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羣山趕車到元氏車站來接取燈,事先甘運來已經從保定給向家發了電報。
向家的細車一路搖晃着走在由元氏去笨花的土路上。這條土路比笨花去縣城的大道溝平坦,但狹窄。正值夏末秋初,大莊稼吐穗,棉花放鈴的季節,高粱和玉米都沒過了細車,細車像走在一條幽深的衚衕裏。取燈沒見過真細車,只在描寫鄉村的電影上見過。現在坐在細車上,覺就像演電影。她不喜歡這種裝腔作勢的樣子。加上細車的車窗窄小,門簾又嚴實,不一會兒她就憋悶難忍了。她在車裏對坐在車前盤兒上的甘運來説:“甘叔叔,我不坐車了,我想下車走。”甘運來説:“那可不行,元氏離笨花還有三十里地,遠着哩。坐着車覺不出,一走就知道了。”取燈説:“我願意走。”説着伸手
起細車的門簾弓起身子就往車外邁。她把門簾放在身後想往車下跳,但車前盤兒上,右邊坐着甘運來,左邊坐着羣山,擋着她不能跳,她便跪在二人中間讓羣山停車。
羣山無奈,扭着身子問趕運來,甘運來躊躇一陣對羣山説:“就停一下吧,叫孩子走兩步也行,,走累了再上來。”羣山按照甘運來的吩咐,在道溝裏停住車,他先跳下來,給取燈閃出地方,取燈跟着也跳了下來。甘運來看取燈真跳了下去,也從另一邊跳下來,跟取燈一塊兒走。
走上土路的取燈第一次覺出鄉村原野原來是這樣的。儘管那時她在保定郊外也騎自行車去過鄉村,但也許因為那些鄉村離保定太近了,也許因為她只想着放電影的事,她沒有注意過四周,保定附近的鄉村確實沒有給她留下什麼印象。現在,當她腳踏兆州的黃土,置身於這湛綠的大莊稼當中,才有了一點對鄉村實實在在的認識。大莊稼肥厚的葉子掃着她的胳膊,掃着她的臉;揚花的玉米纓子、高粱穗揚下的花粉播撒在她的臉上,她呼
着滿帶野
的空氣,想到許多書本中的一個形容詞:陶醉。原來人真有陶醉的時候。被鄉村的原野陶醉着的取燈又眯起眼睛看天,天也真的不同於她在保定郊外看到的天。她這才明白甘運來為什麼跟她誇獎家鄉的天空了。
甘運來見取燈一邊走一邊仰頭看天,就對她説:“取燈,我沒騙你吧,你説這天藍不藍?你快説。”他立着取燈表態。
取燈説:“藍,藍的我都沒法形容了。”她説着沒法形容,還是想起一個形容詞,便對甘運來説:“甘叔叔,你聽説過‘一塵不染’嗎?”甘運來説:“看你説的,我雖是笨花人,笨花人説話土,可一塵不染我知道,就是天上連個土星也沒有唄。”緊跟在後面的羣山一邊拿鞭子轟着牲口,一邊説:“天上沒有塵土,地上可有,你看把鞋‘蹚’的。”羣山看見取燈下車沒走多遠,黑皮鞋上就蹚了一層細土面兒。
甘運來説:“腳下踩着黃土才顯出天更藍。漢口的天為什麼不藍,就因為腳下的馬路是黑的。黑漆漆的路就是顯不出天藍。”取燈覺得甘運來講的有道理,説:“甘叔叔這也是一種對比吧,不過天這麼藍主要還是大氣層純淨的原因。”三個人議論一陣藍天和黃土,取燈又受了路邊野花的引,她東一朵西一朵地揪野花,不一會兒揪了一大把。就問甘運來野花們叫什麼名,甘運來就分門別類地告訴她。然後他單指着一種豌豆大的小黃花説,這種花可不能要。取燈問他為什麼,他説,貓貓眼,拿到家裏打了碗。説着從取燈手裏把貓貓眼都擇出來。取燈問,真有人拿着它打過碗?甘運來煞有介事地説,有的是。取燈又舉出一簇耦合
