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四十 第2页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時李百藥工為五言詩,而偃善作賦,時人稱為李詩謝賦焉。十七年,府廢,出為湘潭令,卒。文集十卷。

崔信明,青州益都人也,後魏七兵尚書光伯曾孫也。祖縚,北海郡守。信明以五月五正中時生,有異雀數頭,身形甚小,五畢備,集於庭樹;鼓翼齊鳴,聲清宛亮。隋太史令史良使至青州,遇而佔之曰:“五月為火,火為《離》,《離》為文彩。正中,文之盛也。又有雀五,奮翼而鳴。此兒必文藻煥爛,聲名播於天下。雀形既小,祿位殆不高。”及長,博聞強記,下筆成章。鄉人高孝基有知人之鑑,每謂人曰:“崔信明才學富贍,雖名冠一時,但恨其位不達耳!”大業中,為堯城令。竇建德僭號,引用之。信明族弟敬素為建德鴻臚卿,説信明曰:“隋主無道,天下鼎沸,衣冠禮樂,掃地無餘。兄遁跡下僚,不被收用,豫讓所以不報範中行,只以眾人遇我者也。夏王英武,有併天下之心,士女襁負而至者,不可稱數。此時不立功立事,豈是見幾而作者乎?”信明曰:“昔申胥海畔漁者,尚能固其節;吾終不能屈身偽主,求斗筲之職。”遂逾城而遁,隱於太行山。貞觀六年,應詔舉,授興世丞。遷秦川令,卒。

信明頗蹇傲自伐,常賦詩嘯,自謂過於李百藥,時人多不許之。又矜其門族,輕侮四海士望,由是為世所譏。

子冬,則天時為黃門侍郎,被酷吏所殺。

張藴古,相州洹水人也。,博涉書傳,善綴文,能背碑覆局。尤曉時務,為州閭所稱。自幽州總管府記室直中書省。太宗初即位,上《大寶箴》以諷,其詞曰:今來古往,俯察仰觀,惟闢作福,為君實難。主普天之下,處王公之上;任土貢其所求,具僚和其所唱。是故競懼之心弛,僻之情轉放,豈知事起乎所忽,禍生乎無妄。固以聖人受命,拯溺亨屯,歸過於己,推恩於民。大明無偏照,至公無私親。故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禮以其奢,樂以防其佚。左言而右事,出警而入蹕。四時同其慘舒,三光同其得失。故身為之度,而聲為之律。勿謂無知,居高聽卑;勿謂何害,積小成大。樂不可極,極樂生哀;不可縱,縱慾成災。壯九重於內,所居不過容膝;彼昏不知,瑤其台而瓊其室。羅八品於前,所食不過適口;唯狂罔念,丘其糟而池其酒。勿內荒於,勿外荒於禽,勿貴難得之貨,勿聽亡國之音。內荒伐人,外荒蕩人心,難得之貨侈,亡國之聲。勿謂我尊而傲賢侮士,勿謂我智而拒諫矜己。聞之夏王,據饋頻起;亦有魏帝,牽裾不止。安彼反側,如陽秋,巍巍蕩蕩,恢漢高大度;撫茲庶事,如履薄臨深,戰戰慄慄,用周文小心。

《詩》雲:“不識不知”《書》曰:“無偏無黨”一彼此於臆,捐好惡於心想。眾棄而後加刑,眾悦而後命賞。弱其強而治其亂,申其屈而直其枉。故曰:“如衡如石,不定物以數,物之懸者,輕重自具;如水如鏡,不示物以情,物之鑑者,妍媸自生。”勿渾渾而濁,勿皎皎而清,勿沒沒而暗,勿察察而明。雖冕旒蔽目而視於未形,雖黈纊耳而聽於無聲。縱心乎湛然之域,遊神於至道之。扣之者應洪纖而效響,酌之者隨深淺而皆盈。故曰:天之清,地之寧,王之貞。四時不言而代序,萬物無為而受成。豈知帝有其力,而天下和平。

吾王撥亂,戡以智力,民懼其威,未懷其德。我皇撫運,扇以淳風,民懷其始,未保其終。爰述金鏡,窮神盡聖;使人以心,應言以行。包括治體,抑揚詞令,天下為公,一人有慶。開羅起祝,援琴命詩,一,念茲在茲。唯人所召,自天祐之。爭臣司直,敢告前疑!

