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 第2页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景伯,景龍中為給事中,又遷諫議大夫。中宗嘗宴侍臣及朝集使,酒酣,令各為《回波辭》。眾皆為謅佞之辭,及自要榮位。次至景伯,曰:“回波爾時酒卮,微臣職在箴規。侍宴既過三爵,喧譁竊恐非儀。”中宗不悦,中書令蕭至忠稱之曰:“此真諫官也。”景雲中,累遷右散騎常侍,尋以老疾致仕。開元中卒。子彭年。彭年有吏才,工於剖析,當時稱之。開元中,歷考功員外郎、知舉,又遷中書舍人、給事中、兵部侍郎。天寶初,又為吏部侍郎,與右相李林甫善。慕山東著姓為婚姻,引就清列,以大其門。典銓管七年,後以贓污為御史中丞宋渾所劾,長領南臨賀郡。累月,渾及第恕又以贓下獄,詔渾嶺南高要郡,恕南康郡。天寶十二載,起彭年為濟陰太守,又遷馮翊太守,入為中書舍人、給事中、吏部侍郎。十五載,玄宗幸蜀,賊陷西京。彭年沒於賊,脅授偽官,憂憤忽忽不得志,與韋斌相次而卒。及克復兩京,優制贈彭年為禮部尚書。

豆盧欽望,京兆萬年人也。曾祖通,隋相州刺史、南陳郡公。祖寬,即隋文帝之甥也。大業末,為梁泉令。及高祖定關中,寬與郡守蕭瑀率豪右赴京師,由是累授殿中監,仍詔其子懷讓尚萬公主。高祖以寬曾祖萇魏太和中例稱單姓,至是改寬為盧氏。貞觀中,歷遷禮部尚書、左衞大將軍,封芮國公。永徽元年卒,贈特進、幷州都督,陪葬昭陵,諡曰定。又復其姓為豆盧氏。父仁業,高宗時為左衞將軍。

欽望,則天時累遷司賓卿。長壽二年,代宗秦客為內史。時李昭德亦為內史,執權用事,欽望與同時宰相韋巨源、陸元方、蘇味道、杜景儉等並委曲從之。證聖元年,昭德坐事,左遷涪陵尉,則天以欽望等不能執正,又為司刑少卿皇甫文備奏欽望附會昭德,罔上附下,乃左遷欽望為趙州刺史,韋巨源自右丞為鄜州刺史,陸元方自秋官侍郎為綏州刺史,蘇味道自鳳閣侍郎為集州刺史。其年,欽望入為司禮卿,遷秋官尚書,封芮國公。出為河北道宣勞使。俄而廬陵王復為皇太子,以欽望為皇太子宮尹。聖歷二年,拜文昌右相、同鳳閣鸞台三品,尋授太子賓客,停知政事。中宗即位,以欽望宮僚舊臣,拜尚書左僕、知軍國重事,兼檢校安國相王府長史,兼中書令、知兵部事、監修國史。

欽望作相兩朝,前後十餘年,張易之兄弟及武三思父子皆專權驕縱,圖為逆亂。欽望獨謹其身,不能有所匡正,以此獲譏於代。神龍二年,拜開府儀。景龍三年五月,表請氣骸,不許。十一月卒,年八十餘。贈司空、幷州大都督,諡曰元,賜東園秘器,陪葬乾陵。則天時,宰相又有張光輔、史務滋、崔元綜、周允元等,並有名績。

張光輔者,京兆人也。少明辯,有吏幹。累遷司農少卿、文昌右丞。以討平越王貞之功,拜鳳閣侍郎、知政事。永昌元年,遷納言。旬,又拜內史。皆有名。其年,洛州司馬房嗣業、洛陽令張嗣明坐與徐敬業弟敬真陰相結。敬真自所繡州逃歸,將北投突厥,引虜入寇。途經洛下,嗣業、嗣明二人給其衣糧而遣之。行至定州,為人所覺。嗣業於獄中自縊死。嗣明與敬真多引海內相識,冀緩其死。嗣明稱光輔徵豫州,私説圖識天文,陰懷兩端,顧望以觀成敗。光輔由是被誅,家口籍沒。

