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閲讀6 第2页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義父,我願意。是什麼樣的機會。”陳可尚高興的説道:“當今聖上準備親自征討西梁湘州的長沙,桂陽兩郡,並命令義父為左軍鎮軍將軍一同前往,為父認為此次出征對你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學習機會……”還沒有等陳可尚説完,何便斬釘截鐵説道:“孩兒願意與義父一同前往出征,誓破西梁軍。”不久何開始了人生第一次征戰。

第03章兩國積怨漢唐歷572,三月後梁湘州刺史韓明旭,聞好友謀叛事而被殺,甚為不安,乃遣使暗中引南陳軍。又自歸附南陳。陳文帝接受韓明旭歸附,並加封韓明旭為侍中、鎮前將軍。

後梁帝蕭正德聞韓明驕叛梁,於是向北周求救。不久,北周帝遣上柱國大都督於謹、荊襄總管衞公宇文直、江陵總管王悦、大將軍田弘、元定、楊雲仲、權景宣等率軍南進剿韓明驕。蕭正德亦派大將王率水軍2萬助北周軍。

不久陳文帝派徵東大將軍吳明徹率舟師三萬進取郢州,封司空徐度為鎮西將軍率水軍兩萬跟進,又派冠武將軍楊文通率步兵從安城向茶陵、巴山太守黃法慧從宜陽向醴陵進軍,以便接應韓明旭。

陳梁兩國積怨頗深。整個事情還要從梁元帝被殺之後説起。當年由於北齊介入,王僧辯與陳霸先為立新帝發生矛盾,陳霸先襲殺王僧辯,後來陳霸先廢梁帝自立,梁朝滅亡。西梁一直自居為南朝正統而不承認南陳的合法地位,因此始終與陳朝對立。

由於陳霸先得不到梁舊將王琳和其他各地武將的擁護,南方內地許多寒族豪強也多不奉陳朝法度,所以陳的政局不穩定,既無力制止內戰,又無力抵抗北朝的進攻。

陳霸先花了兩年時間,才平定除了巴蜀,荊湘二州和寧州之外江南地區。

然而不久陳霸先病故,陳霸先死時:“內無嫡嗣、外有強敵,宿將皆將兵在外,朝無重臣。”章皇后雖是婦人,也非常明,急召侄兒臨川王陳蒨入都,秘不發喪。但老皇帝屍身逐漸發臭,中書侍郎蔡景歷又怕在宮內做棺材“斤斧之聲聞於外”,漏消息,便與宮人用蜂蠟做棺材,先把陳霸先屍身密封起來,免得臭味招蒼蠅。

五大將軍之一的侯安都還軍時正好與陳蒨相遇,便一起馳還建康。眾臣皆推陳蒨為帝,這位臨川王“謙讓不敢當”;章皇后覺得自己親生兒子陳昌在長安未歸,開始時不肯下令讓侄子繼位,朝廷上下惶惶不決。

最後,還是侯安都在朝會中表態:“今四方未定,何暇及遠(來不及等陳昌來繼位)臨川王有大功於天下,應共立之!今之事,後應者斬!”於是,侯大將軍按劍上殿,入後宮見章皇后,索取璽書:“又手解(陳)蒨發,推就喪次。”讓他以皇儲身份發哀舉喪。於是,陳蒨就成為陳朝的第二任皇帝。

由於功勳卓著,又“有恩”於陳文帝,侯安都恃功自傲,慢慢膨脹起來,無所收斂:“益驕橫。”多次夜宴羣臣,包庇縱容違法亂紀部下,並多次當眾讓陳文帝下不來台。

不久中書舍人蔡景歷揣知上意,便密奏侯安都要謀反。忍無可忍的陳文帝便下詔徵侯安都為江州刺史,徵南大將軍,令他從京口還建康受命。

侯安都沒什麼戒備,率大批文武從官入城。陳文帝親自在嘉德殿“私宴”侯安都,剛喝一杯酒,衞士衝入,把侯大將軍五花大綁捆了起來。同時,陳可尚與吳明徹二將領御林軍又盡奪侯安都屬下將校的兵杖和兵權。

陳蒨又除掉了對他有擁戴大功的司空侯安都。雖下詔稱侯安都“驕暴滋甚、密懷異圖”要謀反,陳文帝也覺虧心,未忍對侯家加以連坐族誅:“宥其口家小,葬以士禮。”縊死侯安都之前,陳文帝與侯安都見過面,兩人哭訴談心,侯安都才明悟“功高不賞”的古訓,而且功高權重,本就不是什麼好事。

