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守內守外 第2页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既然國人承擔的兵役減少,那麼國人就因此獲利,既然國人因此獲利,那麼為什麼不能讓他們把獲利部分上繳王國,做為王國養護軍隊的支出?

由此就牽扯到賦税制度的改革。

兵制改革在前,賦税改革在後,必須先把兵制改革的策略確立下來,然後就可以着手修改賦税制度了。

=寶鼎仔細看完中樞的書信後,心裏異常窒悶,一股無名怒火更是噴湧而出。

他想到過變革的艱難,想到過在權力和財富的再分配中將有一番烈博弈,但他沒有想到的是,變革的最終承擔者竟然是普通的國人,統治者們為了自身的利益,最終在權力和財富的再分配中,不但沒有給予國人更多的利益,反而肆無忌憚地噬普通國人本來就少的可憐的利益。

王翦也在沉思。王翦看到的不是普通國人在變革中的利益損失,而是國防策略的選擇,他無法接受守內虛外的國防策略,更無法接受把一支龐大的中央軍放在京畿。此策説白了就是為了中央集權,就是為了實現高度的中央集權,但由此帶來的惡果是中土在未來的南北戰爭中完全處於被動。中央是集權了,但中土的危機也嚴重了,這不符合中土的利益,更不符合本利益集團的利益。

中央都集權了,在權力和財富的再分配中挖去了最大的一塊,我們吃什麼喝什麼?尤其賦税制度的改革,很明顯就是要把財富集中於中央,那損失的不僅僅是普通國人,貴族們的利益同樣受到噬,這是絕對不能容忍的事。

公子扶蘇從儲君和未來帝王的立場思考這個變革方案,倒是理解中樞的想法,不過他現在身在邊陲,看到的是廣袤而蠻荒的疆土,看到的是對中土財富垂涎三尺的北虜諸種,他的想法也就完全不一樣了。消極防禦肯定是錯誤的,大秦必須積極防禦,必須以攻代守,必須殺出長城之外,贏得南北戰爭,否則中土本就沒有安寧之,安居樂業長治久安更是白做夢、痴心妄想。

=寶鼎最終還是沒有忍住心裏的怒氣,一掌拍到了案几上,他想罵,但不知道罵誰好。

治理一個王國太難了,尤其處在這個大變革時代,不管是君王還是士卿,都看不到未來的路如何走,都是在黑暗中摸索,哪一個不是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戰戰兢兢的唯恐一失足成千古恨?

秦王政統一之後,當真不想與民休養?當真不知道與民休養對一個王國的長治久安意味着什麼?他難道不知道窮兵黷武將給中土帶來可怕的後果?

他知道,但他沒辦法,在中土剛剛統一百廢待興的時候,在中土歷盡數百年的戰亂終於可以停下來口氣的時候,匈奴人從大漠蜂擁而下,他只能傾盡國力去北伐,只能去修長城,開直道,一切都是為了中土的安危,都是想把這個襁褓中的帝國保存下來,救活過來,為此他要集權於中央,要控制軍隊,要把中土的財富集中到一起。

只有集中中土所有的力量才能拯救中土,這是當時唯一的辦法。秦王政做到了,但中土的生產力有限,中土當時的條件太差,秦王政掏空了中土的血,帝國在他死後終於轟然傾覆。

其實,就算秦王政沒有死,是不是就沒有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的揭竿而起?就沒有六國貴族的瘋狂反抗?帝國已經被掏空了,國人的反抗是必然,只不過需要一個契機而已,這與誰在皇帝的位置上沒有任何關係。

看看當時的南征。王翦率軍渡江之後,是不是橫掃江東?楚國和其他各國的貴族後裔是不是都戰死在江東?如果他們都逃到了南嶺的南方,聯合百越人一起負隅頑抗,甚至不斷反攻江東、江南,秦國怎麼辦?當然只有繼續攻擊。

屠睢帶着五十萬大軍,分五路南下,難道僅僅就是為了開疆拓土,僅僅就是為了滿足秦王政的個人私慾?這顯然經不起推敲,最好的解釋也就是秦國為了集中力量對付匈奴人,為了避免陷入兩線作戰的窘境,不得不採取的一種戰略。

再看看當時老秦人和楚系貴族的沒落。統一後分封甚囂塵上,隗狀、王綰和馮劫這些公卿大臣顯然都支持分封功臣,但一旦分封了,貴族們各自忙於掠奪權力和財富,大秦哪來的力量去對抗匈奴人?南北戰爭還怎麼打?所以秦王政非常果斷,以雷霆手段把這些貴族統統趕出了朝堂,趕出了軍隊。

統一剛剛結束就大舉南征,但統率卻是屠睢、任囂、趙陀這些人,那麼王翦呢?王賁呢?蒙武呢?李信呢?這些功勳卓著的大將都在哪?秦王政為什麼不讓他們率軍南征?秦王政為什麼要放棄他們?為什麼要棄置不用?唯一的解釋就是這些人和秦王政政見不合,是秦王政在朝堂上的政治對手,秦王政不能用,也不敢用。五十萬大軍給這些人,一旦他們以武力脅迫咸陽,秦王政怎麼辦?

