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節琉璃軍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一個月後,一切塵埃落定,大華與草原的戰爭已不可避免,而林柒也跟在六師伯秦飛翎的身邊,踏上了前往北部邊境的路。

當暮雪族最終決定同意出指揮權,由大華統一指揮的時候,也隨即宣示了大華與暮雪族統一陣線的達成,雖然與最初的想法有所差別,暮雪族只是將指揮權到了能讓他們覺得信任的將領,也就是琉璃閣秦飛翎的手中,但即便如此,看到了暮雪族這種讓步,已經足以讓陽帝和整個朝廷覺得滿意了。

隨着與暮雪族結盟,草原人的使團也在之後被驅逐出境,雖然兩國之間還沒有正式宣戰,但大戰已不可避免,雙方也心照不宣的開始在邊境增兵,一時間整個邊境的形勢都變得緊張起來。

而因為秦飛翎的出表演,雖然朝堂之中仍然存在這着反對的聲音,可秦飛翎還是成為了一支北征軍的統帥,並且這個決定,還是老元帥彭棉昭親自拍板決定的,甚至還獲得了陽帝的恩准和嘉許。

這隻特殊部隊號稱琉璃軍,由主將秦飛翎親自帶領,屬於北征軍的一支,雖然名義上歸屬於北方軍,由北方軍統一調配,但秦飛翎卻被陽帝授予獨斷專行的權利,除重大決策之外,琉璃軍可以自行調配,如此一來,這支特殊的北征軍又變得更加特殊,這一點同樣也引起了一些反對派的不滿。

但是由於這是陽帝親自給予的權利,所以這些人即使不滿,卻也無可奈何,在這種需要眾志成城,一致對外情形下,要是提出反對意見,惹怒了陽帝,怕是隻能吃不了兜着走罷。

另一個比較特殊的情況就是,眼下這支琉璃軍,卻是一支拼湊起來的部隊,但是與之前演武中的那支拼湊起來的雜牌部隊比起來,這支琉璃軍卻非同尋常。

除秦飛翎之外,琉璃閣還有百餘謀士參與軍中,主幹部隊則是來自於軍中的八千英。

軍的職責是保衞京都皇城與帝王的安全,只屬於大華皇帝,本就屬於英部隊,此次跟隨前來的八千人,都是由秦飛翎親自挑細選的,可謂英中的英,每一名士兵,身上無一不顯示出嚴謹的作風與堅毅的個,搭眼一看,便讓人印象深刻。

除此之外,還有從東征軍中挑選的三千英將士。

東征軍剛剛從東島撤回,這三千軍士也是從這些人之中挑選出來的。

自曲亦彤離去,東島向大華俯首稱臣之後,大華也表現出極大的誠意,不但派遣專員負責東島事務,還播下款項幫助東島發展農業,興修水利,改建城鎮,最後為了取得東島人們的信任,還將大半東征軍部隊撤回,如此仁政義舉,也立即俘獲了大多數島民的心,現如今看來,東島併入大華,也算是大勢所趨,亦無任何阻礙,可見陽帝除了手段了得之外,這心和魄力也是了得。

除了軍和東征軍,還有兩千甲騎軍,三百玄槍營槍士,以及來自劍閣的一百英弟子,而等到暮雪族的部隊到達邊境,才會有兩千暮雪族的勇士加入進來,因此整個琉璃軍滿打滿算,現如今也不過只有一萬三千五百餘人而已。

這兩千甲騎軍,是從北軍中調遣而來的,因為軍中只有輕騎,而東征軍則全是步兵,因此這兩千重甲騎士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些訓練有素的騎士,在戰場上的戰鬥力和破壞力十分驚人,算是彌補了琉璃軍正面對拼不夠強硬的缺憾。

至於玄槍營和劍閣百人隊,則就屬於非常規部隊了,但即便如此,這些人的實力也不容小覷,玄槍營正是將戰法與玄修結合到一起的特殊部隊,除了戰鬥力驚人之外,還能應該各種特別的戰況,而來自劍閣的百人隊伍,則大多數都是四方境的高手,雖然戰場之上,這些劍修的能力會被壓榨和削弱,可即便如此,這些人的單對單能力,也是強的驚人,即便他們不上戰場,單是負責警備工作,就能起到非常大的效果。

除了秦飛翎是為琉璃軍的主將之外,軍中還安排了四名副將,協助秦飛翎執軍。一位是來自軍的將領鄧林龍,一位是來自東征軍的將領白俊驥,一位是來自北軍的將領方英傑,一位是秦飛翎親自任命的原來琉璃閣的核心之人肖嶽。

而林柒,則依然以秦飛翎的親衞身份侍奉左右,在琉璃軍中並無一官半職,但是知道他身份的,卻沒有一個人敢輕慢於他,特別是經歷過之前校場演武的軍將士,更是對林柒無比尊崇。

不過,讓林柒同樣覺得奇怪的是,演武之後,關於自己的事情,竟然誰都沒有過問,因為琴墓之事,林柒還擔心遭到陽帝的責問,因此準備了一大把的藉口和説辭,沒想到到了最後都還是風平靜,如此一來,林柒心中更是忐忑,完全猜不到陽帝究竟是什麼想法。

可話又説回來,事到如今,林柒其實也沒有之前那麼在意了,既然一開始就沒有害怕暴自己,此時風平靜,自己就更不需要去找什麼不愉快了,更所謂既來之這安置,更何況現如今的當務之急,還是幫助三師伯和六師伯,一起抗擊草原人。

這一次,林柒並沒有如之前一樣,將小丫頭螢梨帶在身邊,因為這段時間,螢梨一直都在劍閣高塔之上學習劍道,這麼好的機會,林柒實在不願意打擾她,甚至走的時候,都沒有來得及道別,因為林柒知道,一旦丫頭知道了,很可能會要求一起前來,雖然沒有告別,但張筱也答應了自己,會在之後找個機會,再把這件事情告訴螢梨的。

下一页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