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截止到目前為止,諾貝爾獎只光顧過計算化學這個領域兩次。但我相信在不久地將來,諾貝爾的榮耀將再次垂青這個年輕的領域。”在此之前,馬丁·卡普拉斯因為提出了有關耦合常數和二面角之間關係的卡普拉斯方程,對複雜分子體系設計的多尺度模擬方法上做出了傑出貢獻而獲得13年諾貝爾化學獎。
作為少有的通數學的理論化學家,卡普拉斯在量子化學、生物大分子、分子動力學模型等多個領域,都擁有着傑出的貢獻。
也正是因此,這篇文章的刊登,立刻將原論文的關注度推向了高峯。
尤其是作為兩大世界級頂刊之一《科學》自身的影響力,使得很多化學領域之外的學者,甚至是吃瓜羣眾們都瞭解到了這篇論文。
而也正是在同一時間,一張照片在哥倫比亞大學的推特圈上瘋傳。
那是一個站在思考者前的身影。
配圖中,只有一行文字——“凡人的眼中看見了一樽銅像,而他看見了宇宙。”這張照片拍攝於一個月前。
據説是一位哲學系的博士,在返回宿舍公寓的路上隨手拍到的。
據這位博士的自述,當時他只是覺得一個人在“思考者”面前站了這麼久很有意思,便隨手拍了張照。
回家之後可能剛好喝了一點酒,騷氣上來便配隨手上了一行文字,發在了推特上。
連他也沒想到,在一個月之後這條推特被翻了出來,而且傳播度會如此之廣。
事實上,這條推特在當時並沒有引起人們的特別關注,直到13年諾貝爾獎得主在《科學》上的科學評論,才為這張照片賦予了截然不同的意義。
甚至是,令它帶上了一絲傳奇的彩。
就像是被蘋果青睞的牛頓,雖然所有人都知道,萬有引力的公式絕對不可能是蘋果告訴他的,但一個能夠賦予嚴肅的科學以漫主義
彩的故事,往往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也更容易被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
站在“思考者”的銅像前獲得啓發,在腦海裏孕育出了新的化學,這一故事顯然也符合這些要素。
然而陸舟並不知道發生在推特上的這些事情,只是最近當他走在哥倫比亞大學的校園中時,被認出來的次數越來越多了,甚至有不少人跑過來和他握手合影。
雖然對這些人的熱情到一頭霧水,但陸舟是個很隨和也很好説話的人,對於一些不是很過分的請求,他基本上都應允了。
至於那些過於熱情或者説調皮,打算趁機對他做些什麼的人……
他自然是拒絕了。
比較有意思的是,在哥倫比亞大學火了的不只是陸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