史務滋者,宣州溧陽人。累至內史。天授中,雅州刺史劉行實及弟渠州刺史行瑜、尚衣奉御行,並兄子左鷹揚將軍虔通,併為侍御史來子珣誣以謀反誅。又於盱眙毀其父左監門大將軍伯英棺柩。初,務滋素與行周密,意俗寢其反狀。則天怒,令俊臣鞫之,務滋恐被陷刑,乃自殺。

崔元綜者,鄭州新鄭人也。祖君肅,武德中黃門侍郎、鴻臚卿。元綜,天授中累轉秋官侍郎。長壽元年,遷鸞台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元綜勤於政事,每在中書,必束帶至晚,未嘗休偃。好潔細行,薰辛不歷口者二十餘年。雖外示謹厚,而情深刻薄,每受制鞫獄,必披求疵,陷於重闢。以此故人多畏而鄙之。明年,犯罪配振州,朝野莫不稱慶。尋赦還,復拜監察御史。中宗時,累遷尚書左丞、蒲州刺史,以老疾致仕。晚年好攝養導引之術,年九十餘卒。

周允元者,豫州人也。弱冠舉進士。延戴初,累轉左肅政御史中丞,俄除鳳閣鸞台平章事。嘗與諸宰臣侍宴,則天令各述書傳中善言。允元曰:“恥其君不如堯、舜。”武三思以為語有指斥,糾而駁之。則天曰:“聞此言足以為誡,豈特將為過耶?”證聖元年卒,贈貝州刺史。則天為七言詩以傷之,又自繕寫,時以為榮。

史官曰:王及善在孝敬東宮,誠能奉職。當俊臣下獄,力諫除兇,是憂濫及賢良,而明彰羽翼,興復之志,不謂無心。杜景儉五刑有濫,濟活為心,四氣不和,歸罪在己,則天謂曰“真宰相。”然奈柔順李昭德,不無吐剛之過也。硃敬則文學有稱,節行無愧,諫諍果決,推擇真,苟非鑑古今,深識王霸,何由立其高論哉?惜乎相不得時矣!楊再思佞而取貴,苟以全身,掩不善而自欺,謂無十目十手也。李懷遠名不苟於假廕,貴不衒於故鄉,無改陋居,常乘劣駟,亦一時之善矣。然匪躬之道,未之聞也。豆盧欽望、張光輔、史務滋、崔元綜、周允元等,或有片言,非無小善,登於大用,可謂具臣。

贊曰:及善奉職,非無智力。景儉當權,不謂不賢。雄文高節,少連為絕。守道安貧,懷遠當仁。欽望之屬,片善何足。蹈媚再思,祇宜遄速。

部分譯文王及善,洺州邯鄲人。父王君愕。隋朝大業末,幷州人王君廓掠奪邯鄲,君愕去勸説王君廓道:“當今國家失去控制,英雄競起,此時實在應該安撫接納亡的農民,保全形勢利便。按甲以觀時變,擁眾而歸真主,這樣就富貴可圖。今足下居無尺土之地,守無兼旬之糧,卻恣行殘忍,所過之處搶奪騷擾,竊為足下寒心。”王君廓問“:有什麼計謀?”王君愕認為控制井陘山的險要,可先行佔據,王君廓從其言,就屯兵井陘山。一年多,當義師入定關中的時候,他與王君廓率部萬人來降,拜為大將軍接連立戰功,被封為新興縣公,升遷左武衞將軍。王君愕從太宗徵遼東,兼領左屯營兵馬,與高麗戰於駐蹕山,王君愕衝鋒陷陣,力戰而死。唐太宗深為痛悼,贈左衞大將軍、幽州都督、邢國公,賜東園秘器,陪葬昭陵。

王及善十四歲時,因父死於王事而授朝散大夫,襲爵邢國公。高宗時,調任左奉裕率。孝敬皇帝居宮時,因宴飲之樂命宮官倒行而舞,輪到王及善,他拒絕説“:殿下自有樂官,臣只應當守自己的本職,這倒行而舞不是臣的任務。臣如奉命,恐怕不屬對殿下輔佐之事。”太子道歉而讓他離開。高宗聽到此事而特加獎,賜絹百匹。不久,又授右千牛衞將軍,高宗對他説:“朕因為你忠心謹慎,所以授你三品要職。他人非徵召不能至朕所,卿佩大橫刀在朕身邊,卿知此官貴否?”不久,因病免職,沒多久又起用任衞尉卿。

