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四章:普渡之惑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石門外,猴子與須菩提倆師徒一個握着金箍,一個拿着拂塵,有意無意地對視着,一言不發。那氣氛無比詭異。其餘的眾人都小心翼翼地看着。

石門內,一片寂靜。

女媧的眉頭蹙得越發深了,許久,她輕聲嘆道:“關於‘水’…以前,本宮倒是聽過另一個人,也將自己的道比作水的。只可惜,最終也不過…不了了之罷了。”

“老君?”女媧微微點了點頭。似乎想起了些往事,那神情之中,透着説不出的無奈。

玄奘淡淡嘆道:“娘娘所言,想必是‘上善若水’吧。”

“看來,道家典籍你也有所涉獵啊。”

“貧僧也是急於求成之人啊。眾生疾苦,若是可以,貧僧一刻都不想等。‘普渡之道’惠及眾生,也不應拘泥於教派。”玄奘無奈輕笑道:“當,金山寺的藏經閣中也有些道家藏書,貧僧求法無門,便一併看了。本是期望着佛門無解,可否從道法之中尋些痕跡…”

“那你尋到了?”玄奘緩緩搖了搖頭:“佛門避世,道家,又何嘗不是呢?‘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其實娘娘説錯了,‘上善若水’,老君是真的做到的。若非做到,他又如何修得出‘無為’?只是,此‘水’非彼‘水’。”

“區別?”

“老君所言,‘上善若水’之水,乃是潤澤萬物之水,水往低處,願者自上鈎,拒者莫強求。説到底。便是‘無為’,匯之一個‘潤’字。”女媧靜靜地聽着。

玄奘微微頓了頓,接着説道:“貧僧所言之水,卻不在一個‘潤’字,而在於‘融’。願者自上鈎不假,但那不願者。莫非真就任其沉淪苦海,視而不見?”

“所以?”

“所以,貧僧以為,普渡之道,不是安坐佛位,待眾生前來祈法,不是水往低處,願者上鈎。而是…”話到此處,玄奘便沒再往下説了。只是微微抿着

他靜靜地注視女媧。

緩緩地,女媧睜大了眼睛,有些錯愕地注視着玄奘,深深了口氣。

幽暗的府之中,幾盞燭火微微搖曳着,昏紅的火光照在兩人的臉上,有一種清清淡淡的覺。

片刻,之後。女媧稍稍收了收神,眯起雙目嘆道:“此法甚妙。此法得證。實乃三界一大幸事。”玄奘將目光收了回來,靜靜地站着,那臉上的神情如同微風拂過的湖面一般,微起漣漪,卻格外地祥和寧靜。

許久,女媧睜開雙目。輕嘆道:“經你這麼一説,本宮忽然覺得,這佛法與道法,竟是如出一轍。皆是在跨出最後一步前停了下來…也難怪了。當,便是老君點化的釋迦摩尼。只是沒想到,他竟有過之而無不及。只怪本宮當太輕信於人了。”稍稍沉默了片刻,女媧又輕聲問道:“如何證這渡人之法,你現在可有頭緒?”

“有。只是頭緒太多了,貧僧也是茫然。”

“都有哪些頭緒,可否告知一二?興許,本宮活了幾萬年,也能給你一些建議。”玄奘禮貌地回以微笑,道:“恐怕,難。”女媧微微抬手,示意玄奘接着往下説。

下一页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