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奉天靖難推誠宣文武臣宋國公。”趙謙唸了一個封號,這是下邊的文臣建議的封號,還在商量階。他心中跌蕩,混了二十年明朝官場,不得不説這個封號是極具誘惑力的。
明朝異最高的爵位自然應該是郡王,但有明一代,從未有生前被封為郡王的(延平王鄭成功在這個時空還未封王就被趙謙掛了)。王以下,便是公侯伯,奉天靖難推誠屬於二等公,一等公是一等開國輔運推誠,屬於開國元勳的殊榮。
趙謙議為奉天靖難推誠,二等公,已經是體制之下的最高封號,能不讓他心動麼?
又因趙謙姓趙,故曰宋國公。
趙謙拿着那張文紙,愛不釋手。公侯伯入則可掌參五府總六軍,出則可領將軍印為大帥督,轄漕綱,但不得預九卿事。這個又讓他心有猶豫。
這時人曰韓佐信、趙逸臣到,趙謙便叫人引入。
韓佐信和趙逸臣入,二人執禮罷,韓佐信便迫不及待地説道:“大人萬不可受國公,受爵者,不可預九卿事,今後大明數萬官吏,將置於誰手?”趙謙沉不語,雖然現在內閣已經被架空,軍機處接掌文武大權,但內閣六部尚且管理着官員考核升遷等常務,韓佐信説的沒有錯,自己受了國公,便無權過問行政大權。
“我退出九卿之前,可讓咱們的人入主內閣。”趙謙還是捨不得那個牛叉的爵位,在明代可以説是人臣的最高榮譽。
韓佐信道:“誰入內閣?”三人一起默然,按照趙謙的意願,他最願意的,當然是韓佐信,此人是自己最早的黨羽,忠心耿耿,相互命運攸關,但是韓佐信是生員出身,在朝廷中的資歷不夠,恐難服眾。
趙謙想了想,道:“讓鄒維漣入閣任內閣輔如何?”鄒維漣進士出身,自崇禎朝就是朝廷大員,可謂前朝元老,資歷是夠的,又是趙氏集團內部的人,所以趙謙才想到了他。
韓佐信聽罷頓了頓,看了一眼旁邊的趙逸臣,趙謙見罷他的神,説道:“佐信但説無妨。”趙逸臣對於二人這一瞬間的眼神
自然看得明白,無非就是韓佐信有什麼機密的話要説,但恐自己在旁邊不妥,而趙謙表示了信任。
韓佐信猶豫了片刻,低聲説道:“鄒維漣現在任新軍統帥,手握數十萬大軍,今如又入主內閣,是否權勢太大了?”趙謙想了想,看了一眼未表意見的趙逸臣,問道:“逸臣以為呢?”韓佐信也將目光轉到趙逸臣身上。趙逸臣不緊不慢地説道:“卑職以為佐信兄所言極是。”韓佐信聽罷鬆了一口氣。
趙謙心道,兩個謀士所言不無道理,讓手下的權柄太大了,又掌軍,又掌文吏,有尾大不掉的危險,很容易滋生鄒維漣自己的黨羽。
趙謙想罷點點頭,放下手中寫着封號的紙張,問道:“佐信以為,我當如何做?”韓佐信很乾脆地説道:“自然是放棄國公爵位,可入三公之列。”太師、太傅、太保,是為三公。明仁宗之後,三公皆為虛銜,為勳戚文武大臣加官、贈官。但三公在明代其實就是一種象徵,象徵皇家崇信和地位崇高,和爵位有本質的差別。
明朝的體制是承漢制。漢制,三公府分部九卿,太尉所部太常、衞尉、光祿三卿。漢獻帝建安十三年,省三公官,置丞相。魏初又置,而兼置大司馬。晉以司馬望為太尉。歷宋、齊、梁、陳、後魏、北齊,併為三公,置府僚。後周依《周官》,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不置府僚。隋唐置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正一品。
三公,論道之官也。蓋以佐天子,理陰陽,平邦國,無所不統,故不以一職名其官。然周、漢已來,代存其任。自隋文帝罷三公府僚,皇朝因之,其或親王拜者,亦但存其名位耳。
漢哀帝元壽二年,置太傅,位在三公上;平帝元始元年置太師、太保,太師位在太傅上,太保次太傅。其後或廢或置,大抵無所統職。至曹魏,特稱三師,以正其名。然非道德崇重則不居其位,無其人則闕之,故後世歷代多以為贈官。北宋,承唐制,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至宋徽宗,依三代舊制,改三公為太師、太傅、太保,罷司徒、司空、太尉。
趙逸臣也附和道:“大人可加為太師,掌內閣、軍機處,文武並列。”
“大善。”趙謙同意道。
他本來也就是打算提高自己的地位,讓自己娶田鍾靈、朱徽娖等人為
時少些指責,有了三公之列的地位,差不多應該夠了。三
四妾,一般情況下只是一個統稱,意指不只一個
妾,但一般的都只有一個
子,幾個妾室,也稱為三
四妾。要真明媒正娶三個
子,一般人是不允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