垂拱年中(687),王及善任司屬卿。當時,山東饑荒,王及善任巡撫賑給使。不久,任官尚書,秦州都督,又調任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因年老多病請求告老還鄉,準允並加授光祿大夫。後來,契丹作亂,山東不安,又起用他為滑州刺史。武則天對他説“:邊賊反叛,卿雖有病,可以帶上子兒女行三十里,慢慢地去上任,幫朕卧理此州,來阻斷黃河通路。”趁此時武則天又詢問朝廷得失,王及善詳細陳述了治亂之宜十餘條,武則天説:“彼末事,此本事,卿不可行。”於是留在朝廷任內史。

當時御史中丞來俊臣經常以飛禍陷害忠良,王侯將相被他誣陷處斬的就不可勝計。後來,來俊臣犯事被逮捕入獄,有司判為極刑,武則天想赦免他。王及善奏道“:來俊臣兇狡不軌,他所信任的都是屠夫商販之類的小人,他所誅殺的大多是名德君子。臣認為如果不除掉首惡,恐動搖朝廷,禍從此始。”武則天接納了他的意見。不久,武則天將要立廬陵王為太子,王及善贊成其計。等到立了太子,又請太子外朝來撫人心,武則天聽從這意見。

王及善雖無學術,在職總是以清正見知,臨事堅定,有大臣之節。當時,張易之兄弟恃寵,每次內宴,都無人臣之禮。王及善多次上奏要制止這種無人臣之禮的行為,武則天不高興,對王及善説“:卿已年高,不適宜參與這類遊樂,只檢校閣中事就可以了。”王及善上疏乞請還鄉,三次上疏均未得到允許。聖歷二年(699),拜文昌左相,不到十天就去世。享年八十二歲。廢朝三天哀悼,追贈益州大都督,諡號為貞,陪葬乾陵。

杜景儉,冀州武邑人。少年時應試中明經舉,任殿中侍御史。出朝任益州錄事參軍。當時,隆州司馬房嗣業調任益州司馬,任職令未到,房嗣業就要視事,又鞭打僚吏,想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威風,,杜景儉對他説“:公雖然受命擔任此州司馬,但州司還未接到命令。為什麼為了這數之祿,連九重之旨也等不得,就慌忙火急地視事,這不太過於心急了嗎?”房嗣業更加惱怒,杜景儉又説:“公現在憑咫尺之制書,真偽未知,就想攬一州之權,哪個能擔保你真假呢?揚州之禍,不是這一樣的情況嗎!”説完喝斥左右散去,房嗣業羞愧而止。不久,又有命令房嗣業任荊州司馬,竟未如志。益州的僚吏為這件事贊杜景儉説“:錄事的心意與天通,益州司馬折威風。”杜景儉由此漸漸知名。後入朝任司賓主簿,轉調司刑丞。

天授年中(691),杜景儉與徐有功、來俊臣、侯思止專門處理案件,當時人們傳揚説:“遇徐、杜必生,遇來、侯必死。”他又遷任洛州司馬,不久又調任鳳閣侍郎,行宰相職權。武則天曾因秋季院內長出梨花一枝而問宰相“:這是什麼吉祥之兆?”諸宰相答道“:陛下的恩德連草木都得到了,所以能夠秋木再花,即使周文王德及行葦,也不能超過。”杜景儉獨説:“按《洪範五行傳》:‘陰陽不能混亂,違反了就會有災。’《秋》也講‘:冬無過甚的陽氣,夏無過甚的陰氣,天無悽風,秋天無苦雨。’今已到了秋天,草木落,但是忽然生出此花,混亂陰陽。臣考慮陛下佈政施令,是否有虧於禮典;兼之臣等雖列名宰臣,本應依據天理來理順萬物,卻理而不能順,這是臣的罪過。”因此二拜而謝罪,武則天道:“卿真宰相也!”延載初年(694),杜景儉被鳳閣侍郎周允元檢舉説他是李昭德的黨羽,降職調秦州刺史。後又任司刑卿。聖歷二年(699),又任內閣侍郎,行宰相職權。當時,契丹入侵,河北各州多攻陷。等到事已平定,河內王武懿宗將要判罪。杜景儉認為都是形勢迫,非出本心,請全部予以寬宥。武則天竟聽從了杜景儉的意見。一年多,杜景儉調任秋官尚書,因漏機密,貶到幷州任長史。在途中病逝,追贈相州刺史。

