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1、180年各州的最高長官南陽太守袁術,冀州刺史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郡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北海太守孔融,廣陵太守張超,徐州刺史陶謙,西涼太守馬騰,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楊,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2、189年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漢靈帝劉宏在嘉德宮駕崩。少帝劉辯繼位。由於劉辯年幼不曉事,暫時由何太后臨朝主政,皇權更加衰微。宦官和外戚為了取得控制皇權的特殊權力,鬥爭趨
烈。雙方不惜採用一切手段,相互排擠,殊死鬥爭。深知朝廷派系之爭的董卓得知靈帝駕崩的消息後,心中竊喜,他密切注視朝廷各派動向,隨時準備相應措施。見機行事。不久,在河東伺機而動的董卓便收到大將軍何進的密令。何進是少帝的舅舅,代表外戚勢力。靈帝死後,他與司隸校尉袁紹共同謀計誅殺張讓,遭到何太后的反對。於是,何進便誘董卓以好處,以聖旨名義召他立即進京討伐張讓,並以此來威脅何太后。董卓接到聖旨後,大喜過望,立即召集人馬,連
引軍進京,並按何進的意思,上書少帝,要求“逐君側之惡”
“收讓軍,以清穢”可是,董卓卻萬萬沒有想到,在他還沒來得及趕到洛陽之前,何進就在爭鬥中被張讓等人殺死。這時,虎賁中郎將袁術(?一公元199年)也趁機領兵進入洛陽,聽到何進被殺的消息後,便放火燒燬了南宮,並追殺張讓等人。張讓和中常侍段硅慌忙劫持少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半夜出逃至黃河渡口小平津(今河南省鞏縣西南)。行進中的董卓遠遠望見京城一片火海,知道情況有變,打聽到少帝在北芒,董卓又急忙率兵前往。少帝被蜂擁而至的大軍嚇得驚慌失措,淚
滿面。董卓威風凜凜,大搖大擺地走上前去參見少帝,並且向他詢問事變經過。少帝結結巴巴,語無倫次,倒是站立一旁的陳留王劉協主動上前向董卓講述了整個事變的經過,敍述毫不含糊,條理清楚。當時,劉協只有9歲,比少帝還小整整5歲。董卓大為歡喜,認為劉協要比劉辯強得多,而且又因他是董太后親自撫養的,於是,便有了罷黜劉辯、擁立劉協的最初念頭。董卓把少帝奉
至皇宮後,挾天子以令諸侯,開始干預整個東漢中央政權。
3、黃巾起義中國東漢末年,張角領導的陽一次有組織、有準備的全國農民起義。因起義軍頭戴黃巾為標幟,史稱黃巾起義。東漢末年,社會危機
益深重,廣大農民與豪強地主及封建國家的矛盾
化。黃巾起義正是在農民鬥爭蓬
開展的基礎上爆發的。
黃巾起義的領袖張角,冀州鉅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人,太平道的首領,自稱“大賢良師”以傳道和治病為名,在農民中宣揚教義,進行秘密活動。10餘年間,徒眾達10萬,遍佈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分為36方,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設一渠帥,由他統一指揮。張角廣泛傳播“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讖語。又在各處府署門上用白土塗寫“甲子”字樣,作為發動起義的信號。中平元年(184,甲子年)初,張角命於三月五同時起義。但預定起事前一月,因叛徒告密,張角派人飛告各方提前起義。於是36方“一時俱起”眾達數十萬人。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弟張寶稱“地公將軍”張梁稱“人公將軍”旬
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靈帝慌忙調集各地
兵,進剿黃巾軍。各地豪強地主也紛紛起兵,配合官軍鎮壓起義,其中著名的有袁紹、袁術、公孫瓚、曹、孫堅、劉備等。
