:“到地方任職,哪裏對您合適?”顏真卿等盧到中書省時説:“我因生急躁被小人憎惡,趕出京城不止一次。現已老朽,全靠宰相庇護。宰相故世父親的頭被安祿山用來示眾經過平原郡,臉上血跡我不敢用衣擦拭,而用舌頭掉,宰相忍心不容我嗎?”盧杞急忙跪拜致敬,但心中憤恨。碰到李希烈叛變攻佔汝州,盧杞就提議説:“顏真卿是全國信服的人,派他招降他們,可以不動用軍隊。”皇上同意,滿朝官員都嚇呆了。李勉聽説這事,認為損失一位老臣會給朝廷帶來羞辱,就秘密奏本請求留住。又派人在路上攔阻,沒趕上。

顏真卿剛見到李希烈,想宣講詔書旨意,李希烈的乾兒子一千多人出刀搶着上前迫他,要吃他的。許多將領層層圍住,隨口辱罵,往他的身上揮刀比劃,顏真卿毫不畏懼。李希烈急忙用身體護住他,驅散了那些人,眾人退去,才施禮請顏真卿到住處休息。接着他寫奏章,要他為自己辯護,願意停戰。顏真卿多次派他哥哥的兒子顏峴和隨員幾批人相繼到京城,皇上都不答覆。每次給幾個兒子寫信,只是要求按時到家廟祭祀,照顧好家族的幾個孤兒。李希烈大擺宴席犒勞他的爪牙,請顏真卿赴宴,讓他看藝人指責、褻瀆朝廷政事取樂,顏真卿發怒説:“大人是臣下,怎麼讓這些人做這種事呢?”理理衣裳起身離席,李希烈羞愧,也喝令停止。當時叛變唐朝的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納的使者也在酒宴就座,他們看着顏真卿對李希烈説:“我們久聞太師大名和仁德,大人想稱帝,太師就來了,豈非上天封為正統?如想任命宰相,誰能比得上太師?”顏真卿態度嚴肅地駁斥他們説:“這是什麼宰相!諸位聽説顏杲卿沒有?他是我哥哥。安祿山反叛,他首先起兵反抗,被殺害的時候,口裏不停地罵賊。我現年齡將近八十,官做到太師,到死我都要保持我哥哥的氣節,怎會接受你們的威脅利誘呢!”那些叛賊們不敢再説那樣的話了。

李希烈於是拘了顏真卿,派十名兵士看守,在庭院挖了一丈見方的坑,揚言“活埋顏真卿”顏真卿神情坦然不在乎。後來張伯儀在安州戰敗,李希烈命將張伯儀的頭和旌旗符節向顏真卿炫耀,顏真卿因痛哭而昏倒在地。李希烈的大將周曾等人計劃突襲汝州,接着回師殺李希烈,推舉顏真卿任節度使。計劃密,李希烈殺死了周曾等人,把顏真卿送到龍興寺。顏真卿估計必然被殺死,就寫了臨終前的奏章,自己寫了墓誌銘、祭文,常常指着卧室西邊牆壁下面説:“這是我安息的地方。”李希烈攻佔了汴州,稱帝建國,派人問顏真卿儀式,顏真卿説:“我年紀大了,雖曾經執掌國家禮儀,記得的只有諸侯朝拜的禮儀。”興元元年(784),唐朝軍隊形勢好轉,李希烈怕蔡州發生兵變,就派他的將領辛景臻、安華到顏真卿住處,在庭院中堆柴,澆上油,就傳達命令説:“不願投降,就自己燒死。”顏真卿就往火裏跳,辛景臻等急忙攔住他,報告李希烈。唐德宗收復長安,李希烈的弟弟李希倩屬朱氵此一夥,同樣被處死。李希烈聽説後發了怒,興元元年(784)八月三,就派宦官和辛景臻等人殺顏真卿,他們先通報説:“有聖旨。”顏真卿跪拜,宦官説:“應該賜你死。”顏真卿説:“老臣無禮,罪該處死,但不知使臣哪天從長安來的?”宦官説:“從大梁來的。”顏真卿罵道:“那是叛賊,稱什麼聖旨!”他們就把他勒死了,享年七十七歲。

淮河、泗河地區叛亂平定後,貞元元年(785),陳仙奇出使護送顏真卿靈柩回京城。唐德宗哀悼悲痛超出一般,停止上朝五天,賜諡號叫文忠。又下詔書説:“按君主獎勵臣下的規矩,活着論功行賞,去世增加禮遇,何況他輔國才能優秀,至死不改忠貞。我聽後讚歎油然而生,以致夜不成眠。原任光祿大夫、太子太師、上柱國、魯郡公顏真卿,天生才能品質出眾,為國忠心尤為傑出,侍奉四代皇帝,不改一貫節,時遇叛賊作亂,肩負招降重任,幾年拘威脅,至死不屈不撓,看他傑出節,真是雖死猶生。這損失責任在我,現在愧悔悲傷已來不及了,只有追封他的職務,同時加封后代官職。追封他為司徒,再賜布五百匹。他的兒子顏君頁、顏碩等人服喪完畢,所屬部門奏報提升官職。”貞元六年(790)十一月冬至南郊祭天,皇帝親筆書寫符節文字封顏真卿一個兒子正五品官,因此顏君頁被任命。唐文宗下詔書説:“我每次閲覽我朝歷史記載,看到盡忠報國的臣子,總是長時間到惋惜,想用什麼報答他們。聽説顏從覽、顏弘式,是顏杲卿、顏真卿的後代。烈士長眠九泉,雖然不可復生,表彰他們的後代,想必合乎大義。如考查他們的政績已任官很有經驗建樹,可任三公;如官職未列入士大夫,任命為同州的輔佐官。希望能使天下忠義風氣進一步發揚。”任命顏真卿曾孫顏弘式為同州參軍。

上一页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