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棉花顯然更具種植成本低、收益高的優勢。
奈何宋玉延記憶中的棉花雖然很早就傳進中國了,可種植的地區只有西域那塊。到了宋末元初的時候才傳到中原的,而且是在明初,朱元璋採取強制的措施,才使得棉花的種植推廣開來。這會兒,她連棉花的影子都沒見過。
包括她一開始用的被褥都是麻布,又硬又糙,填充物基本上都被耗光了,冬天可冷得夠嗆。要不是後來她手裏稍微有點錢了,咬牙買了一些木棉回來,她跟兩個小蘿蔔頭估計都熬不過冬天。
第二年的天,也就是明啓五年
,她跟買木場的人打
道時,通過買木場的柳監官結識了造船場的監官,隨後又從中瞭解了不少南來北往的船隻信息。
明州的港口一般是中轉站,高麗、本以及廣南等地來的商船都會通過明州北上去汴京等地,而來自東南亞、南亞諸國的船一般會在廣州、泉州等港口停靠,明州這邊比較難接觸到來自天竺等地的客商。
也就是説,宋玉延想通過來自天竺的客商,將他們那邊的棉花種子帶到明州來種植,除非到泉州或廣州去,否則很難辦到。
直到那年的秋天,杜衍給宋玉延寫信説他有一位同年名為馮元,是南海人,他中了進士後任江陰縣尉,江陰在常州之北、長江沿岸,而在江陰,他發現這兒種植的水稻產量似乎並不怎麼高。
後來才想明白,十年前,廣南便從暹羅引入了占城稻,因占城稻一年兩到三,且產量高,故而迅速在廣南種植開來。
只是廣南丘陵多,田地少,故而即使產量高也未能引起朝廷的重視。馮元想向朝廷推薦占城稻,可他又擔心自己人微言輕,便與在揚州的杜衍通信時説了這件事。
杜衍自然是支持他勇敢地向朝廷舉薦占城稻的,不過他的摺子遞上去後似乎沒有引起朝廷的重視。
杜衍跟宋玉延説起這事,宋玉延早聞占城稻的大名,自然相信杜衍説得是真的,為此還認真地回覆了杜衍,她認為是因為馮元的摺子寫得不好,沒有讓朝廷看到占城稻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
馮元祖上是廣州的地方官,五代時期又在南漢為官,歸降大周后也一直得以為官,故而他自幼便無需下地幹活,對農事自然也不太瞭解。他只知道占城稻產量高,如何種植、具體的產量,他卻是不清楚,朝廷自然就不會理會他的摺子。
杜衍好奇地問宋玉延,她有什麼主意。
宋玉延便提議,可以跟宋氏族長説這事,請他去信在汀州為知州的宋傅,請他派人到廣南取占城稻的稻種回來種,等收成有了顯著的提升後,朝廷自然會相信占城稻確實能帶來好處。
不僅如此,宋玉延還跟劉綽也提議了派船隻到廣南取稻種,劉綽雖然沒見過占城稻,卻認為這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值得一試。
宋玉延終於找到了機會,對樓杲説:“聽聞廣南有不少來自天竺的客商,他們往往帶來大量的香料、藥材,可是我卻聽説那邊有種植物叫棉花,一畝棉花一年能結四五百斤棉,相當於能做六十二牀大被褥,若是能讓人從那邊帶回一些種子在我們這兒種植……”樓杲聽她這麼一分析,自然能想象得到若是他大量種植棉花,那棉花不僅能作為填充物在冬天使用,也能紡織成棉布,宋玉延説那種棉布十分柔軟、夏天汗,冬天保暖,定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樓杲當時正在跟宋玉延蠟園,因蠟園還沒那麼快能產生收益,所以他也只是派了一些人跟着劉綽派出的官船到了廣南找天竺的客商瞭解,若是宋玉延説的屬實,屆時再與天竺那邊的客商聯絡,讓他們帶些棉花種子回來。
從明啓五年的初秋到明啓六年的冬天,也就是前不久,樓杲才得到消息説,他派去的人跟了去天竺,發現那邊確實有棉花的作物,他們正在那邊瞭解棉花的種植技術,至少要到秋天才能回到明州來。
雖然宋玉延還沒見到棉花種子,但她對未來是滿懷期待的,只要棉花能推廣開來,那百姓能夠使用的紡織物又多了一樣。
_____唐枝早已習慣跟在宋玉延身邊學習的妹妹能時常聽回來一些稀奇古怪的故事,她總覺得宋玉延説得都是真的,只是光聽妹妹這麼説,她的意識裏棉花就跟木棉一樣,故而棉花對她的引力倒是不大。
陳採杞卻頗興趣,拉着唐葉問了許多從宋玉延那兒聽來的趣事。唐枝由着她們説,自己將鞋子做出來後便給宋玉延送去。
宋竹這會兒也在宋家,去年給宋傅去信説占城稻之事,宋傅從善如,藉着地理優勢,從廣南東路取了占城稻種一千斛回來試種。
明啓六年的秋收,汀州的收成有了明顯的提升,宋傅為此特意給宋家回了一封信説明了此事,還派人給宋家送了一千斛占城稻種回去,讓宋家也種占城稻。
雖然這事是杜衍跟宋玉延提的,可是宋玉延的反應和處理的方式都很正確,為此不僅能讓宋傅獲得較好的政績,也能讓宋氏獲利,更是側面佐證了馮元的説法是可信的。
宋傅已經上書朝廷了,他沒有獨佔功勞,而是提了馮元跟杜衍兩位在這其中發揮的作用,另外又給族裏寫了信誇了宋玉延一通。
朝廷並沒有向上次馮元上書時那般置之不理,他的摺子直接遞到了官家的跟前,官家看了摺子,直接下令派人去廣南取占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