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馬大人不必多禮,快快請坐。”朱厚照站起身來連忙把馬文升扶到了座位之上。
“不知太子殿下招老臣前來所謂何事?”坐下之後馬文升問道,在他想來既然朱厚照把他叫過來就應該是有要事相商吧,這也是他多年來養成的習慣了,就像孝宗每一次召見他必定是有要事相商一樣,他也把這個慣例用在了朱厚照身上。
朱厚照憋了癟嘴,心想自己哪有什麼事啊,不就是看你在下面叫你上來打聲招呼嗎,要不然等以後傳出去本殿下在外面看見了你竟然都沒有和你打一聲招呼不知道到時候你聽了又要怎麼想了。好吧,既然你説有事,那咱就説點事情吧,本來就想和你説幾句話就行了,看來你是非得在飯桌上談工作了。…,“不知馬尚書對西疆的戰事有何看法?”馬文升雖然也是文人出身,他長時間生活在軍旅之中嚴格來説更像一個軍人,並且他也擔任過兵部尚書,對於兵事才是最在行的,至於現在的吏部尚書那也是孝宗看馬文升官居一品了實在是沒什麼可升的了,人家做了這麼多的貢獻讓人家致仕吧也太打擊人了,有點飛鳥盡良弓藏的味道,再説孝宗也是常常需要倚仗於馬文升的,對他也極為看重,所以便讓馬文升擔任了吏部尚書,吏部尚書向來便有百官之首之説,雖然是品級沒變,權勢卻更勝了,也算是一種變相的升遷吧。
不過雖然如此馬文升幹吏部尚書也是乾的極為稱職的,對於官員的考察進退,馬文升是很認。初任吏部尚書,他就對濫封傳奉官提出異議。傳奉官是不經過正常途徑,由皇帝親自傳旨任命的官員。成化時最盛行。孝宗初年統加裁革,但後來也加封賞,一次竟達八百人。馬文升對此大有異議便上書説,減一官,朝廷省一官之費。在任上馬文升開始大肆減裁官員,凡是考評不合格的或者存在違法亂紀行跡的全都加以減裁。馬文升一生最厲害的莫過於有一次一次汰罷朝覲官員二千餘人的盛舉了。可以想象一次免了兩千多人的官,馬文升得得罪多少人,即便是這樣人家馬文升還是無所畏懼,為了國事他可是豁出去了。歷史上後來馬文升的致仕也和這不無關係,歷史上馬文升就是因為當吏部尚書的時候得罪的人太多了才會在武宗時期得罪了劉瑾之後卻沒有多少人出來為他説情。
像馬文升這樣的人最是朝廷需要的,剛正不阿,並且做起事來無所畏懼,只有這樣天下的官員才會收斂起來,因為他們知道頭上有一把劍在那裏懸着呢,所不定什麼時候就掉在自己身上了。
“西疆?”馬文升想了一下近期看到的有關西疆的奏摺説道到:“陛下,此戰不但為我大明開疆拓土並且也讓朝廷多了三位不可多得的帥才啊。此戰過後西疆方圓千里便都可以納入朝廷的管轄,也算是把祖宗在九百多年前的東西拿了一點了。”馬文升説的意思朱厚照想了好一會才聽明白,原來他説的是唐朝的事,中間相隔時間太長了。不可否認唐朝的確是中國歷史上疆域少有的廣闊的一個朝代。唐朝疆域為一千兩百多萬平方公里,並且這些還不算上唐朝的屬國和一些管轄投靠了唐朝唐朝卻沒有派駐軍隊的地方。在近代以前中國曆代便和西方計算國土的方法不一樣,在西方一般都把凡是自己能夠控制住的地方都算作自己的國土,就像西方國家的殖民地一樣,在前期很多殖民地都是基本上不完全被控制的,那個時候西方人口太少往往就是來到一個地方在那裏留下幾百個兵力然後那個地方的所有地盤便都是自己的了。在唐朝屬國和殖民地沒有什麼區別,除了在西域之外唐朝一般卻沒有把這些國土計算在自己的勢力範圍之中。
在疆域上唐朝和其他的朝代的疆域很不同的就是在西面,在西面唐朝的疆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廣闊。最明顯的就是在西面唐朝設立了安西都護府和安西大都護府。
