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以農為本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暄和,晴暉入室,匡牀閒卧,清夢蘧蘧。梁間燕子呢喃,如老嫗之説家常事者,主人朦朧睡眼,口煙筒,一室氤氲,宿雲相似,呼僮垂簾,唯恐其去,何必遠引深山,始有煙霞痼疾哉!”林鑠沒想到小小的紙製捲煙,竟然給他帶來豐厚的利潤,自己在上海開辦的這家規模並不算太大的捲煙廠,每月的利潤竟也有五、六萬兩白銀。

他在投資捲煙廠後才發現,煙草雖然從明代就傳入中國,特別是福建、台灣煙草種植相當普遍,這種東西能為農民提供比糧食高很多的收益。但國內的煙草大多不適合做捲煙,林鑠這又急忙從美國引種最新的烤煙品種。

林鑠請到了翻譯《淡芭菰栽製法》的福建老鄉陳益如主持烤煙的引種,在福建和皖南的林氏義莊試種引進的美國烤煙品種。

沒想到新式烤煙引種成功,用它與建煙、松煙混合製成的“紅雙喜”捲煙口甚佳,比英美煙草公司生產的“海盜”牌香煙更適合中國人的口味,自投產之後,竟成熱銷商品。

林鑠一邊忙着在漢口、天津、廈門等地開設新廠,一面幻想着如何把後世“中華”、“熊貓”、“蘇煙”、“大紅鷹”、“大前門”等著名香煙品牌一網打盡。

林鑠在絲、茶、林木等行業一直在推行一種類似後世農場化管理的方式,在各地建立林氏義莊,在林氏義莊僱工給夠拿到保障最低生活的薪水,其後還能按照所負責管理的農地收成拿到相應的提成。這樣義莊的僱工一直比較穩定,這個年頭能得到一個能使一家人生活無憂的工作也是讓人羨慕的事情。

這使得大多數林家的農工有很強的歸屬,最少這裏能保障每個人都吃上飯。

大規模的集約經營使得林氏義莊有着較強的抵禦風險能力,比如這兩年生絲行業市場低,大多數蠶農辛苦一年卻有時連本錢都會虧蝕進去,但林氏義莊卻能保持稍微的贏利,而且通過不斷改良桑蠶品種,再加上自己開辦的繅絲廠逐漸開工,林氏義莊的贏利能力越來越強。

國之富強,以農為本。

但林鑠的這個以農為本卻和封建統治者們所提出的口號從內容上相去甚遠。實際上林氏義莊所出產大多為經濟作物,糧食生產連維持自己都不可能。

林鑠很是鬱悶,自己花費巨資投入的工廠個個都見不到效益,滬東船廠在勉力維持,煤礦和鐵廠離改造成功還遙遙無期,紗廠這兩年行情也不好,反而是倒買生絲、桐油、樟腦等農產品一直生意不錯,難怪這年頭朝廷大力鼓動,還是沒有多少人肯將資金投入到實業中。

還是做買辦來錢容易。

辦工廠困難的主要原因還是人才奇缺,管理人才、技術人才,甚至是連練的技術工人都不好找。

江蘇沿海,由於長江和黃河古道河水帶來的大量泥沙淤積,海灘每年都會按三、五十米甚至更高的速度延伸發展,形成大面積的沿海或沿江荒灘。張謇在甲午戰爭時由於督辦地方團練,見到海門等地的大片荒灘就動過圍灘興墾的念頭,不過當時由於財力不繼,只得作罷。

現在張謇算是手中有了資金,而且還有林鑠這麼一個大財東在身後鼎力支持,在劉坤一的支持下,朝廷於庚子年秋同意其在通海等地圍灘興墾。

在林鑠的支持下,張謇集資一百萬兩白銀,創辦“通海墾牧公司”林鑠這次不知怎麼卻一反常態,出資六十萬,控股墾牧公司。經過一年多清理產權,通海墾牧公司取得了通海兩地九萬公頃沿江荒地的產權及崇明島約兩萬畝灘塗之地。

林鑠與負責勘測的江導岷等人騎馬沿着崇明島轉了一圈,清末時的崇明比後世要小一半,大約有四百多平方公里左右,策馬而行,島上荒灘距江邊約有三、四里地,土質還算肥沃,不過到處蘆葦叢生。

要想將這些灘塗變成良田,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進行圍堤造田,在這個年代,這一切都要人工手挖肩抬來完成。

林鑠知道,僅僅一個崇明島,後世的人口就有六、七十萬,而不是現在島上只一萬餘人,包括通州、海門和啓東等地,可以養活上千萬人口,如果將這些人口有效地組織起來,這將是一個且有很強大凝聚力的團體,如果運用得當,將足以左右天下。

數百萬的墾民,足夠提供二十萬的合格兵源,林鑠騎在馬上,心底湧起一陣豪情,也許今後的道路,就將從這片土地上開始。

下一页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