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不同的是七部尚書直對聖聽,內政三大臣則是主理內務,主要任何是結黨營私光明正大的勾心鬥角。雖然權利上有所錯,但其實細分的話各有千秋,職能上的
合細分是無數次改革過後能和平共處的成果。
「聖上有旨,此次平叛,文官有氣節,武官不怕死。」張聖陽上前一步,滿面嚴肅的説:「此次多少戰士英勇的為國捐軀,他們都是可歌可泣的忠烈之士,朝會開始前請諸位同僚先為他們默哀,正是有他們的英魂長存,才得以保我大明江山的繁榮昌盛。」這悼詞的規格已經表示這些人將會葬入萬烈浮屠,規格之高不容輕蔑,張聖陽話音一落,七部的尚書做了表率,率先的閉上了眼睛滿面的沉痛之,百官這時都不敢怠慢趕緊先默哀了一番。有心之人已經
覺到一種説不出的詭異了,雖然現在金殿之上百官齊聚看起來一團和氣,但仔細一看還是頗有幾分耐人尋味。
若説大明的官場以概念來細分的話,大概可以從兩個方向去區別各自的權利和界線。一是在國務方面,內政閣歷來就是明爭暗鬥的大舞台,各方兵馬暗湧動龍蛇混雜,既有草
出身的人傑亦有名門望族的世襲,可以説是大明權利圈中最亂的一個地方,這裏把結黨營私這個概念搬到了明面上,經常上演百姓口中喜聞樂見的狗咬狗畫面。
這裏最容易飛黃騰達,最容易平步青雲,可同時沒能力的話也最容易被淘汰,不過是個人都會擠破頭往進衝。
而處理國務內外都掌控的朝堂七部在某種意義上與內政閣分工明確,可在不少方面又攪和在一起隱隱有糾纏不清之勢,但説到底內政閣是屬於黨派和臣子的舞台,朝堂七部則受皇帝的直接統帥,在這一點上的區別分外的明確,雙方看似權利相當但本質上的區別特別的明顯,所以有追求的官員都得先想清楚自己到底想在哪一方面平步青雲。
此次叛亂,內政閣三大家族全軍覆沒,整個內政閣可以説處於土繃瓦解的狀態。而朝堂七部卻一點損傷都沒有,這樣的結局多少有些耐人尋味,也得虧了七部的存在很是完善,否則的話重建的工程也不會進行得那幺順利。
一時間朝堂上的人各有心思,有的出了意味深長的笑意,有的則是眼觀鼻鼻觀心,依舊擺出一副痛失賢良的模樣哀悼着,哪怕之前他們連這些死的人是誰都不知道,但這時候還是死者為大該做的表面功夫做足了再説。
哀悼完了烈士還不能進入正題,七部尚書一起出現是意料之中的一種隆重,緊接着就對這場叛亂進行一系列的善後工作。活着的勇士自然是升官發財,死掉的也得有撫卹和追封,一系列的名單實在太長了沒辦法一一講明,所以只是草草的説了幾句具體的還得由禮部和兵部商議着辦。
這是比較好聽的説法,因為兵部管的是各地的駐軍,總的來説還沒獨攬大權的能耐。事實上軍隊一向是一分為二的,安國保綁的力量掌握在兵部尚書的手裏,而兵部尚書自然也是聽從皇命,而真正鋭的部隊實際上是直屬皇命的
軍,這才是大明的
本也是戰鬥力最強悍的軍隊,説難聽點他們
本不聽兵部尚書的話和兵部幾乎沒什幺關係。
這一次戰死的不是軍就是御用拱衞司的人,有另外的也是宮內的供奉和侍衞,所以這論功行賞的事兵部也是來走個過場而已。這次真龍會的造反轟轟烈烈,
軍和御用拱衞司內部都出現了問題,不可能聽命皇權的朝堂七部就是鐵板一塊一點問題都沒有。
要説他們油鹽不進,水滲不透火燒不穿的話誰都不相信,這樣的局面下他們絕不可能獨善其身。有心人仔細的觀察了一下,發現七部官員儘管個個都擺出了一副忠天臣子大義凜然的樣子,可實際上不少人面憔悴也帶着不安,越掩飾越給人一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
覺。
看來裏邊也是問題多多啊,好在戰亂一開始皇帝就以保住朝廷力量為由批准了他們的出逃,實際上是派人把整個朝堂七部都控制起來才沒多生事端,把這場騷亂波及的範圍嚴格的控制在京城裏,沒有波及到個王朝其他的地方,這也得益於皇帝的果斷決定。
光是論功行賞還有對這場叛亂的總結就耗去了整整一個上午,就算不少人飢腸轆轆也只能忍着,有屎有也只能憋着,或許是因為所有人都心思活絡的關係反倒沒怎幺受生理反應的干擾。
既然是舉國關注的朝會,自然不可能給你中途離席上廁所的時間,誰要在這時候來個屎急的話甚至會輪為其他人的笑柄,這些威風凜凜的官老爺官服下甚至很多人都穿着成年人專用的
布。朝會一直持續到了下午,由張聖陽和七部尚書主持着,最主要的當然是對這場叛亂有一個合理的
代。
朝堂七部,內政閣,出了這樣大事自然是七部為先。而且內政閣也全軍覆沒了上不了枱面,有御用拱衞司的司長和七部尚書一起出面,實際上也是反映了這次朝會的重要。
畢竟事情鬧得沸沸揚揚舉世皆知,別説是大明的百姓們民心不穩,甚至這場叛亂還影響着全世界的格局,可以説也得有個合理的消息廣而告知。不然的話以人們腦補的能力肯定是謠言滿天飛,各種各樣莫須有的版本四處亂飛,到時候鬧得人心惶惶就不好了。
第五章、開朝盛事首先必須是肯定所有人的戰功,不管是百戰餘生的人,還是那些殉國的人,沒有他們的英勇頑強就沒有這場戰鬥酣暢淋漓的勝利,不管多幺艱難只要是勝利者就必須歌功頌德一番。哪怕於上位者而言人命賤如螻蟻,但必要的安撫還是必不可少,多幾句痛失賢良的話又不用錢。
緊接着自然得盛讚一下皇上宛如天神下凡的運籌帷幄,拖着病體應對着真龍會浩浩蕩蕩的造反,為了不影響大明的繁榮和平。皇上聖心獨斷,不顧自身的安危把真龍會的叛逆引到京城一決死戰,最終因為皇帝的聖明取得了這場決定的勝利,徹底的消滅了這對大明而言已經積澱了兩百年的威脅。
明裏是贊將士們的一往無前的英勇,實際上一是誇皇帝用兵如神,二是誇皇帝愛民如子,任誰一聽都會潛意識的想到這重要的兩點。
當然了,就真相而言最漂亮的是皇帝一開始就算計了老妖怪,事情做足把髒水潑得那叫一個乾淨利索,知道內情的人都不得不嘆皇帝這城府真是深到讓人
骨悚然的地步,不過知道這內情的十之八九已經成了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