安西都護府和安西大都護府乃是唐朝管理西域的一個軍政機構的不同時期的名稱,其統轄安西四鎮,最大管轄範圍曾一度完全包括天山南北,並至葱嶺以西至達波斯,在武周時代北庭都護府分立之後,安西都護府便只分管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區而天山以北的地區則分管在北庭都護府之下。但即便這樣安西都護府也是轄地甚廣。…,自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年)安西都護府首次設立起,到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止,安西都護府共存在約170年。管轄包括現在的新疆、哈薩克斯坦東部和東南部、吉爾吉斯斯坦全部、塔吉克斯坦東部、阿富汗大部、伊朗東北部、土庫曼斯坦東半部、烏茲別克斯坦大部等地。
唐貞觀十四年(640年),大將侯君集平定高昌,在高昌地域之內設立西州都護府,治所在西州地區。同年9月在河城(現在新疆吐魯番西雅爾郭勒)設安西都護府,用以針對西突厥。安西都護府第一任都護為喬師望,後由郭孝恪接任,開始時只有數千人的兵力。貞觀二十二年(648年),郭孝恪擊敗龜茲國,把安西都護府遷至龜茲(現在新疆庫車縣)。
到了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十一月,蘇定方在碎葉水平定阿史那賀魯的反叛,從而平定了西突厥,安西都護府治所遷回高昌故地。唐高宗顯慶三年(658年)五月,安西都護府又遷到龜茲(現在的庫車),當年安西都護府升格為大都護府。並且唐高宗改變了太宗時只重軍事而輕行政管理的做法,在突厥故地分設蒙池、昆陵兩個都護府,並將其附屬小國分別設置州府,西境直抵波斯,都隸屬於安西大都護府,使這一帶都置於唐朝的直接統治之下。
唐朝貞觀十四年(640年)設置的安西都護府治所西(現在新疆吐魯番東高昌故城),統安西四鎮,龜茲、疏勒、于闐、碎葉(現在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轄境相當今新疆及哈薩克東部、吉爾吉斯北部楚河域。自顯慶元年(656年)至麟德元年(664年),這期間,是武則天為皇后輔佐高宗到垂簾聽政階段。顯慶、龍朔年間(661-663年),唐軍平定西突厥,轄區擴大至今阿爾泰山西至鹹海及葱嶺的東西各部直至阿姆河兩岸城的諸城邦國,包括今吉爾吉斯斯坦大部分。
顯慶五年(660年),位於葱嶺以西的西突厥都曼部降唐,當時朝廷還派人去該部巡查。龍朔元年(661年),朝廷又派遣吐火羅道置州縣使王名巡視葱嶺以西,在於闐以西、波斯以東十六國,設置十六都督州府,統轄八十個州,一百一十個縣,一百二十六個軍府,並在吐火羅立碑記述此事。在此時,安西大都護府的管轄地包括安西四鎮、濛池、昆陵都護府(西突厥故地)、昭武九姓、吐火羅乃至波斯都督府,大體相當於今新疆與中亞五國、阿富汗的總和。
安西都護府全盛時代所統率的鋭騎兵又稱“安西兵”唐肅宗至德年間(756年-758年),為平定安史之亂,唐政府在河西、隴右徵兵,安西兵組成“安西行營”奉詔平叛,幫助收復了兩京。但由於安西、北庭及河西、隴右駐軍大部內調,吐蕃乘機陸續佔領隴右、河西,因此安西都護府與唐朝的通道中斷,但安西四鎮留守軍隊仍孤軍堅守。
