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第2页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二年正月,親享明堂。鳳閣侍郎李元素、夏官侍郎孫元亨坐與綦連耀謀反,伏誅。原州都督府司馬婁師德為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二月,王孝傑、蘇宏暉等率兵十八萬與孫萬斬戰於硤石谷,王師敗績,孝傑沒於陣,宏暉棄甲而遁。夏四月,鑄九鼎成,置於明堂之庭,前益州大都督府長史王及善為內史。五月,命右金吾大將軍、河內王懿宗為大總管,右肅政御史大夫婁師德為副大總管,右武威衞大將軍沙吒忠義為前軍總管,率兵二十萬以討孫萬斬。

六月,內史李昭德、司僕少卿來俊臣以罪伏誅。孫萬斬為其家奴所殺,餘黨大潰。魏王承嗣、梁王三思並同鳳閣鸞台三品。秋八月,納言姚璹為益州大都督府長史。九月,以契丹李盡滅等平,大赦天下,改元為神功,大酺七。婁師德為納言。冬十月,前幽州都督狄仁傑為鸞台侍郎,司刑卿杜景儉為鳳閣侍郎,並同鳳閣鸞台平章事。聖曆元年正月,親享明堂,大赦天下,改元,大酺九三月,召廬陵王哲於房州。夏五月,天下屠殺。突厥默啜上言,有女請和親。秋七月,令淮陽王武延秀往突厥,納默啜女為妃。遣右豹韜衞大將軍閻知微攝官尚書,赴虜庭。

八月,突厥默啜以延秀非唐室諸王,乃囚於別所,率眾與閻知微入寇媯、檀等州。命司屬卿高平王重規、右武威衞大將軍沙吒忠義、幽州都督張仁亶、右羽林衞大將軍李多祚等率兵二十萬逆擊,乃放延秀還。己丑,默啜攻陷定州,刺史孫彥高死之,焚燒百姓廬舍,遇害者數千人。魏王承嗣卒。庚子,梁王三思為內史,狄仁傑為納言。九月,建昌王攸寧同鳳閣鸞台平章事。默啜攻陷趙州,刺史高睿遇害。丙子,廬陵王哲為皇太子,令依舊名顯,大赦天下,大酺五。令納言狄仁傑為河北道行軍元帥。辛巳,皇太子謁太廟。天官侍郎蘇味道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癸未,默啜盡殺所掠趙、定州男女萬餘人,從五回道而去,所至殘害,不可勝紀。

冬十月,夏官侍郎姚元崇、麟台少監李嶠並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是月,閻知微自突厥叛歸,族誅之。

二年二月,封皇嗣旦為相王。初為寵臣張易之及其弟昌宗置控鶴府官員,尋改為奉宸府,班在御史大夫下。左肅政御史中丞魏元忠為鳳閣侍郎,吉頊為天官侍郎,並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戊子,幸嵩山,過王子晉廟。丙申,幸緱山。丁酉,至自嵩山。

夏四月,吐蕃大論贊婆來奔。秋七月,上以秋高,慮皇太子、相王與梁王武三思、定王武攸寧等不協,令立誓文於明堂。八月,王及善為文昌左相,豆盧欽望為文昌右相,仍並同鳳閣鸞台三品。冬十月乙亥,幸福昌縣。王及善薨。

三年正月戊寅,梁王三思為特進,天官侍郎吉頊配嶺表。臘月辛巳,封皇太子男重潤為邵王。狄仁傑為內史。戊寅,幸汝州之温湯。甲戌,至自温湯、造三陽宮於嵩山。三月,李嶠為鸞台侍郎,知政事如故。

