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只見那在官人果報與驛丞,接入門,各各相見。
敍坐定,驛丞問:“長老自何方來?”唐僧言:“貧僧東土大唐差往西天取經者,今到貴處,有關文理當照驗,權借高衙一歇。”驛丞即命看茶,茶畢即辦支應,命當直的安排管待。
唐僧稱謝,又問:“今可得入朝見駕,照驗關文?”驛丞道:“今晚不能,須待明
早朝。今晚且於敝衙門寬住一宵。”少頃,安排停當,驛丞即請陳凡五人,同吃了齋供,又教手下人打歸客房安歇。
唐僧謝不盡,既坐下,問道:“貧僧有一件不明之事請教,煩為指示。貴處養孩兒,不知怎生看待。”唐僧心善,卻是以為這籠子裏放養,難不成是比丘國的習俗?
驛丞道:“天無二,人無二理。養育孩童,父
母血,懷胎十月,待時而生,生下
哺三年,漸成體相,豈有不知之理!”唐僧納悶道:“據尊言與敝邦無異。但貧僧進城時,見街坊人家,各設一鵝籠,都藏小兒在內。此事不明,故敢動問。”驛丞面
一變,附耳低言道:“長老莫管他,莫問他,也莫理他、説他。請安置,明早走路。”唐僧聞言,一把扯住驛丞,定要問個明白。
驛丞搖頭搖手只叫:“謹言!”唐僧一發不放,執死定要問個詳細。
陳凡見狀,搖了搖頭道:“唐長老不必為難他了,此事陳某知曉,這些孩童是為比丘國王做藥引的。”驛丞聽聞陳凡竟然知曉,而且敢直言議論,頓時吃了一驚,趕忙屏去一應在官人等。
驛丞似乎對國王也頗有怨言,緩緩道:“此國原是比丘國,近有民謠,改作小子城。
三年前,有一老人打扮做道人模樣,攜一小女子,年方一十六歲,其女形容嬌俊,貌若觀音,進貢與當今,陛下愛其美,寵幸在宮,號為美后。
近來把三宮娘娘,六院妃子,全無正眼相覷,不分晝夜,貪歡不已。如今得
神瘦倦,身體尪羸,飲食少進,命在須臾。
太醫院檢盡良方,不能療治。那進女子的道人,受我主誥封,稱為國丈。國丈有海外秘方,甚能延壽,前者去十洲、三島,採將藥來,俱已完備。
但只是藥引子利害,單用着一千一百一十一個小兒的心肝,煎湯服藥,服後有千年不老之功。
這些鵝籠裏的小兒,俱是選就的,養在裏面。人家父母,懼怕王法,俱不敢啼哭,遂傳播謠言,叫做小兒城。
此非無道而何?長老明早到朝,只去倒換關文,不得言及此事。”驛丞説完,身而退,不願牽扯其中。
唬得唐僧這個善人骨軟筋麻,止不住腮邊淚墮,忽失聲叫道:“昏君,昏君!為你貪歡愛美,出病來,怎麼屈傷這許多小兒
命!苦哉!苦哉!痛殺我也!”八戒卻是不以為意,作為高高在上的天蓬元帥,毫不在乎這些凡人死活,近前道:“師父,你是怎的起哩?不要煩惱!常言道,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他傷的是他的子民,與你何干!且來寬衣服睡覺,莫替古人耽憂。”唐僧滴淚道:“徒弟啊,你是一個不慈憫的!我出家人,積功累行,第一要行方便。怎麼這昏君一味胡行!從來也不見吃人心肝,可以延壽。這都是無道之事,教我怎不傷悲!”沙僧道:“師父且莫傷悲,等明早倒換關文,覿面與國王講過。如若不從,看他是怎麼模樣的一個國丈。或恐那國丈是個妖
,
吃人的心肝,故設此法,未可知也。”悟空道:“悟淨説得有理。師父,你且睡覺,明
等老孫同你進朝,看國丈的好歹。如若是人,只恐他走了旁門,不知正道,徒以採藥為真,待老孫將先天之要旨,化他皈正,若是妖
,我把他拿住,與這國王看看,教他寬
養身,斷不教他傷了那些孩童
命。”陳凡聞言一樂,悟空倒是個良人,如果那國王是個誤入歧途的旁門修士,竟然還準備點化點化。
不過他卻是知道,這是一頭白鹿,明天上朝倒換文牒的時候,卻是要見血了。
陳凡直言道:“不錯,明陳某隨唐長老上朝,解決了此事即可。”唐僧聞言,急躬身對陳凡施禮道:“多謝陳施主!但只是見了昏君,不可便問此事,恐那昏君不分遠近,並作謠言見罪,卻怎生區處?”陳凡嘴角一翹,含笑道:“當然是誰的拳頭大,就聽誰的。”唐僧聞説,微微一愣,便想到了陳凡的種種神通,尤其是前番獅駝嶺上與那萬丈惡鳥爭鬥的場景,頓時放下了心,雖然他支持以德服人,卻不得不承認拳頭也能服人。
再者陳凡要做什麼,他也攔不住,唐僧又為那些小孩謝了又謝,方才就寢。
至天曉,唐僧醒來,遂結束齊備道:“我趁早朝,倒換關文去也。”陳凡點了點頭,淡淡道:“同去。”孫悟空也想見見那國丈,道:“俺老孫也去。”唐僧道:“你去卻不肯行禮,恐國王見怪。”悟空道:“我不現身,暗中跟隨,如若動起手來,也好保護師父。”唐僧甚喜,吩咐八戒沙僧看守行李馬匹,卻才舉步,這驛丞又來相見。
那驛丞相見禮畢,只教唐僧與陳凡莫管閒事,只管倒換文牒,兩人點頭算是答應。
孫悟空閃在門旁,念個咒語,搖身一變,變做個蟭蟟蟲兒,嚶的一聲,飛在唐僧帽兒上。
隨着驛丞引路,唐僧與陳凡及到朝門外,見有黃門官,即施禮道:“貧僧乃東土大唐差往西天取經者,今到貴地,理當倒換關文。意見駕,伏乞轉奏轉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