南征尚未結束,北伐就開始了。秦王政為什麼要兩線作戰?肯定是沒辦法,北方邊疆的形勢已經到了不打不行的地步,否則他斷不至於傾盡國力,斷不至於以噬大秦國人的血為代價同時進行南征北伐,同時在兩線作戰。

北伐的統率是誰?是蒙恬,那些老將還是全部棄置不用。打下了河南,奪回了雲中,然後就是遷徙人口屯田,把幾道長城連為一體,期間還有一個大工程,那就是直道。

直道的修建肯定比北伐要早。直道肯定是為北方戰場而修建,先修到白于山、橫山,這樣就可以支撐秦軍殺進河南之地,佔據河套。然後直道繼續修,修到陰山腳下,又可以幫助秦軍佔據雲中,把匈奴人趕到陰山以北。

可以肯定的説,直道的修建就是為了北伐,並伴隨着北伐一起北上。直道在南北戰爭中的戰略意義太大了,但勞民傷財,而相比起來,南征北伐對國力的消耗更是驚人。

如果大秦的統一進程從滅韓開始,那麼統一大戰前後進行了十年。接着就是南征,南征前後有七八年。南征尚未結束,北伐又開始,北伐到大秦滅亡時尚未結束,前後大約有十年。

從這裏就可以看出大秦帝國為什麼只有短短十五年的國運,為什麼十五年就崩潰了。大秦從統一大戰開始到崩潰的二十五年裏,一直在打仗,而且都是大規模的戰役,以當時大秦的國力,以當時中土的生產力,以統一後百廢待興的局面,大秦能支撐如此長期的大規模的戰爭嗎?

秦王政是暴君?帝國的文武大臣都是窮兵黷武好大喜功之輩?這顯然沒有説服力,從太史公到後世史學家,都是睜着眼睛説瞎話,讓我們引以為傲的“正史”讓我們為之自豪的“二十五史”蒙上了一層厚厚的污垢。

秦王政和大秦帝國在成立之初就面對着強悍的匈奴人,當時的匈奴人已經基本上統一大漠,也就剩下一個河西的大月氏,一個遠在東方的東胡人,這兩個強敵對匈奴人已經無法構成威脅,而對匈奴人來説,如其遠征大月氏和東胡,佔領兩塊蠻荒之地,倒不如南下越過長城打中土,搶佔一塊富裕土地。

匈奴人的選擇沒有錯誤,都是為了生存,所以匈奴人浩浩蕩蕩地南下了。

大秦崩潰之後是五年的後戰國時代,然後劉邦擊敗了項羽,接着劉邦馬不停蹄,迫不及待地帶着大軍跑到代北阻御匈奴人,差點在白登全軍覆沒。

秦帝國敗亡到劉邦的白登之戰有多少年?六年,只有六年。六年內,匈奴人就從一個弱小滅族一躍成為控弦幾十萬,差點把大漢皇帝劉邦都殺了的強大民族?

任何一個民族的崛起都需要時間,匈奴人也是一樣,但太史公也罷,後世的史學家也罷,都故意忽略了這個重點。在他們的筆下,秦王政時代的匈奴人就是一隻土狼,想這麼殺就這麼殺,到了劉邦時代,突然間匈奴人就從一隻土狼變成了雄獅。

歷史有時候看上去很荒誕,但荒誕的背後隱藏着太史公和後世史學家們的智慧。越是荒誕的歷史,其背後越是隱藏着不為人知的秘密,而這個秘密就需要讀史的人去思考,於是霧在思考中漸漸散去,突然你就會發現,原來真相距離自己近在咫尺。

秦王政肯定想在統一後與民休養,讓中土人過上好子,但匈奴人殺來了,南北戰爭爆發了,中土岌岌可危,秦王政怎麼辦?是選擇拔劍一戰,還是選擇忍辱負重?秦王政的格決定了他的人生,他選擇了拔劍一戰,他寧願戰死,也絕不忍受屈辱,苟延殘

秦王政打贏了南北戰爭,但輸掉了帝國,而劉邦在南北戰中輸得很慘,為此他不惜以屈辱的“和親”來換取休養生息的時間,最終他不但保存了帝國,他的子孫後代還打贏了南北戰場。

今天,歷史的軌跡在寶鼎的引導下逐漸改變,但這種改變僅僅侷限在某個範圍某個區域,而天下大勢,南北大勢,自始至終都沒有任何改變,都在既定的歷史軌跡下飛速前進。大秦帝國終歸要與匈奴人一戰,南北戰爭終究要分出勝負,但帝國的存亡呢?

歷史上秦王政拒不分封,高度中央集權,這是他打贏南北戰爭的基礎,但這個基礎現在在寶鼎及其所屬利益集團的齊心協力下被改變了,分封已經開始,高度的中央集權制已經難以實現,秦王政是否還能在南北戰爭中贏得勝利?假如他像漢初時期的文帝、景帝一樣,面臨內有諸侯王的對抗、外有匈奴人的壓迫之窘迫,他又將採取何種對策?這種對策對帝國的命運又將產生何種深遠的影響?帝國是不是再一次崩潰?

寶鼎陷入沉思,怒氣早已不翼而飛。

他就像秦王政一樣,面臨艱難抉擇,是選擇打贏南北戰爭,還是選擇與民休養長治久安?是守外虛內,還是守內虛外?而之所以出現這種選擇,就是源自寶鼎對歷史的改變。他改變了歷史,但他卻無法掌控歷史軌跡的走向,於是他就被捲進了歷史的洪,失去了前進的方向。

上一页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