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造船廠 第2页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因此,一開始裝備大量的小船,就可以為其鍛鍊大批的水手,大量的指揮官。而且幾十艘小型戰船的戰鬥力,未必比一艘大型戰船差,關鍵是戰術的運用而已。

而且,從戰略角度來説,如果不急於進行遠航的話,似乎也用不到大型戰艦。

朝廷海軍眼下的主要任務,依然是近海防禦,即防備江東水軍的襲擊。因此,不需要太大的戰船。相反的,考慮到巡邏、警戒的需要,戰船的數量反而是更重要的。否則,無**換。

第二個,是確定船帆的類型。

“到底是用硬帆,還是用軟帆呢?”為了這個問題,司馬遹也猶豫了半天。要知道船帆的選擇,是戰船非常關鍵的要素,由不得他不重視。

華夏曆來的帆船大都使用硬帆,硬帆一般都用細竹蔑或蒲草葉子編織。硬帆的好處是綜合效率高,可以圍繞桅杆旋轉,甚至可以完全的利用各個方向的風。單位面積的硬帆和軟帆相比較,硬帆對於風力的利用率遠大於軟帆。一般來説,同樣的風力,硬帆的速度要比軟帆更快。

但是,硬帆的缺點,也是非常明顯的。由於硬帆是連接在一起的,無法分開懸掛,必須整體升降。因此,硬帆的重量一般都比較大,越大的船帆也越重,有的大船甚至“非數百人莫能舉動”因為這個原因,硬帆的面積做的不能太大,否則人拉不動。桅杆的高度也不能太高,否則桅杆的強度要受影響。

而西方船隻使用的軟帆因為帆面的綜合效率低,不得不把桅杆建得非常高,而桅杆過高就又帶來了桅杆的強度問題。為了增加桅杆的強度,又必須在桅杆上綁上眾多的繩索,來增強桅杆的強度。這樣的話,帆面就無法像中國式的硬帆一樣圍繞桅杆轉動,有一部分的風他就無法利用上,就是利用上了,也由於它是軟質船帆的原因,利用效率極其低下。

當然到了現代,除了為了旅遊而建造的那些帆船以外,為了節省能源而在貨輪上使用的風帆已經全部都是硬帆的天下了,不過現代的硬帆都是採用鋁合金材料製作成的,完全電腦控制的硬帆。

看來古代聰明的中國人,及早的發現了軟帆的缺點,而摒棄軟帆船鐘情於效率高的硬帆,這些大大超前的意識,卻由於當時科技技術的落後,而沒能形成事實上的優勢。

而在古代這個使用材料被限制的年代,三種帆裝各有各的好處,不能一概而論。對於環球航行來説,大型橫置軟帆最適應於深海遠程航行;而對於一個區域內的貨運而言,使用人數比較少的硬帆是比較好的經濟的選擇,這樣可以節省運輸成本。

而小型以速度見長的快船來説則是三角縱帆效果比較好。

過一番仔細思考之後,司馬遹決定當前繼續使用硬帆,同時在桅杆的頂端,增加輔助用的三角帆。等到技術成之後,再開發研製適應於遠海航行的軟帆!

第三個,是要不要引入水密艙的問題。

中國帆船由於廣泛運用水密擱倉技術,很少使用肋材,船體的強度則由水密隔倉的隔板來支撐,因此中國的船隻在抗沉方面的能要遠遠優於西方。但是正是由於中國船隻大量的使用水密艙技術而使得船體在橫向方向上的強度不夠,不能承載大量火炮發時的後坐力。

而且這樣的船體構造本不能適用於西方的全通火炮甲板。西方獨有的的火炮甲板技術和側弦炮技術的發明也是在火炮逐漸凸顯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後才慢慢發展起來的。

而中國曆來的海戰理論都是以人海戰術決定勝負,火炮上艦和火力至上的理論發展沒有形成規模形成,可以説晚於西方。

而且,中國的船體強度不夠,一旦開火其後坐力使得船更危險。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有兩個,其一是提高艦炮鑄造的度和鑄炮材料的強度;其二是使用船舷炮門。這個金點子是被一個英國人想出來的。他將火炮裝在下甲板,並在船體兩側開出炮門,讓炮能夠發,在不使用的時候,炮門用帶鉸鏈的炮門蓋關閉。從此火炮戰艦有了成規模的火力輸出,具備了真正意義上的威力。

西洋帆船由於沒有水密隔倉,因此抗沉不佳,但是西方大量使用肋材並增加船體厚度,尤其是戰艦的肋材幾乎是1接着1,而肋材對船體提供了很好的保護。

風帆時代的戰艦要求的是在側弦儘可能多的承載重型火炮以便發揚最大火力輸出,風帆戰艦最長最重的火炮一般佈置在底層炮甲板,其上面的各層炮甲板口徑重量依次遞減。

以“勝利號”戰列艦為例,其炮甲板從底層至上層火炮依次為32磅、24磅、12磅(當然68磅短炮除外,因為其使用減裝藥所以炮身重量也較輕)。

而中國帆船的v字型船體底部面積本來就狹小,本不適合佈置長重炮,更可況底層還是是一間接一間的水密艙室而非橫向肋骨式的全通炮甲板,其可以裝備的重型火炮數量就可想而知了。

但同時期的西方船體缺解決了這個問題,西方船體採用u字型,而且底部大於上部,這樣的好處是底部寬敞的炮甲板可以佈置更多的火炮,逐層往上依次減少口徑和重量,頂甲板上反而是全船面積最小的地方。

所以東西方各自獨有的船體結構註定了西方戰船所裝載的火炮重量和數量遠遠超過中國船隻。總體來説就是中國古代的戰船不利於大規模海戰,只適合於在近海或者內河通用,若想發揮炮艦的威力,還得采用棄用水密艙設計。

總的來説,傳統的中國帆船,包括寶船和福船在內,是一種優秀的近海船型,由於使用硬帆,所需要的水手數量比軟帆的西洋帆船多很多,由於使用隔艙設計,抗沉也比西洋帆船優秀,而且造價低廉。據船工們的估算,一艘福船的造價,不過是數千貫錢而已。

但是由於速度、炮位和防禦的原因,無論是福船,還是寶船,都不適合用來作為火炮,尤其是以實心彈為主要攻擊方式的遠洋戰艦。而因為速度上的不足與重心問題,傳統中國帆船也不適合進行遠洋探索。

當然又是題外話,還是不得不佩服聰明的古代中國人依照水禽發明的福船型居然還是暗合現代船體科技發展的脈絡:兩百年後的近現代戰艦一般都是甲板上佈置數量上較少的大口徑火炮,兩弦側小口徑輕炮而且運用中國人發明的水密艙技術增加抗沉(比較著名的是意大利戰列艦的普列賽水下防禦體系)。

可惜中國人超前的聰明才智依然由於古代船體材質強度和火炮科學技術的落後而讓人遺憾…這點就是身為穿越者的司馬遹也解決不了!

相反,比較來講西方的木質風帆戰列艦倒像是艦船發展史上的一個怪胎,當然西方在運用產業革命成的成果後,近現代戰艦徹底才淘汰了統治海洋幾個世紀的風帆戰艦。

對於造船技術,司馬遹關注的,並不僅僅是戰艦。當戰艦發展起來以後,海洋貿易也是他關注的重點。

上一页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