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碎裂的納米陶瓷複合材料雖然已經脆化,很難推斷出原來的結構特,但從它內部的碳殘留來看,基本可以斷定是某種對熱量傳導具有各向異
、且耐高温的複合材料。
尤其針對內層材料的取樣,通過透電鏡進行觀察,可以明顯觀察到幾個樣品內部的缺陷結構中,有氫元素的殘留。
就陸舟所瞭解的,大概率只有兩種情況,可能會造成這樣的結果。
一種情況是,這些氫元素是由穿透材料的中子衰變而成。
另一種情況則是高能質子束直接擊穿內壁,殘留在材料內部。
就材料內部的氫元素與腫脹結構基本分佈在淺層區域這一點來看,再比較中子與質子的穿透力,陸舟基本上可以推斷,這些腫脹結構大概率主要是由後一種情況導致的。
如此説來的話,那台躺在他地下實驗室中的霍爾推進器殘骸,至少有九成以上的可能,運用的是聚變核能。
而使用的核燃料,大概率是聚變反應放出質子的氚與氦三!
“果然是聚變電池!”確認了這一猜測,盯着屏幕中的圖片仔細觀察的陸舟,眼中寫滿了興奮的神。
不只是如此,他甚至可以基於有限的線索,大致推斷出這玩意兒採用的技術路線。
比如,從那個封閉的結構以及反應堆內壁的損傷情況來看,這個小型的聚變反應堆大概是一次的。
即,將燃料直接集成在堆內,使用完後將整個堆
直接拋棄。
這聽起來似乎有些費,但事實上這反而是最可行的做法。
如果不考慮高能質子束的轟擊以及少量因氚氚反應而產生的中子對材料造成輻照損傷,以及長期運營的經濟效益,很多類似於什麼鋰中子回收系統之類的複雜設計都可以直接省略掉。
如此一來不但可以減小工程上的難度,還可以節省大量寶貴的空間。
畢竟航天器上的一平米,那可是連宇宙中心五道口都沒法比的。
至於屏蔽材料、加熱部件、熱換系統、以及用於監測堆
運行情況的觀測系統,這些比較昂貴的設計都可以集成在引擎本身上,和發電機組一同作為安裝堆
的“電池槽”部分。
如此想來的話,這種一次聚變供電結構的工程難度應該不會高的太離譜……
當然,這裏説的不離譜,僅僅只是相對於成的二代可控聚變技術而言。
如果用這種“用完了就扔”的可拋棄式設計理念來設計二代可控聚變反應堆的話,工程上的難度同樣大概不會很高,甚至會比採用DT聚變的STAR-2示範堆還要簡單一點,只是發電成本會高的令人難以接受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