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好一會兒回過神來,他才輕聲慨道。
“這套設備要是普及了,得多少人失業。”聽到這句話,陸舟笑了笑説。
“你想多了,就算是發達國家也不可能做到完全普及這種設備。而且退一萬步,如果哪天這些東西真的普及了,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生產技術的革新將使得勞動力向更高層次遷移,這在短期內雖然會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但從長遠來看卻是文明發展所不得不經歷的一環。
就在陸舟還打算説些什麼的時候,正巧一名技術員從門口那邊走了進來。
“教授,外面有人找您。”從那上下翻飛的機械臂上收回了視線,陸舟回頭看向了那名技術員。
“誰?”
“他們自稱是海軍裝備研究所的,帶頭的那位好像是張建榮院士。”張建榮院士?
這個名字陸舟倒是隱約聽説過,只是忘了是誰和他提起的。
在他的印象中,依稀記得這位老人家好像是搞船舶動力研究的,和廬陽物質研究所的李健綱院士還是校友。
不管怎麼説,人家專程從上京那邊趕過來拜訪,他還是得尊重一下的。
於是,陸舟依依不捨地從廠房內的那些工業設備上收回了視線,看向了那名技術員説道。
“帶我過去吧。”第673章達者為師航天飛機裝配中心的會客室內。
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坐姿筆地坐在沙發上,雖然已經年過八旬,但眉宇間的氣度依然透着一股淡淡的鋒芒。
除了這位老先生之外,他的旁邊還坐着另外兩名稍顯年輕的研究員,雖然氣場稍遜於那位老者,但也迥異於一般研究所的科研人員。
因此,即便沒有人介紹,剛剛走進這會客室的陸舟,也一眼便認出來了這位老先生便是張建榮。
也幾乎是同時,他大概想了起來,是在哪裏聽説過這位老先生了。
還記得那是一次飯後的閒談中,核工業集團的王曾光院士在聊到核工業集團與海軍裝備研究所的核動力合作研發項目時,和他順口説起了這位牛人的事蹟。
當年正值國內環境最動盪的時期,老先生等29名各行各業的專家臨危受命,在深入內陸的煙波浩渺的陽宗海湖邊,完成了第一代核動力潛艇。而更具傳奇彩的是,當時他們手中僅有的資料,僅僅是兩張模糊不清的核潛艇照片以及一件從美國帶回來的兒童航模玩具……
即便是現在,這件事蹟依舊為人所津津樂道。
看着從沙發上起身的張院士,陸舟笑着伸出了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