侯安都並非是那種只知打打殺殺的蠻武將,身為五大將軍之一知書達理,竟也不知韜晦之計,沒事總讓皇帝下不了台,身死家存,還算不幸中的萬幸。轉天,陳文帝“賜死”侯安都,時年四十四。

不久陳將陳可尚與侯瑱立刻在蕪湖屯軍,並打敗企圖進犯王琳與北齊聯軍,接着陳可尚又率軍破反叛的熊曇朗、周迪等人,陳文帝的帝座算是坐穩了。

陳文帝陳蒨雖用兵不如叔父陳霸先,但也略有謀略。他知道昔南朝與北方抗衡,大體上雖説是依託長江,但那時長江下游有兩淮作為屏障,上游有荊襄和巴蜀作為屏障。現在兩淮被北齊奪走,江北這一屏障盡失,所以陳國不得不以長江為界,緣江戍守,戰數千里長江北齊與北周隨處可渡,顧此則失彼,顧彼則失此。

尤為致命的是,巴蜀、荊襄落入北周之手,則南朝上游屏障也盡失,而長江之勢現已歸於北周。北周據有巴蜀、荊襄,也可建立水師,且資上游之勢,沿江順直驅。

這樣,現在長江之勢反倒是有利於北周而不利於南陳了。

現在北周已經擁有關中,隴西,漢中、巴蜀、江漢和寧州等地區,又經過府兵制改革,軍力大大提升,已經不能和當年的西魏剛剛建立相提並論,如果北周再出現一位像宇文泰那樣明主的話,統一北方只是時間上早晚的時,而陳朝不能收復荊襄和湘北地區,那麼陳朝軍事地理和戰略上極其不利,更毫無優勢可言。

屆時南陳本無法與北朝相抗衡。

所以陳文帝早有消滅西梁,收復荊州襄陽、江陵二郡和湘北三郡,以便為後收復巴蜀提供準備。而這時恰巧有這麼一個機會出現。在南朝的京城經過幾天后御前會議,陳文帝決定御駕親征。

在此決定下,陳文帝留太子陳伯宗在朝中監國,以中書舍人劉師知、尚書僕到仲舉、東宮通事舍人殷不佞三大臣扶佐,又令安成王陳瑣統攝文武,右光祿大夫,徵南大將軍淳于量,揚州刺史、鎮西將軍黃法抃,京兆尹、安左將軍、東牀附馬魏懷玉守備建康,守備建康,以防京中不測。徵北大將軍南徐州刺史李文育率軍坐鎮京口防備北齊。朝中事情安排妥當,陳蒨便下令出征。

這天,何隨陳可尚來到校軍場,遠處有二人着馬向他們走過來。左邊的人騎着一匹烏錐馬,是一名年紀約三十五、六的皮膚黝黑魁梧大漢,頭戴了個古銅頭盔,臉骨橫,眼若銅鈴,眼中芒閃爍,自有一股迫人的氣勢。

肩膊寬厚,手腳壯之極,背上叉掛着兩支鐵打製的長柄大刀,給人一種強大的懾人的震撼力,右邊的人騎着一匹黃驃馬,是一名年紀不過十五六的少年。

他身着銀甲,手拿一柄長鐵槍,不知什麼原因少年頭上並無戴頭盔,而是像普通人那樣用一白帶將一頭烏黑閃亮的長頭紮成髮髻,潔白的面容中有一對明亮清澈而又深邃的大的眼睛,眼中不時的閃爍着具有某種令人壓抑而又害怕的光芒。這名少年整體給何覺就是清冷、孤傲,給人一種懾人氣魄。

不久這人來到何他們面前,左邊騎烏錐馬大漢雙手抱拳施禮道:“陳大將軍,別來無恙。”陳可尚連忙還禮道:“蕭將軍別來無恙。”原來這名大漢正是有“關羽再世”美譽的南陳頭號猛將——蕭摩訶,蕭摩訶看到陳可尚旁邊的何説道:“想必此人就是陳大將軍收的義子吧。”陳可尚忙簡單介紹了一下何,蕭摩訶也將自已身邊的少年介紹給陳可尚,原來這名少年名叫蕭懷明,是蕭摩訶遠房親戚之子。一直寄居在蕭摩訶家中,此次出征,在蕭懷明再三堅持下,蕭摩訶才同意帶其上戰場。而且何聽蕭摩訶介紹蕭懷明後才知道,蕭懷明與何同歲。

正當陳可尚與蕭摩訶二將相互寒暄時,有侍衞高聲叫

上一页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