起義初期,黃巾軍的主力分散在鉅鹿、潁川、南陽等地,他們各自為戰,攻城奪邑,焚燒官府,取得了很大勝利。與此同時,各地還出現了許多獨立的農民武裝。但黃巾軍各自為戰,缺乏戰鬥經驗,以致東漢王朝能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潁川、陳國、汝南、東郡和南陽的黃巾軍相繼失敗。冀州黃巾軍在張角病死後,由張梁統率固守廣宗。當年十月,皇甫嵩率官軍偷襲黃巾軍營,張梁陣亡。3萬多黃巾軍慘遭殺害,5萬多人投河而死,張角被剖棺戮屍。張寶也隨即於下曲陽兵敗陣亡,10餘萬黃巾軍被殺害。之後,黃巾餘部和各地的農民武裝,仍然堅持鬥爭。青州黃巾一度發展到擁眾百萬。後來因作戰失利,被迫接受曹的收編。曹平定冀州時,張燕領導的黑山軍也投降。
黃巾起義和在它影響下的各族人民起義,持續了二十多年。由於起義農民本身的弱點,起義被殘酷鎮壓,但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腐朽的東漢王朝已名存實亡。
編輯本段191年——200年1、黃巾起義結束194年,黃巾起義宣告投降結束。
2、威挾天子令諸侯曹就比袁紹高明多了,曹不換皇帝,他利用這個現成的皇帝,而且把這個皇帝客客氣氣地供奉起來,利用皇帝這張牌來號令天下、號召諸侯,這個就是我們通常所説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這個説法是可以討論的,曹本人和曹集團的人從來沒有説過“挾天子以令諸侯”在《何去何從》一集中,易中天先生告訴我們,曹的謀士玠曾經向他提出了一個建議:“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軍資”曹採納了謀士
玠的建議,並予以實施。也就是説,曹的路線和策略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那麼“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一説法又是怎麼來的呢?
“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説法是人家説曹的,比方説諸葛亮就説過這個話,他的説法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意思一樣的。也就是説“挾天子以令諸侯”這話是曹的敵人説他的,敵人的話不怎麼靠得住吧!那麼“挾天子以令諸侯”有沒有人説過呢?有,誰呢?袁紹的謀士沮授,叫做“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可是袁紹手下其他的謀士不贊成,説這個皇帝現在是個廢物啊,這麼一個廢物你把他接到我們這兒來幹什麼呢?你是朝拜他呢還是不朝拜他呢?你是請示他呢還是不請示他呢?那你肯定要朝拜、要請示,我現在把他來以後大事小事我都要跟皇帝請示,皇帝萬一意見閡們不一樣怎麼辦呢?我是聽他的呢還是不聽他的呢?我聽他的顯得我們沒分量,我不聽他的我不又是違法嗎?算了算了。袁紹怎麼想呢?袁紹一想,這現任皇帝那是董卓扶起來的,而且董卓要廢立皇帝的時候我袁紹是不幹的,我現在又去尊奉他,我不是自己打自己耳光嗎?當然我現在又不可能把我主張的那個皇帝再扶起來,那個已經被董卓謀殺了,拉倒吧。那麼這個事情袁紹一猶豫,曹就搶先了一步。
公元196年,被董卓劫持到西安的漢獻帝在董卓死後,歷盡千辛萬苦,又回到了當時的首都洛陽。這時的洛陽已經是一片廢墟,破敗不堪,在洛陽,皇帝和百官的飲食起居甚至形同乞丐。曹在得知這一消息後,果斷地採納謀士玠“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議,想方設法把皇帝從洛陽接到了自己的
據地許縣。
編輯本段201年——210年1、赤壁之戰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蒲圻市西北的赤壁山,一説在今湖北武昌縣西赤磯山)一帶,大敗曹軍隊的一次決戰。曹敗袁紹、破烏桓,基本統一北方後,於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今河南南陽)揮師南下,先滅劉表,再順長江東進,擊敗孫權,以統一天下。九月,曹軍進佔新野(今屬河南),時劉表已死,其子劉琮不戰而降。依附劉表屯兵樊城(今屬湖北)的劉備倉促率軍民南撤。曹收編劉表部眾,號稱八十萬大軍向長江推進。劉備在長(今湖北當陽境)被曹軍大敗後,於退軍途中派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會見孫權,説服孫權結盟抗曹。
孫權命周瑜為主將,程普為副,率三萬鋭水軍,聯合屯駐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劉備軍,共約五萬人溯長江西進,
