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扶余汗帳“啓稟大汗,緊急軍情求急呈。”傳進來,一個扶余裝扮的人單膝下跪説:“啓稟大汗,幽州牧薛禮出兵出兵30萬,兵分兩路進攻高句麗、玄菟郡以及樂郡,現如今玄菟郡已經被漢軍所佔據,公孫度已經被斬,高句麗在前方10萬大軍被擊潰,只有數千人討回去。據高句麗方面的消息,樂
郡已經被薛禮所佔領。”
“廢物,一羣廢物,高句麗人和公孫度在幹什麼吃的,區區30萬人就把他們打的這般模樣。傳本汗命令,召集北扶王,南扶王以及其他大小部落共20萬軍,不過具體要怎麼出兵,還需要商量。至少也要進行戰略防禦。”
“報,啓稟大汗,有高句麗使者前來覲見。”
“讓他們進來。”高句麗使者在扶余士兵的引導下,進入了大帳,使者行了大禮之後,説道:“謝大汗接見,還望大汗發兵救援我家大王,只要漢軍一走,我家大王必有重謝,此次來的匆忙,我家大王命外臣帶來區區薄禮,還望大汗笑納。”扶余大汗笑呵呵的結果禮單,説道:“誒,使者説笑了,我大扶余與高句麗是盟友,如今盟友有難,我扶余怎麼會見死不救的呢,再説這漢人不是説
亡齒寒麼,這個道理本汗還是知道的•••這高句麗王實在是太客氣了,送來了這麼多禮物,使者放心,本汗決定派出20大軍,兵分兩路,一路隨使者前去救援高句麗王,一路大軍由本汗親自率領,進攻瀋陽府。”薛祁整軍備戰,玄衣衞早就打探到了高句麗王派人前往扶余的事宜,所以薛祁就和荀攸認為,高句麗必然是前往扶余求援,荀攸建議讓楊業率領所部暫時屯在玄菟郡,以觀扶余動向。同時也好及時做出應對的方略。
為了避免夜長夢多,薛祁加槍快速度,儘快殺到高句麗王城——國內城,薛祁讓陳宮負責在俘虜中的3萬人當中挑選出青壯年,另組一軍,作為玄甲軍的僕從軍;把那些老弱留下,作為維持治安的警察,同時留下一些行政人員,控制所佔領來的城池。
12萬大軍浩浩蕩蕩、氣勢蓬的朝着高句麗國內城而去,面對薛祁的12萬大軍,高句麗王命令高湯達節制高句麗全國兵馬,率領20大軍前去
敵。
漢軍全面進攻高句麗,而且兵鋒即將達到國內城,這讓高句麗的文武百官形成兩個派系,一方認為強大如鮮卑也要在玄甲軍敗北,而且高句麗的鋭數次在玄甲軍面前吃虧,每次都是丟盔棄甲,現在憑着剛剛徵召的20萬新兵會是百戰
鋭的玄甲軍的對手麼?這個答案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文官集團一致認為應該向玄甲軍獻上降表,表示歸順大漢。而武將一系,則一致認為,即使拼了他們的命,也要和漢軍作戰到底。高句麗王內心是不想和玄甲軍作戰的,但是又怕投降之後,自己的地位不保,所以一時朝廷之上又分成了兩個派系,他也一時不知道該怎麼辦,只能先讓高湯達出征,抵擋一會兒再説,同時把10
兵留在國內城,以免高湯達戰敗之後,沒有兵力來保護自己的安全。
高湯達想提議讓10鋭參戰,但是想到自己的親王身份,他又不能多言,因為歷史上親王掌兵權都是犯忌的事兒,現在是特殊時期,如果將來戰事平息之後,自己的兄長肯定不會放過自己的,所以還是不多言了。勝敗天註定,反正自己也不是高句麗王,聽天由命吧。
在臨時的集合之後,高湯達大元帥一身戎裝,率領着20萬大軍,遠出國內城100裏,在長寧城下與薛祁的12大軍相遇,薛祁對於高句麗大軍主帥高湯達也有所瞭解,在出徵之前,薛禮就已經把扶余高句麗兩國的主要將領都做了一次調查,所以薛祁對於高湯達也是瞭解的。
在資料上記載:高湯達“貌魁秀,美鬚髯,冠服皆飾以金,佩五刀,左右莫敢仰視。使貴人伏諸地,踐以升馬。出入陳兵,長呼切”薛祁在心裏也是重視這個敵手,畢竟和高湯達也
手好級次了,但是一次也都沒有將其擒拿或者殺死。所以這一次,薛祁給所有的將領下了死命令,一定要生擒活捉高湯達。
在這一次薛禮也把高句麗的歷史在出徵之前就和薛祁及其麾下將領説了一下,並且也在出徵前,薛禮就告訴薛祁,這一次務必要將其納入大汗版圖,不會再讓其獨立一國。
高句麗在原歷史時空的情況:《三國史記》和《三國遺事》記載,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與其他王子不和,逃離扶餘國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麗。一些學者認為高句麗早在公元前2世紀就已成立。