夏四月戊申,幸三陽宮。五月癸丑,上以所疾康復,大赦天下,改元為久視,停金輪等尊號,大酺五。六月,魏元忠為左肅政御史大夫,仍舊知政事。是夏大旱。秋七月,至自三陽宮。天官侍郎張錫為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其甥鳳閣鸞台平章事李嶠為成均祭酒,罷知政事。壬寅,制曰:“隋尚書令楊素,昔在本朝,早荷殊遇。稟兇之德,有諂佞之才,惑亂君上,離間骨。搖動冢嫡,寧唯握蠱之禍;誘扇後主,卒成請蹯之釁。隋室喪亡,蓋惟多僻,究其萌兆,職此之由。生為不忠之人,死為不義之鬼,身雖倖免,子竟族誅。斯則逆之謀,是為庭訓;險薄之行,遂成門風。刑戮雖加,枝胤仍在,何得肩隨近侍,齒列朝行?朕接統百王,恭臨四海,上嘉賢佐,下惡賊臣。常從容於萬機之餘,褒貶於千載之外,況年代未遠,耳目所存者乎!其楊素及兄弟子孫已下,並不得令任京官及侍衞。”九月,內史狄仁傑卒。冬十月甲寅,復舊正朔,改一月為正月,仍以為歲首,正月依舊為十一月,大赦天下。韋巨源為地官尚書,文昌左丞韋安石為鸞台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丁卯,幸新安,曲赦其縣。壬申,至自新安。十二月,開屠,諸祠祭令依舊用牲牢。

大足元年正月,制改元。二月,鸞台侍郎李懷遠同鳳閣鸞台平章事。三月,姚元崇為鳳閣侍郎,依舊知政事。丙申,鳳閣侍郎張錫坐贓配循州。夏五月,幸三陽宮。命左肅政御史大夫魏元忠為總管以備突厥。天官侍郎顧琮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六月,夏官侍郎李迥秀同鳳閣鸞台平章事。辛未,曲赦告成縣。秋七月甲戌,至自三陽宮。九月,邵王重潤為易之讒構,令自死。

冬十月,幸京師,大赦天下,改元為長安。

二年正月,突厥寇鹽、夏等州,殺掠人吏。秋九月乙丑,有蝕之,不盡如鈎,京師及四方見之。冬十月,本國遣使貢方物。十一月,相王旦為司徒。戊子,親祀南郊,大赦天下。

三年三月壬戌,有蝕之。夏四月庚子,相王旦表讓司徒,許之。改文昌台為中颱。李嶠知納言事。六月,寧州雨,山水暴漲,漂二千餘家,溺死者千餘人。秋七月,殺右金吾大將軍唐休璟。秋九月,正諫大夫硃敬則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戊申,相王旦為雍州牧。是月,御史大夫兼知政事、太子右庶子魏元忠為張昌宗所譖,左授端州高要尉。京師大雨雹,人畜有凍死者。冬十月丙寅,駕還神都。乙酉,至自京師。

四年正月,造興泰宮於壽安縣之萬安山。天官侍郎韋嗣立為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硃敬則請致仕,許之。三月,進封平恩郡王重福為譙王,夏官侍郎宗楚客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夏四月,韋安石知納言事,李嶠知內史事。丙子,幸興泰宮六月,天官侍郎崔玄暐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李嶠為國子祭酒,知政事如故。七月丙戌,楊再思為內史。甲午,至自興泰宮。宗楚客左授原州都督。

八月,姚元崇為司僕卿,知政事;韋安石檢校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冬十月,秋官侍郎張柬之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十一月,李嶠為地官尚書,張柬之為鳳閣鸞台平章事。自九月至於是,夜陰晦,大雨雪,都中人有飢凍死者,令官司開倉賑給。

