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脈為病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秦越人曰∶帶之為病,腹滿,溶溶如坐水中。(溶溶緩慢貌)明堂曰∶帶脈二,主腹縱溶溶如囊水之狀。婦人少腹痛,裏急後重,螈月事不調,赤白帶下,可針六分,灸七壯。

張潔古曰∶帶脈之病,太陰主之,宜灸章門二,三壯。

素問曰∶客於太陰之絡,令人痛引小腹控,不可以養息。(謂季脅下之空軟處)張仲景曰∶大病瘥後,以下有水氣,牡蠣澤瀉散主之。若不已,灸章門

王叔和曰∶帶脈為病,左右繞臍,脊痛,衝陰股也。

王海髒曰∶小兒疝,可灸章門三壯而愈,以其與帶脈行於厥陰之分,而太陰主之。

又曰∶女子經病血崩,久而成枯者,宜澀之益之。血閉久而成竭者,宜益之破之。破血有三治,始則四物入紅花,調黃、桂。次則四物入紅花,調鯪鯉甲、桃仁、桂,童子小便,利酒煎服。末則四物入紅花,調易老沒藥散。

張子和曰∶十二經與奇經七脈,皆上下週,惟帶脈起少腹之側,季脅之下,環身一週,絡而過,如束帶之狀。而衝、任二脈,循腹脅,夾臍旁,傳於氣衝,屬於帶脈,絡於督脈,衝、任、督三脈,同起而異行,一源而三岐,皆絡帶脈。因諸經上下往來,遺熱於帶脈之間,客熱鬱抑,白物滿溢,隨溲而下,綿綿不絕,是為白帶。內經雲∶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於外,入房太甚,發為筋痿,及為白。白者,白物衍,如之狀,男子因溲而下,女子綿綿而下也,皆從濕熱治之,與治痢同法。赤白痢乃熱傳於大腸,赤白帶乃熱傳於小腸,後世皆以赤為熱、白為寒,誤千載,是醫誤之矣。又曰∶資生經載一婦人患赤白帶下,有人為灸氣海未效,次為灸帶脈,有鬼附耳雲,昨灸亦好,只灸我不着,今灸着我,我去矣,可為酒食祭我。其家如其言祭之,遂愈。予初怪其事,因思晉景公膏肓二鬼之事,乃虛勞已甚,鬼得乘虛居之。此婦亦或勞心虛損,故鬼居之。灸既着,不得不去。自是凡有病此者,每為之按此,莫不應手痠痛,令歸灸之,無有不愈。其,在兩脅季肋之下一寸八分,若更灸百會尤佳。內經雲∶上有病下取之,下有病,上取之。又曰∶上者下之,下者上之,是矣。

劉宗濃曰∶帶下多本於陰虛陽竭,營氣不升,經脈凝澀,衞氣下陷,氣積滯於下焦奇經之分,藴釀而成。以帶脈為病得名,亦以病形而名,白者屬氣,赤者屬血,多因醉飽房勞,服食燥熱所致。亦有濕痰注下焦者,腎肝陰濕勝者;或驚恐而木乘土位,濁;或思慕無窮,發為筋痿,所謂二陽之病發心脾也;或餘經濕熱,屈滯於少腹之下,或下元虛冷,子宮濕。治之之法,或下或吐,或發中兼補,補中兼利,燥中兼升發,潤中兼温養,或温樸,或收澀,諸例不同,亦病機之活法也。

巢元方病源曰∶腎着病,痛冷如冰,身重如帶五千錢,不渴,小便利,因勞汗出,衣裏冷濕而得,久則變為水也。千金用腎着湯,三因用滲濕湯,東垣用獨活湯主之。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