朱敬則,字少連,是亳州永城人。他家祖輩均以孝義被世人稱揚,從北周(557~581)到唐朝,三代旌表,地方上都讚美。朱敬則瀟灑倜儻,很重節義,年輕時就以辭賦知名。他與其堂兄弟同住,財產不分。又與左史江融、左僕魏元忠特別友好。咸亨年中(672),高宗聽到朱敬則的美名就召見他,與他談,很看重他,將要提拔任用,但被中書舍人李敬玄所貶毀,只授了洹水縣尉。

長壽年中,朱敬則長時任右補闕。因武則天臨朝稱帝,改唐為周,天下頗多言異議,到長壽年便漸漸地寧靜下來,為了絕滅告密羅織他人罪名這一類的情況,他上疏,講了秦不知因時制宜之變所遭的禍;也講漢高祖在天下平定後重詩書、定禮儀和因時而變的好處。然後請求改法制,立章程,讓百姓安逸受到恩惠,去讒言者的巧言,挫險者的鋒芒,除羅織陷害之源,掃除朋黨為,使天下蒼生坦然大悦。武則天看了認為很好。

長安三年(703),朱敬則調任正諫大夫,代理宰相之職。當時,御史大夫魏元忠、鳳閣舍人張説被張易之兄弟陷害,將要受到重刑,宰相們不敢直言,只有朱敬則抗疏申理説“:元忠、張説一向忠正,加在他們頭上的罪無據。如果這樣處以重刑,豈不失天下之望?”這樣二人得免死刑。四年,他以年老多病辭宰相職務,批准了,又調任冬官侍郎,依舊兼修國史。張易之、張昌宗曾經命畫工畫武三思和納言李嶠、鳳閣侍郎蘇味道、夏官侍郎李迥秀、麟台少監王紹宗等十八人肖像,號稱為高士圖,他們每拉朱敬則參與,朱都固辭不就。高潔守正達到如此境界。

神龍元年(705),朱敬則調出朝廷到鄭州任刺史。不久告老還鄉。第二年,因侍御史冉祖雍一向與朱敬則不和,便誣告説他與王同皎親善,貶為盧州刺史。經數月,等繼任者到來,他便還鄉。還鄉時,身邊無淮南一物,只有乘馬一匹,他的子侄都步行跟隨歸鄉。朱敬則重然諾,善與人,每救人急難,不求其報答。他與他的堂兄弟同居四十多年,財產不分彼此。他很能識才知人,凡是他品評的人,後來都如他所評論的。景雲三年(712)五月,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五歲。

朱敬則曾經蒐集魏、晉以來羣臣成敗之事,著述了《十代興亡論》。又以前代文士所論的廢五等封爵的文章,又據秦之得失,認為還可折衷,又寫了五等論來評封爵之事。當時的賢者認為他的意見很對。

朱敬則任宰相時,每以用人為先。桂州蠻叛,他薦裴懷古;鳳閣舍人缺,他薦魏知古;右史缺,他薦張思敬,武則天認為他知人識才。

睿宗即位,曾對侍臣説:“神龍年以來,李多祚、王同皎恢復原官,韋月將、燕欽融都有褒贈,不曉得現在還有什麼人還含有冤曲的。”吏部尚書高幽求回答説“:原鄭州刺史朱敬則,過去在武則天時任正諫大夫,主持政事,忠貞義烈,為天下人所推崇。神龍年時,被宗楚客、冉祖雍等誣陷,貶授盧州刺史。長安年中,他曾對我説:‘相王一定會承運受命,我們應當盡節侍奉。’到韋庶人篡權干擾朝政,臣於是見危赴難,希望有今天的振興,雖然是武則天造成,也與朱敬則先開啓我的思想分不開。現在陛下龍興寶位,兇黨就戮,但朱敬則還含冤九泉。未蒙昭雪。”睿宗同意劉幽求的話,追贈朱敬則秘書監,諡號為元。

楊再思,鄭州原武人,少年時參加明經科‮試考‬中舉,授玄武縣尉。他被派遣到京師出差,住在客舍。小偷偷竊他的包袱,剛好被楊再思碰見,小偷當面認罪,楊再思對他説:“足下肯定是貧困之極,才有此行。你快點離開不要做聲,小心被他人捉住。留下公文,餘財全部送給你。”小偷打發走後,他也不講這件事,借錢返回。後升任天官員外郎,先後任左右肅政台御史大夫。延載初年(694),任鸞台侍郎,代理宰相。證聖初年(695),調任鳳閣侍郎,依舊代理宰相,兼任太子右庶子。不久,遷任內史,從弘農縣男晉封至鄭國公。