神龍元年正月,大赦,改元。上不豫,制自文明元年已後得罪人,除揚、豫、博三州及諸逆魁首,鹹赦除之。癸亥,麟台監張易之與弟司僕卿昌宗反,皇太子率左右羽林軍桓彥範、敬暉等,以羽林兵入中誅之。甲辰,皇太子監國,總統萬機,大赦天下。是,上傳皇帝位於皇太子,徙居上陽宮。戊申,皇帝上尊號曰則天大聖皇帝。冬十一月壬寅,則天將大漸,遺制祔廟、歸陵,令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其王、蕭二家及褚遂良、韓瑗等子孫親屬當時緣累者,鹹令復業。是,崩於上陽宮之仙居殿,年八十三,諡曰則天大聖皇后。二年五月庚申,祔葬於乾陵。睿宗即位,詔依上元年故事,號為天后,未幾,追尊為大聖天后,改號為則天皇太后。太后嘗召文學之士周思茂、範履冰、衞敬業,令撰《玄覽》及《古今內範》各百卷,《青宮紀要》、《少陽政範》各三十卷,《維城典訓》、《鳳樓新誡》、《孝子列女傳》各二十卷,《內軌要略》、《樂書要錄》各十卷,《百僚新誡》、《兆人本業》各五卷,《臣範》兩卷,《垂拱格》四卷,並文集一百二十卷,藏於秘閣。

史臣曰:治亂,時也,存亡,勢也。使桀、紂在上,雖十堯不能治;使堯、舜在上,雖十桀不能亂;使懦夫女子乘時得勢,亦足坐制羣生之命,肆行不義之威。觀夫武氏稱制之年,英才接軫,靡不痛心於家索,扼腕於朝危,竟不能報先帝之恩,衞吾君之子。俄至無辜被陷,引頸就誅,天地為籠,去將安所?悲夫!昔掩鼻之讒,古稱其毒;人彘之酷,世以為冤。武后奪嫡之謀也,振喉絕襁褓之兒,菹醢碎椒塗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人妒婦之恆態也。然猶泛延讜議,時禮正人。初雖牝雞司晨,終能復子明辟,飛語辯元忠之罪,善言仁杰之心,尊時憲而抑倖臣,聽忠言而誅酷吏。有旨哉,有旨哉!

贊曰:龍漦易貌,丙殿昌儲。胡為穹昊,生此夔魖?奪攘神器,穢褻皇居。窮妖白首,降鑑何如。

譯文則天皇后武氏,名明空,是山西幷州文水人。父親名士,隋朝大業末年做鷹揚府隊正的官。高祖在汾、晉行軍作戰,常在他家休息。高祖初舉義旗起事之時,武士。。跟從高祖平定了京城。貞觀年間,逐步升到工部尚書、荊州都督,封為應國公。

當初,武則天年十四歲時,太宗聽説她儀容舉止美,召她入宮,封為才人。等到太宗去世,就做了尼姑,住在業寺。大帝高宗在寺中見到她,再次召入宮中,封她為昭儀。當時王皇后、妃子蕭良娣經常與武昭儀爭寵,互相説壞話,高宗都不聽,晉封武則天為宸妃。永徽六年(655),廢除王皇后而立武宸妃為皇后。高宗號稱天皇,武后也號稱天后。天后素來多智謀計策,兼通文史。高宗從顯慶年以後,經常苦於肢體麻痹癱瘓,百官上奏表章,都委託天后公平決斷。從此在內部輔政數十年,威勢與皇帝沒有區別,當時號稱為“二聖”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四,大帝去世,皇太子李顯即皇帝位,尊天后為皇太后。太后既然已將篡奪帝位,這天便親自登朝代理國政。十七,授予澤州刺史、韓王元嘉為太尉的加官,授予豫州刺史、滕王元嬰為開府儀同三司的加官,授予相州刺史、越王貞為太子太傅的加官,授予安州都督、紀王慎為太子太保的加官。元嘉、元嬰、靈夔等人地位尊貴威望貴重,怕他們發生變故,所以加給空銜虛位,以安定他們之心。二十一,劉仁軌為尚書左僕,岑長倩為兵部尚書,魏玄同為黃門侍郎,並依舊任知政事。劉齊賢為侍中,裴炎為中書令。

嗣聖元年(684)正月一,改易年號。

上一页 下一页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