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其實這都是小事了,關鍵還是在於二代聚變技術,能夠用月球上儲量豐富、且採集難度不高的氦三,來替代相對昂貴的氚。”
“若是想的再遠一點兒,將二代聚變技術應用到航天領域,我們的星艦不但將比現在大上不止一倍,能夠攜帶的燃料和續航里程更是將提升一個數量級。”
“哪怕是保守估計,我們的未來都將因為這項技術的誕生,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聽着張院士口中這番驚人的話,臉上寫滿震撼的主持人,一時間竟是忘了詞。
開合着嘴,過了好一會兒,他才嚥了口唾沫説道。
“……那三代可控聚變技術呢?”
“三代?”張院士微微愣了下,隨即笑着説道,“那得是純氦三聚變了吧,由兩個氦三原子結合形成一個氦原子和兩個質子……而這也是看傳説中最完美的聚變公式。”
“不過,等實現了那玩意兒,得是很久很久以後的事情了。”因為張院士的發言,關於二代可控聚變的討論,被再次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峯。
不少論文如同雨後筍般地冒了出來,站在學術的角度,開始論證起了技術的可行
,以及預期需要投入的成本。
只不過,這些論文的觀點,大多談不上樂觀。
站在情的角度,大多數人都願意相信,曾經為這片土地帶來光明的陸院士,會再一次的點亮更大的火炬。
然而科學是莫得情的。
坐在自家的書房中,陸舟輕輕喝了一口2125年份的咖啡,在全息鍵盤上敲下最後一個標點,然後吩咐小艾將論文發送到了《未來》編輯部。
説起來他上一次給《未來》投的稿,還是關於ABC猜想的論文。
和老朋友們討論數學問題的一幕幕,一切都好像發生在昨天一樣。
若是不去看曆,陸舟甚至一點
覺都沒有,上一次投稿居然已經是100年前的事情了……
第1482章老祖宗的論文侯懷志是一名編輯。
不過,卻不是在普通報社或者雜誌工作的那種。
作為全球讀者羣最廣、影響力最大的期刊之一,他所工作的《未來》期刊是無數學者心目中的燈塔,是衡量一名學者學術水平的量化標杆。
甚至在某些研究領域,還傳着這樣的説法。
即,一位未曾在《未來》上發表過研究成果的學者,永遠稱不上是一的學者,而一名學者在某些研究領域的貢獻是否突出,看他發表過幾篇《未來》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