楊再思在朝廷任職經歷了三主,管理政事十餘年,從來沒有推舉人助人發展的事。他為人巧佞媚,能體會主上的細微心意,皇上心中不想的,他一定抨擊毀壞,皇上心中所希望的,他一定稱揚讚譽。但是他待人恭、處事慎,謹小慎微從未違忤他人。有人問楊再思“:您名高位重,為什麼卑躬曲膝如此呢?”再思答道“:世路艱難,直者受禍。如果我不這樣,何以全其身?”長安末年(704),昌宗已被法司拘留受審,司刑少卿判決解除昌宗的職務。昌宗不久又上表申冤,武則天本意想申理宗昌的案件,在大廷之上問宰相道“:昌宗對國家有功沒有?”楊再思回答道:“昌宗過去因合煉神丹,陛下服用很有效,這實在是沒有什麼能比得了的功勞。”武則天聽了很合心意,恢復了昌宗的官職。世人看重桓彥範,看賤楊再思。當時左補闕戴令言做兩腳野狐賦來譏諷他。他知道了很是惱火,貶戴令言到長社去做縣令,朝中官員更加嗤笑他。楊再思做御史大夫時,張易之之兄司禮少卿張同休曾上奏請公卿大夫到司禮寺參加宴會,參加的人皆盡醉極歡。張同休戲楊再思説“:楊內史面似高麗人。”楊再思欣然,並剪紙貼在巾上,披着紫袍,跳起高麗舞來,搖頭擺手,舉動合着節拍,滿座嗤笑。還有一次,張易之的弟弟張昌宗以姿貌討得武則天的寵愛,楊再思又奉承説:“別人説六郎(張昌宗)面似蓮花,我看是蓮花似六郎,哪裏是六郎似蓮花!”他傾巧取媚達到如此的地步。

長安四年(704),楊再思以他原有官職又檢校京兆府長史,又遷任揚州大都督府長史。中宗即位,拜户部尚書,兼中書令,後轉任侍中,以太子屬官封鄭國公,賜實封三百户。又冊令順天皇后使,賜五綢緞五百段。當時武三思將誣殺王同皎,楊再思與吏部尚書李嶠、刑部尚書韋巨源一同受旨審理此案。竟然不能發現王同皎所受之冤屈,致使王同皎處死。眾人都認為此案有冤。楊再思不久又任中書令、堆積吏部尚書。景龍三年(709),遷任尚書左僕,加光祿大夫。就在同一年,楊再思去世。贈特進之職和幷州大都督,陪葬乾陵,諡號恭。

李懷遠,邢州柏仁人。幼年就成了孤兒,雖貧窮,但好學不倦,善做文。有同族人想要他附於有地位的人家,以求發展,李懷遠竟拒絕,隨後嘆道“:憑靠他人勢力,高士不為;借庇護求官,怎麼能是我的志向呢?”沒過多久,他應四科‮試考‬中舉,任司禮少卿,後外調任邢州刺史,因為是他的家鄉,所以堅決辭謝不就,又改授冀州刺史。不久,又曾先後任揚州、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後又任同州刺史。李懷遠在任期間以清廉簡樸受到世人稱揚。後入宮任太子左庶子,兼太子賓客,後遷任右散騎常侍、官侍郎。大足年間(701),升任鸞台侍郎,代理宰相職務。一年多,加銀青光祿大夫之榮譽職,拜任秋官尚書、兼檢校太子左庶子,賜爵平鄉縣男。長安四年(704),年老辭職,免去秋官尚書,任太子左庶子,不久又授太子賓客職務。神龍初年(705),他任左散騎常侍、兵部尚書、代宰相,加金紫光祿大夫,晉封趙郡公,賜實封三百户。不久,因病請求告老回鄉,中宗將到京師,又令他以原來的官職任東都留守。