擊曹軍。十一月,孫劉聯軍與曹軍對峙於赤壁。曹將戰船首尾相連,結為一體,以利演練水軍,伺機攻戰。周瑜採納部將黃蓋所獻火攻計,並令其致書曹詐降,曹中計。黃蓋擇時率蒙衝鬥艦乘風駛入曹軍水寨縱火。曹軍船陣被燒,火勢延及岸上營寨,孫劉聯軍乘勢出擊,曹軍死傷過半,遂率部北退,留徵南將軍曹仁固守江陵。聯軍乘勝擴張戰果,孫劉兩軍分佔荊州要地。
赤壁決戰,曹在有利形勢下,輕敵自負,指揮失誤,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進關頭,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終以弱勝強。此戰為
後魏、蜀、吳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編輯本段211年——220年1、關羽敗走麥城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將關羽失守荊州,退守麥城,在此演出了一場千古悲劇。麥城因此聞名中外。麥城現留有殘垣斷壁。南北長600米,寬100米,高30米,似一座小山,橫卧在沮水河畔。
公元218年10月,南陽百姓因不堪剝削暴動,宛守將侯音乘機叛亂,致函關羽求助;關羽反應遲鈍,侯音為曹仁所擒殺。
219年7月,關羽受劉備取漢中勝利鼓舞,北上取襄樊;曹以于為將,督7軍救曹仁,同時命徐晃率軍進駐宛城。8月,山洪爆發,淹于
等7軍,關羽乘機攻擊,龐德不降被殺,于
投降;曹仁沉白馬堅守樊城。關羽以偏將攻襄陽,自己親自攻打樊城,並於樊城北佈下陣地,以防北方曹軍援兵;同時派人向附近郡縣策反,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投降,許昌以南部分官吏也暗中策應關羽;陸渾人孫狼聚眾暴動,響應關羽,鄴城魏諷乘機企圖發動政變;即所謂“威鎮華夏”曹聽取司馬懿、蔣濟等人意見,與孫權結盟,同時命徐晃率軍救曹仁,並命名將張遼火速援曹仁。孫權故意派陸遜代呂蒙,關羽大意,遂
走荊州部分守軍;閏十月,孫權令呂蒙為大督,率軍襲取江陵,孫皎後繼,另派右護軍蔣欽督水軍進入沔水(漢水),防關羽順
而下。呂蒙至尋陽(今湖北黃梅西南),將戰艦偽裝成商船,兵士扮為商人,晝夜兼程。
至公安,迫蜀守將傅士仁歸降,繼用傅士仁勸降了江陵守將糜芳,並厚待關羽將士眷屬,釋放關羽俘獲的魏軍將士,撫百姓。同時,令陸遜進至夷陵(今宜昌境),西防劉備。徐晃到前線後,與曹仁取得聯繫,曹仁軍士氣大增;為離間孫劉,從中漁利,乃令部將將孫權來信
入關羽營中,關羽見後,猶豫不決,軍心動遙徐晃乘機大舉進攻關羽據點,大破關羽,並乘機打通樊城路線。是時,洪水退,曹仁引軍配合徐晃攻擊關羽,文聘從水路短關羽糧道,關羽節節敗退。關羽知荊州已失,急忙退軍,士兵得知家屬獲厚遇,士氣劇降;後關羽敗亡麥城。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進攻樊城,曾水淹于七軍,軍威大振,曹曾議遷都以避其鋒芒。建安二十四年(219)十月,江東大將呂蒙乘關羽與樊城守將曹仁對峙之時偷襲荊州,攻佔了關羽的大本營江陵。關羽兩面受敵,急忙從樊城撤兵西還,駐紮在麥城。呂蒙採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使關羽的將士無心戀戰,逐漸離散。關羽孤立無援,堅守麥城。孫權派人誘降關羽,關羽偽稱投降,在城頭立幡旗,假做軍士,自己卻逃走,只有十多騎跟隨。孫權派朱然、潘璋斷了關羽各路,在臨沮捉獲關羽和其子關平,隨即將其處死。
2、曹病逝,曹丕登基公元211年7月,曹領軍西征以擊馬超,構築了整個魏國基礎。公元213年,漢獻帝派御使大夫任命曹為魏王。公元220年,曹於洛陽逝世,享年66歲,諡號“武王”葬於高陵。
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於襄陽隆中。
赤壁之戰,孫權、劉備聯軍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説今嘉魚東北)一帶大敗曹軍隊,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著名決戰。
漢延康元年(220)正月,曹死;十月,其子曹丕稱帝(即魏文帝曹丕),國號魏,都洛陽,建元黃初三國時期220年,曹丕漢獻帝劉協退位,自立為魏文帝,隨後,221年,劉備稱帝,229年,孫權稱帝。三分天下,東漢結束,拉開了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