肅宗上元元年(760年),河西軍鎮多被吐蕃攻陷。有舊將李元忠守北庭,郭昕守安西都護府,二鎮和沙陀、回鶻相依,吐蕃久攻不下。[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李元忠、郭昕派遣使者間道奏事,德宗對其進行了嘉獎,封李元忠為北庭都護,郭昕為安西都護。隨後,吐蕃急攻沙陀、回鶻部落,北庭、安西變得孤立無援,德宗貞元三年(787年),被吐蕃攻陷。…,安西最後陷落的時間,始料並無確切記載,安西四鎮的于闐陷落於貞元六年(790年)。於是便有學者推論,安西最後的陷落時間是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不過即便不是也差不了多少年。
唐朝安西之地全部陷落的本原因在於安史之亂極其以後唐朝國力的逐漸衰微。為什麼安祿山一千多年來一直被罵,歷史上向安祿山這樣造反的將領不在少數,卻獨獨安祿山自己一人不但被罵了一千多年並且還是越罵越難聽,究其原因就在於這裏。就是因為安祿山唐朝才會丟失安西之地,可以説安祿山是唐朝丟失安西之地直接的罪魁禍首。數百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就因為安祿山一個人發動的安史之亂而不得不全部丟棄,可以説他想不被罵都不可能的。
唐朝安西之地的丟失一直都是從唐朝之後歷代人心中的一個痛,雖然不乏一些英雄之輩想要收復這些國土,卻始終沒有成功。唐朝自安史之亂之後在慢慢的着安史之亂的傷口;而唐朝之後是五代十國,整天各國之間征戰不休收復國土也是有心無力。之後的兩宋,就連北邊的遼人、金人還有蒙古人都應付不過來就更不要説收復安西之地了,有心無力。
至於元朝,在明代沒有民&族和睦、民族和諧這個説法,不像現在為了維護民族團結很多歷史都被修改了。至於原因嗎,大家自己都明白。
所以元朝在大明人眼中可是不算自己人的,他們是不會認同元朝的。
現在到了大明時期,雖然大明有實力去收復這些國土,當年太祖的一個不徵國的國策在很大程度上止住了大明對外擴張的腳步,再加上大明還要應付北邊的蒙古、南邊的倭寇以及其他的時不時爆發的戰爭,所以大明也一直沒有去收復這些故地。大明這是有力無心。
現在雖然袁啓文在西疆之地的兩場,整個天上南北的所有土地全都納入了大明的懷抱,這樣當年安西之地的部分故土算是被收了,這也只是一部分而已。還有很多現在還在異族人的統治之下的。因為這只是收了在西疆的部分國土,像在中亞的那大片土地還是人家説了算的。
“殿下,現在便是我大明收復這些故土的最好時機。”看着朱厚照馬文升繼續説道:“今年蒙古人建立的帖木兒帝國剛剛被曾經臣服於他們的烏茲別克人滅了,帖木兒一滅,現在整個中亞正是處於政權真空的時期,中亞各個地方征戰不休,誰都想重新一統帖木兒帝國的疆域,卻誰都沒有這個實力。他們這麼打下去不但近十年之內那裏不會出現一個可以真正阻止我大明的國家,並且他們的實力也會約消耗越弱。至於烏茲別克人雖然他們今年打敗了帖木兒帝國現在正是處於兵鋒正盛的時期,他們嚴格來説就和韃靼、瓦剌一樣,雖然兵力強勁,可以一戰而定。所以我們大明一定要儘快出兵,否則一旦拖上幾年到時候等中亞的戰事歸於平靜並且重新崛起了新的霸主的時候要在攻陷中亞便十分困難了。”
“殿下,聽説帖木兒帝國有一支後裔從中亞逃走了,並且他們走的時候所帶的大軍和輜重非常之多,由此可見帖木兒帝國雖然滅亡了,皇族卻仍然有着巨大的實力,他們掌握着大義,一旦讓他們緩過來重新回到中亞到時候他們的身份再加上他們的實力很有可能會讓中亞再次恢復一統。所以我大明一定要早有所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