李懷遠雖然久居高位,但仍然崇尚簡樸率直,他的園林住宅,沒有改建。他常常騎着一匹行走緩慢的馬,左僕豆盧欽望對他説:“公榮貴如此,何不買駿馬乘坐?”他答道:“這匹馬穩,可以免去驚蹶,不想另外再買。”聞者沒有誰不嘆讚美他的樸素的。神龍二年八月(706),李懷遠去世。中宗特別賜給他錦被來充當安葬用,並且停一上朝,還親自寫弔文來祭奠,贈侍中,諡號為成。

李懷遠有子李景伯,在景龍中任給事中,又遷任諫議大夫。中宗曾宴請侍臣和朝集使,酒正濃時,令每個人做《回波辭》。大家多寫的阿諛逢之辭,和自己要求得好職位。輪到李景伯,他道:“回波爾時酒卮,微臣職在箴規,侍宴既三爵,喧竊恐非議。”中宗很不高興,中書令蕭至忠稱讚他説:“這才是真正的諫官。”景雲中,遷任右散騎常侍,不久以年老多病退休。開元年中,去世。有子李彭年。

李彭年有吏才,工於剖析事理,為世人稱讚。開元年中曾任考功員外郎,知舉,後又遷任中書舍人、給事中、兵部侍郎。天寶初年(742),又任吏部侍郎,他與右相李林甫相好。李彭年慕與山東名門大姓結親,提高名望。主管銓選舉官事務七年,後因貪污被御史中丞宋渾彈劾長期放嶺南臨賀郡。過了幾個月,宋渾和他的弟弟宋恕也因貪污下獄,後宋渾放嶺南高要郡,宋恕放南康郡,天寶十二年(753),起用李彭年任濟陽太守,又遷任馮翊太守,後入朝任中書舍人、給事中、吏部侍郎。十五年,玄宗到四川,西京被攻陷,李彭年被俘,脅迫授了偽官職,他憂憤忽忽不得志,與韋斌差不多的時間先後去世。到收復兩京,追贈李彭年為禮部尚書。

豆盧欽望,是京兆萬年人。曾祖父豆盧通是隋相州刺史,封為南陳郡公。祖父豆盧寬,是隋文帝的外甥。隋大業末年(629),任梁泉令。到唐高祖平定關中,豆盧寬與郡守蕭王禹率領豪紳大族奔赴京師,由此他被任命為殿中監,並招其子豆盧懷讓為尚公主的駙馬。唐高祖以豆盧寬的曾祖父豆盧萇魏在太和年中(北魏,500)例稱單姓,從此改為盧氏。貞觀年間,歷任禮部尚書、左衞大將軍,封芮國公。永徽元年(650)去世。贈特進榮譽職、幷州都督,陪葬昭陵,諡號定。又恢復原姓豆盧。豆盧欽望的父親豆盧仁業,唐高宗時為左衞將軍。

豆盧欽望,在武則天時累任司賓卿。長壽二年(693),代宗楚客任內史。當時李昭德也是內史,專權用事,豆盧欽望與宰相韋巨源、陸元方、蘇味道、杜景儉等都委曲順從。證聖元年(695),李昭德犯錯貶職任涪陵尉,武則天因豆盧欽望等人不能堅守正道,再加上司刑少卿皇甫文備上奏説豆盧欽望附會李昭德,蒙上附下,於是貶他為趙州刺史,韋巨源從右丞相降為。。州刺史,陸元方從秋官侍郎降為綏州刺史,蘇味道從鳳閣侍郎降為集州刺史。那年,豆盧欽望又入朝為司禮卿,升任秋官尚書,封芮國公。後出京任河北道宣勞使。不久,廬陵王又恢復皇太子,任豆盧欽望為皇太子宮尹。聖歷二年(699),他任命為文昌右相,代宰相職務,不久又授太子賓客,免去宰相職務。

中宗即位,以豆盧欽望為宮僚舊臣,拜任尚書左僕,管軍國重事,兼檢校安國相王府長史,兼中書令,主管兵部事務,監修國史。豆盧欽望兩朝任宰相,前後十多年,張易之兄弟和武三思父子專權驕縱,謀圖叛亂,豆盧欽望自己能獨善其身,不能對不軌行為有所匡正,因此被當世人們譏笑。神龍二年(706),任開府儀同三司,為文散官第一等。景龍三年五月,上表請歸鄉養老,未批准。同年十一月去世。享年八十餘歲。追贈司空、幷州大都督,諡號元。賜東園秘器,陪葬乾陵。

上一页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