太宗嘉之,賜以束,除大理丞。

初,河內人李孝德,素有風疾,而語涉妄妖。藴古究其獄,稱好德癲病有徵,法不當坐。治書侍御史權萬紀劾藴古家住相州,好德之兄厚德為其刺史,情在阿縱,奏事不實。太宗大怒,曰:“小子乃敢亂吾法耶?”令斬於東市。太宗尋悔,因發制,凡決死者,命所司五覆奏,自藴古始也。

劉胤之,徐州彭城人也。祖禕之,後魏臨淮鎮將。胤之少有學業,與隋信都丞孫萬壽、宗正卿李百藥為忘年之友。武德中,御史大夫杜淹表薦之,再遷信都令,甚存惠政。永徽初,累轉著作郎、弘文館學士,與國子祭酒令狐德棻、著作郎楊仁卿等,撰成國史及實錄,奏上之,封陽城縣男。尋以老,不堪著述,出為楚州刺史,卒。

弟子延祐,弱冠本州舉進士,累補渭南尉。刀筆吏能,為畿邑當時之冠。司空李勣嘗謂曰:“足下秋甫爾,便擅大名,宜稍自貶抑,無為獨出人右也。”後歷右司郎中,檢校司賓少卿,封薛縣男。

徐敬業之亂,揚州初平,所有刑名,莫能決定,延祐奉使至軍所決之。時議者斷受賊五品官者斬,六品者。延祐以為諸非元謀,迫脅從盜,則置極刑,事涉枉濫,乃斷受賊五品者,六品已下俱除名而已。其得全濟者甚眾。

出為箕州刺史,轉安南都護。嶺南俚户,舊輸半課,及延祐到,遂勒全輸。由是其下皆怨,謀將叛,延祐乃誅其首惡李嗣仙。垂拱三年,嗣仙黨與丁建、李思慎等,遂率眾圍安南府。時城中勝兵不過數百,乃門堅守,以候鄰境之援。廣州大族馮子猷幸災樂禍,因危立功,遂按兵縱敵,使其為害滋甚。延祐遂為思慎所害。其後桂州司馬曹玄靜率兵討思慎等,擒之。盡斬於安南城下。

胤之從父兄子藏器,亦有詞學,官至宋州司馬。藏器子知柔,開元初,為工部尚書。知柔弟知幾,避玄宗名改子玄。自有傳。

張昌齡,冀州南宮人。弱冠以文詞知名。本州以秀才舉之,昌齡以時廢此科已久,固辭。乃充進士貢舉及第。貞觀二十一年,翠微宮成,詣闕獻頌。太宗召見,試作《息兵詔》草,俄頃而就。太宗甚悦,因謂之曰:“昔禰衡、潘岳,皆恃才傲物,以至非命。汝才不減二賢,宜追鑑前軌,以副吾所取也。”乃敕於通事舍人裏供奉。尋為崑山道行軍記室,破盧明月,平龜茲,軍書布,皆昌齡之文也。再轉長安尉,出為襄州司户,丁憂去官。後賀蘭之奏引於北門修撰,尋又罷去。乾封元年卒。文集二十卷。

兄昌宗,亦有學業,官至太子舍人、修文館學士。撰《古文紀年新傳》三十卷。

崔行功,恆州井陘人,北齊鉅鹿太守伯讓曾孫也,自博陵徙家焉。行功少好學,中書侍郎唐儉愛其才,以女之。儉前後征討,所有文表,皆行功之文。高宗時,累轉吏部郎中。以善敷奏,嘗兼通事舍人、內供奉。坐事貶為遊安令,尋徵為司文郎中。當時朝廷大手筆,多是行功及蘭台侍郎李懷儼之詞。

先是,太宗命秘書監魏徵寫四部羣書,將進內貯庫,別置讎校二十人、書手一百人。徵改職之後,令虞世南、顏師古等續其事。至高宗初,其功未畢。顯慶中,罷讎校及御書手,令工書人繕寫,計直酬傭,擇散官隨番讎校。其後又詔東台侍郎趙仁本、東台舍人張文瓘及行功、懷儼等相次充使檢校。又置詳正學士以校理之,行功仍專知御集。遷蘭台侍郎。

咸亨中,官名復舊,改為秘書少監。上元元年,卒官。有集六十卷。兄子玄暐,別有傳。

行功前後預撰《晉書》及《文思博要》等。同時又有孟利貞、董思恭、元思敬等,並以文藻知名。

上一页 下一页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