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處理邊疆問題 第2页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這麼説來將來我們最大的敵手就是拓跋猗盧嘍?”

“是的,當然南部拓跋也不是沒有隱患,由於拓跋猗盧偏愛幼子,使得長子非常不滿,將來這或許成為我朝對付南部的殺手鐧!”在處理完北方事情之後,接下來就是遼東,平州刺史、東夷校尉崔毖乃是王浚的舅,在王浚敗亡之後,他本想接過王浚的權杖,沒想到被半路殺出的慕容廆一下子戳破了他的夢想。

崔毖認為自己乃正宗漢族,意以此為號召招納**漢人,割據一方,於是不顧謀士**的勸阻,遊説宇文部鮮卑、段部鮮卑和高句麗三方共同進攻慕容廆。

洪武元年底,四方聯兵伐慕容廆,不料被慕容廆以離間計擊敗。崔毖懼慕容廆起兵報復,派侄子前往慕容廆處恭賀其勝利。慕容廆於是派兵“護送”其侄回平州,告訴崔毖“降者上策,走者下策也。”崔毖不能抵擋,率家族和親兵數千人逃亡高句麗,其部眾和地盤全部被慕容廆接收。

崔毖後人留居朝鮮,為朝鮮崔姓的始祖。

以上的事情,事務繁多,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實上,朝廷上下已經開始着手削弱慕容廆的實力。處理完這些問題,司馬遹開始查看臣下們上的奏章,當初巡視關中期間他曾讓下面的人上書言事,該是到了檢查的時候。

對於如何處理邊患,大臣的奏章遞上來不少,可是能讓司馬遹滿意的,卻很有限。

一些思想守舊的世家大臣有的建議放棄“夷地夷民”説什麼“華夏人自居華夏,蠻夷人自居蠻夷”之類,這種建議不看也罷。

還有一些進的民族主義者甚至要求“佔其地而驅其民”把少數民族趕走,這樣的建議,司馬遹恨不得扇逮着對方扇他幾耳光,只是當初一再聲言“言者無罪”只好隱忍。

還有的建議採取高壓政策“不歸王化者,儘可誅之”這也是混賬話,現在胡族數目太龐大,不是幾十萬,而是數百萬,怎麼可能殺的完?

相對有些見地的,所提也還是張賓、杜錫、江統這些人,他們借鑑當初關中的做法,主張“分而治之”這個法子倒是可取,其實這幾年朝廷在司馬遹的堅持下也在力行,不過僅靠如此,也還不夠。

有兩篇奏摺引起了司馬遹的注意。

一篇是剛剛出使漠北草原歸來的裴嶷上的,建議“化蠻夷為王民”在少數民族地區興辦教育,傳授漢族的先進文化,並使少數民族的知識分子也可以參加科舉,有參與國家政治的可能。

這個建議深得司馬遹之心,他一直以為,古代華夏最有影響的,不是武力,而是文化,裴嶷所言,倒與司馬遹的某些想法相近。

另外一篇是中書左侍郎温襜的,在他的奏疏中建議籠絡少數民族上層人物。其實這一點朝廷一直都在做,比如慕容廆、拓跋猗盧等等都是朝廷重點拉攏的對象。不過温襜認為力度不夠,對其中多數待遇偏低。朝廷應該將範圍擴大,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將宇文部落、西羌等納入其中。

對於裴嶷能寫出這篇文章,司馬遹沒有任何意外,倒是温襜此次的表現讓其刮目相看。只是後來司馬遹才知道這件事他的兒子温嶠出力不少,眼下温嶠才十三歲,今年剛剛獲取長安大學堂的入學資格,是遠近聞名的天才。

司馬遹在參考了各方意見之後,於洪武二年二月初三,下旨任命裴嶷為正五品下理番司員外郎,理番司直隸尚書省,雖然品級較低,卻與各部並列,可以列席內閣會議,全權負責大晉對外事務。

裴嶷署理理番司後,立即據司馬遹的指示實施了一系列政策:邊疆各郡學、縣學和鄉學等,招收少數民族子弟入學,與漢人子弟一視同仁,可逐級升學,直至參加科舉;鼓勵漢族知識分子到少數民族地區“授學”官府予以資助、保護,提供便利;允許各族通婚“夷人”可以到漢區生活居住,不過由於除了少量與漢族男子通婚的少數民族女子,其他人很難在漢區獲得土地耕種,所以多數人一般是在城鎮從事商業活動,對於這些人,地方官府要在税收等方面予以照顧;漢人到“夷區”則要受到一定限制,不得強佔“夷人”土地,而是限定在屯墾區,這樣做主要是為了保護漢人的人身安全;宿衞軍和軍、府兵可招募少數民族士兵,有功者也和漢族士兵一樣升遷。不過除了少數情況,一般而言,這些少數民族士兵的招募,通常並非通過當地都督府,地方zhèngfu也不能參與,而是兵部和理番司直接派人徵募,與府兵制的“義務兵役制”不同,類似於志願兵或者説僱傭兵。

大晉這些政策很容易引一批在草原失意的人前來投靠,果然沒過多久,就有一批混跡在雲中、定襄、九原等馬賊前來投誠,還有一些在爭權奪利當中失敗的破落不落首領也帶着殘部向大晉投誠。

總之這些新政策,再次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腳步,司馬遹對此表示歡喜,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將所有胡人統統變成華夏人,盡最大程度彌補漢末三國以來華夏在內戰中損失的人口。

上一页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