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別這樣我的朋友,生物化學也是化學的一部分……而且冷凍電鏡,並不能完全算是生物學領域的成果,其實也可以算是分析化學中關於方法論的研究吧?”奧洛夫搖了搖頭,“這種文字遊戲沒有任何意義,我們都知道它究竟改變的是生物,還是化學。”有人做過一個很有意思的統計,在化學的五個二級學科裏,諾獎給的最多的是高分子和生物化學,所佔比例甚至達到三分之一,其中生物化學包攬了26次化學獎,還有6次給了結構生物學。
相比之下,真正意義上頒發給化學家的,有機合成方法學只拿過12次獎,至於無機化學就更慘了……
如果將DNA看成一顆大分子,那麼諾貝爾評獎委員會的選擇確實沒有病,在邏輯上也能自圓其説。
然而誰都知道,這對於化學家而言是不公平的。
畢竟除了化學獎之外,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才是生物學家們更應該去的地方。
現在連冷凍電鏡都獲獎了,要説化學家們一點意見都沒有,那是不可能的。
看了眼自己的老朋友,彼得輕輕嘆了一口氣。
“我能理解你的心情。他在表面化學領域的工作確實足夠突出,那場柏林的報告會我雖然不在現場看過,但事後與馬普學會多位教授都過,而他們的看法無一例外的很高……但我必須説的是,這項成果實在是太年輕了。”奧洛夫反問道:“這有什麼關係?我們對‘分子機器的設計與合成’進行頒獎時,考慮地不一樣是這項技術在未來可能產生的貢獻嗎?”
“所以那一屆頒獎確實存在爭議,也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不過我們要説的這些其實都不是重點,問題的關鍵還是他太年輕了,”彼得教授搖頭,“24歲的提名者……如果將諾貝爾獎頒給他,毫無疑問他將成為最年輕的獲獎者。”在此之前,最年輕的諾貝爾獎得主是25歲的勞倫斯·布拉格。
雖然諾貝爾的遺囑中並沒有規定獲獎者的年齡必須超過多少歲,但並非所有人都樂於打破規則,刷新歷史上的紀錄。
除非,他真的很優秀。
然而這種主觀上的問題,相當難以判斷,除非諾貝爾獎委員會中恰好有表面化學方向的學者,能夠站在客觀的角度更好的描述他所做的工作……
但遺憾的是,在這些委員中,並沒有研究表面化學方向的學者。
其實奧洛夫自己也很猶豫,他所堅持的到底對不對。
但他只是覺得,這一屆諾貝爾獎應該考慮純粹的化學領域的工作。
或者換句話説,他們應該給電化學界面結構的理論模型頒獎。
畢竟到了21世紀,想要在理論化學領域作出如此重要的成果,實在是太難了……
第442章在宇宙的面前,人類心智的榮耀是如此的渺小就在諾貝爾化學獎評審委員會還在為陸舟是否應該獲獎而烈爭論着的時候,發表在RPX上的那篇論文對物理學界所帶來的影響,也在持續的發酵着。
這些天來陸舟接到了不少電話,也收到了不少郵件。
其中有和他關係不錯的弗蘭克·維爾澤克教授、克勞斯·馮·克利青教授等等這些物理學界的學者,對他的工作表示了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