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不過是個弄臣而已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進來的是內閣下屬的一個知事,這廳堂裏坐着的都是官居一二品的大員,他也是戰戰兢兢,連大氣都不敢,輕聲稟報道:“閣老,各位大人,宣府巡撫的急報。*文學網*”

“是張鼐的奏報?”問話的是左督御史張敷華。

秦漢時期即有九卿之説,到了隋唐時又設立了六部,到了明朝時,六部九卿已經合為一詞,也就是六部尚書與通政使司長管通政使、大理寺長官大理寺卿、督察院長官左督御史,這就是明朝政府中分管國家各項工作的九位最高長官,合稱為六部九卿加上內閣大學士,這就是明朝最高的權力機構了。

張敷華之前一直沒有做聲,主要是第136章不過是個臣而已所議之事跟他的職司無關。御史的職責是彈劾糾察,可若説有錯,整件事當中,在座的多少都有些瓜葛,可若説錯誤最大的,卻是當今的正德皇帝,彈劾皇帝他倒不是不敢,可是總得等皇帝回來了才有他發揮的餘地。

所以他之前不是不想説話,只是沒有説話的餘地罷了。而張鼐現在雖然是巡撫,不過卻也兼着都御使之職,所以他這才開口相詢,一是他為了顯示一下自己的存在,再者,他心裏未嘗不希望這信是直送給他的。

“回稟張大人,確是張巡撫的急報,信有兩封,一封往內閣,一封是給大人的都察院的。”那知事躬身答道。

劉健卻不理那麼多,沉聲道:“拿來給我。”

“請劉閣老過目。”那知事恭恭敬敬的將信呈上,然後退了出去。

劉健穩穩的接過信,拆開細看。

既然是宣府的急報,那麼這信件上的內容很可能決定着大明朝的命運,即便是久歷宦海的眾位大人,也都是十分緊張。除了眾人沉重的呼聲,閣內靜悄悄的,直到劉健將第第136章不過是個臣而已一封信放下,拆開了第二封。

雖然劉閣老的面沒什麼變化,可悉他的人都能看得出,他眼神中出的是如釋重負的神,眾人不由也鬆了一口氣。

第一封信,劉健看了良久,可第二封信,他只是用目光隨意一掃,然後就放在一旁了。

劉健肅容起身,往宗廟方向施禮,沉聲道:“託大明列祖列宗之佑,陛下安然無恙,張鼐心沉穩,指揮得當,韃虜在宣府城下也是鎩羽而歸。”他一起身,眾人自然不敢怠慢,再等等聽了他的話,也都是鬆了一口氣。

劉健轉頭對張敷華呵呵笑道:“張大人,都察院真是人才輩出啊,今次多仗大人了。”

“陛下現在宣府城內?”劉大夏早就急不可耐,好容易等劉健看完信,他也是急忙問道。

劉健緩緩點頭。

“邀天之幸啊,果然大明朝天命不絕,”劉大夏也是連聲嘆,又舊事重提道:“既然如此,已經知道了陛下所在,我等應當速速前往接聖駕才是,事不宜遲,幾位大學士不可輕動,韃虜雖一時敗退,難保不再來,就由本官引三千營前往接護衞便是。”三千營乃是明朝軍三大營之一,最初是由三千騎兵組成,所以被稱呼為三千營。到正德年間已多經變故,不再是純騎兵的部隊,可其中騎兵仍眾,是以劉大夏兩次提出輕騎出京,都提及了三千營。

劉健搖頭道:“此時正是多事之秋,劉尚書乃是兵部主管,豈可妄動?再説,陛下在宣府連不去,若沒有得力之人敦促,恐怕也不肯就此返京,以老夫之見,為今之計還是勞子喬走一趟罷。一是身份相宜,二來,在勸諫陛下之事上,子喬也比較得力,眾位大人意下如何?”劉健自然不會讓劉大夏去接聖駕,劉某人已經是兵部尚書,如果聲望再漲,難不成要他入閣嗎?這老兒表面愚直,實際上,呵呵,能在大明中樞立足的人,又有哪個是省油的燈?劉健心中明鏡,自是不允。

“劉閣老言之有理,可劉大人的擔心卻也不無可慮之處。”説話的卻是刑部尚書閔,這人相以老成持重、格倔強著稱,弘治就曾有言:朕知閔老成,人才難得,唯茲事過拗。見説話的是他,劉健也沒吭聲,不想與他爭執,只是看他有何話説。

“韃虜動向尚未明朗,若是其果真去而復返,正好與聖駕相遇,豈不糟糕?謝大人雖然德高望重,但是在這兵事上…須知兵兇戰危,兵家之事最需決斷,是萬萬不能輕忽的,若是遇事慌了手腳,那…可不是朝廷幸事啊。”閔説完,閣內又陷入了寂靜,劉大夏雖有爭功之嫌,可是眾人也不希望謝遷獨佔功勞,畢竟謝遷遇事之後的表現,大家也都看在眼裏,頗有些不屑。若是當年於少保也如謝大學士一般,恐怕韃虜就要攻進北京城了,哪裏還有如今的大明朝?

下一页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