“高句麗”作為一個公元前113年的地理名詞就出現在《漢書》中。
大多數的史籍認為高句麗建於公元前37年或公元前1世紀中期。據推測,高句麗人在其成立的初期可能是由濊貊人和部分遷移到這一地區的扶余人組成的。
“濊貊人”這一詞語最初並非指一個確定的民族實體,而僅僅是中原古代史家對出現在東北這一特定地區的一些古代部族的泛指。在高句麗建立之初,與扶余長期處於軍事對抗中。扶余與中原王朝關係十分友好,為了扼制處於成長期而十分具有侵略的高句麗政權,中原與扶余在軍事上常常協同打擊高句麗,相關記錄在《三國志》、《漢書》中時有出現。
中央集權化和早期的擴張(公元53-243年)前三國時代高句麗太祖王時期,高句麗從早期的幾個濊貉部落國家很快擴張到漢江域。公元53年,高句麗太祖王,將高句麗分散的5個部落設為5個省,實行集權化統制。56年,太祖王
併東沃沮。後又
併東濊一部分領土。隨後,高句麗又對樂
郡,玄菟郡和遼東發動攻勢。完全擺
漢朝的控制。高句麗的擴張與集權化,導致了與漢朝的直接武力衝突。漢朝軍事壓力迫使高句麗遷都到丸都城。
高句麗與曹魏的戰爭(公元244年——公元299年)漢朝滅亡後,遼東郡被好戰的地方土豪控制。高句麗主動與剛剛成立的曹魏聯盟攻打遼東郡。曹魏攻下遼東後,高句麗終止了與曹魏的合作併發兵襲擊了遼東西部。244年曹魏反擊,摧毀了丸都城。高句麗東川王逃到沃沮。
公元666年,在泉蓋蘇文死後,世子男生代為莫離支,但為二弟男建所,降於唐,造成高句麗內亂。唐高宗見狀派契毖何力、龐同善等擊高句麗,援救泉男生。不久,唐高宗以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統帥諸軍,分道合擊高句麗。以後一年多時間,各戰場捷報頻傳:李績攻取高麗軍事重鎮新城(注:今遼寧撫順北高爾山城),並趁勢將附近的16座城池全部攻下;薛仁貴在金山擊破高句麗大軍,斬首5萬餘級,攻下南蘇、木底、蒼巖三城,與泉男生軍會師;李績等攻佔扶余城,斬俘萬餘人,扶余川中40餘城亦望風歸降,再戰薛賀水斬俘3萬餘人,乘勝攻佔大行城(注:今遼寧丹東西南娘娘城)。到了668年
夏,各路唐軍會師,推進至鴨綠柵。高麗發兵抵抗,唐軍奮勇出擊,大敗高句麗軍,追奔200餘里,攻拔辱夷城(今朝鮮永柔境),高句麗其他各城守軍或逃或降。唐軍進至平壤城下,圍平壤月餘,高句麗王高藏派泉男產率首領98人出降。泉男建仍然閉門拒守,並多次遣兵出戰,皆敗。九月十二
,高句麗僧信誠打開城門,唐軍衝進城中,俘男建,高句麗全部平定。唐平高句麗後,分其境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並於平壤設安東都護府以統之,任命右威衞大將軍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領兵二萬鎮守其地。高句麗第27代國王寶藏王高藏被唐朝俘虜,
據司馬光《資治通鑑》的記載,高句麗貴族及大部分富户與數十萬百姓被遷入中原各地,融入中國各民族中。另有部分留在遼東,成為渤海國的臣民,而其餘小部分融入突厥及新羅。自此,高句麗國家不再存在於世。
薛祁與高湯達各自率領兩軍在長寧城外對陣,兩軍正面對戰,高句麗在人數上超出玄甲軍一倍不到,而玄甲軍全軍上下全是百戰鋭,而且騎戰天下第一,但是高句麗全是新兵,幾乎20萬人都沒有見過血腥,都是從農村拉壯丁拉來的,也沒有經過系統的訓練,只有幾天的時間,有一半的人還沒有鐵甲,只穿戴了一些皮甲,面對武裝到牙齒的玄甲軍的步騎協同作戰,完全是沒有優勢可言,即使有50萬人,在12萬玄甲軍面前,都沒有什麼優勢可言,只不過替玄甲軍增加了軍功而已。
30萬人的決戰在長寧城外一塊大平原上進行決戰,玄甲軍進攻節奏緊促,步履統一,而高句麗軍對不發雜亂無章,毫無其實可言,薛祁因為是主將,在後軍擂鼓勵士氣,張飛率領自己的騎兵所部衝鋒在前,先行殺入高句麗軍陣之中,彷如砍瓜切菜,隨後是玄甲軍步兵,在騎兵開路之後,玄甲軍一鼓作氣殺入軍陣,如入無人之境。
高湯達在後軍見到前軍失利,只能繼續派人上前,同時,讓人傳令給朝廷,王朝廷可以遷都,以免都城被破之後,大王被俘,同時,高湯達出陪伴自己多年的砍刀,殺入陣中。身後的後軍也一起出動,以期替王室轉移創造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