的小喇叭花問甘運來,這花叫什麼名字?甘運來説,這花可不一般,全中國就咱笨花這一帶有,叫黑老鴰喝喜酒。你揪一朵放在嘴裏
,還真有酒味。
取燈揪下一朵放在嘴裏,一股甜絲絲的酒味真的噴了出來。她也不説話,只覺得神秘、刺
,便一朵朵
起來沒完。
甘運來説,向大人就喜歡這種花,打仗的時候走到哪兒找到那兒,可就是找不到。有一回我們在河南信陽,向大人在戰壕邊上找到一種花和黑老鴰喝喜酒差不多,可放在嘴裏一,又苦又澀,不一大會兒嘴
還腫了。
取燈聽者甘運來講黑老鴰喝喜酒,越發覺出這種花的神秘,越發起來沒完,她問甘運來,這“酒”喝多了能不能醉。
甘運來故意誇張地説:“沒個不能。是酒就能醉人。”取燈説:“這又不是真酒。”甘運來説:“保險比真酒還真。”取燈正在對甘運來的話半信半疑,羣山又趕過來給她舉出了新鮮,他把一簇又黑又紫、豌豆大小的小果實舉到取燈眼前説:“你嚐嚐這個,保險比黑老鴰喝喜酒還好。”説完唯恐取燈不信,自己先揪下幾粒放進嘴裏。
取燈接過羣山的小果實,也迫不及待的學着羣山揪下幾粒放進嘴裏嘗,她覺得像葡萄,又像櫻桃,可比葡萄和櫻桃的味兒都野。她吃着問甘運來這東西叫什麼,甘運來告訴她説,這東西叫芡芡果,吃多了能把嘴染黑。
取燈讓甘運來看她的嘴黑不黑,甘運來説,就快黑了,勸她不要再吃了,不然回到家中,讓老人們一看準説,這閨女哪兒都好看,就是嘴
有點黑。
取燈假裝害怕地問甘運來,那嘴要是黑了還能不能變回來?
甘運來説,可就再也變不回來了。
取燈知道甘運來是在嚇唬她,她想按照化學變化的原理,任何染染上皮膚遲早都會褪去。所以取燈也跟甘運來開着玩笑説,那就永遠黑着吧。她格格笑着,還是忍不住用手背使勁擦起嘴
,手背也染上了黑。笑聲從大莊稼地裏升起來,傳得很遠。
一路上甘運來還給取燈講了這條路的許多故事,説向大人從軍就是沿着這條路走出笨花的。那時他是從東向西走,現在他們是從西向東走,後來向大人每次回笨花也是走這條路。但是甘運來沒有講向大人以前做生意趕石橋集走的也是這條路,他覺得那情景已和向大人現在的身份很不相稱。他不願意取燈知道向大人的過去。他們走過石人石馬時,甘運來更沒有講向大人在這裏遇鬼的事。
笨花到了。
甘運來站在向家門前,指指大門對取燈説:“看,這就是恁家。”向家人聽見羣山吆喝牲口,知道是取燈到家了,一家人都了出來。大家把取燈簇擁着進了院。全家人進了東院還沒來得及説話,只見同艾先快步走上廊子進屋去了。家人正在納悶,同艾又從屋裏出來了。她手裏舉着一把摔打衣服用的布摔子,來到取燈跟前。原來同艾站在門口一眼就看出取燈渾身上下都蒙着浮土。她要給她摔打一下衣服。她一手捏起取燈的袖子和大襟,拿布摔子為她撣土,撣完了上衣又撣她的黑裙子。她邊撣邊埋怨甘運來説:“你領着孩子回家,怎麼就沒個機靈勁兒,怎麼不讓孩子坐車?”同艾一看就知道取燈是走路回家的。
甘運來正無言對答,取燈卻接上話説:“娘,是我願意走路的。”同艾為取燈摔打衣服,取燈的叫“娘”立刻把這兩位初次見面的母女拉近了許多。若不瞭解其中關係的人看見這情景,會認為這家的閨女是走了一趟親戚,還是趕了一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