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簡單的來説,該技術的核心部件,主要可以分為三個模塊。
一個是神經信號的採集,一個是神經信號的處理,最後便是對神經信號的模擬,也就是最後將信息反饋給大腦的階段。
這三個核心部件,技術難度是按順序依次遞增的。
神經信號的採集非常簡單,早在80年代就已經存在EEG傳器這種東西了,也就是所謂的腦電圖傳
器。而發展到了今天,這項技術有多先進,甚至已經超過了一般接觸不到這項技術的普通人的想象。
無論是硅谷的Eyemynd創建的由用户通過意念即可導航虛擬世界的VR系統,還是18年時美國佛羅里達大學16名學生完成了世界首場腦電波無人機競賽引發的轟動,都是這種技術的一種體現。
至於第二項——也就是對神經信號的處理,難度相對於神經信號的採集,則要複雜一些。
雖然表面上看這玩意兒考驗的不過是計算機對信息的處理能力,但事實上它卻是一個相當複雜的程序問題。
這種複雜在於人類對自身大腦的瞭解所知甚少,除非是有限的情況,視覺信號,聽覺信號以及嗅覺信號對大腦刺,遠遠比不上動作信號那麼強烈。
想要將這些信號進行區分,並且編譯出一套用來架構虛擬現實世界的指令集,以及作系統……這等等一系列的工作,都可以歸類於第二項。
至於第三項,將經過神經信號調制解調器處理的電信號傳遞給大腦,也就是對用户的體驗影響最為直觀的呈現環節,則是整個神經接入式虛擬現實技術中最最複雜且困難的部分。
原因很簡單。
就像人們在發展該技術的第二個核心部件上碰到的困難一樣,如果連了解大腦這台機器都做不到的話,又如何向大腦這台機器輸出可以被它讀懂的信號?
目前比較前沿的做法是,在大腦皮層的位置植入一個神經假體。
不過就目前來看,這一技術主要還是被用來修復神經損傷造成的功能障礙,距離模擬視覺、聽覺、嗅覺等等一系列信號還有段不小的距離要走。
目前在這個領域,走在比較前面的是西班牙巴羅那加泰羅尼亞納米科學與納米技術研究所,通過基於石墨烯材料,該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正在設計一款電極與大腦組織界面
互的“神經接口”,至於現在具體研究到了哪一步,也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
事實上,對於第三個核心部件,陸舟掌握的技術儲備也不是很多。
他通過積分兑換到的“答案”,主要還是集中在第二部分——也就是神經信號的調試解調器上。
至於讓大腦讀懂來自調制解調器的信號這一塊,他也僅僅只能做到視覺模擬的那一步而已。
至於聽覺和嗅覺甚至是觸覺與興奮等等一系列的覺,都只能藉助外部刺
去實現。
比如,在頭盔中內置一個耳機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