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劉盈望了望左右,見離地最近地侍從都是侯在亭外,於是放下心來,既然已經畫了,便不妨從心所願,畫到底吧。
他重新蘸了墨,沿着適才的落筆續畫。面前無人,但他原亦不需要觀看,阿嫣地模樣刻在自己的心底,不需要刻意回憶,便宛然在那兒。於是不再抬頭,落筆亦越來越快。
他畫的是阿嫣的側面,她在樹下抬首看枝上落花,眸光似水,微笑宛然,栩栩如生。收筆之後觀畫,不由訝然,此次畫畫不過是因一時興致,枝頭的桃花,旁邊的池水都畫的一般,但唯獨觀花的阿嫣卻是形神肖似,情致款款,格外的好。依稀彷彿竟是阿嫣真的在身旁,伸手往樹上摘下一枝桃花,笑問他桃花開的可好。
無關畫技,他憑的,是一顆愛人的心。
他觀看許久,提筆在畫上一筆一筆認真提道:朝與佳人期,夕殊不來。
嘉餚不嘗,旨酒停杯。
寄言飛鳥,告餘不能。
俯折蘭英,仰結桂枝。
佳人不在,結之何為?
從爾何所之?乃在大誨隅。
靈若道言,貽爾明珠。
企予望之,步立踟躕。
佳人不來,何得斯須。
佳人不來,何得斯須。終究,阿嫣已經離開了他的身邊,與他天各一方。
椒房殿的門楣是一種莊嚴的硃紅澤,更多的體現的是一種母儀天下的威嚴而不是少女喜歡的輕舞飛揚,阿嫣曾經抱怨過太老氣,她年少活潑,其實更喜歡昭陽的富麗堂皇或者是玉堂的清幽雅緻,但是她説的時候也並非是想要得到什麼結果,總是逗他笑笑就過去了。
沒有了阿嫣的椒房殿,雖然依舊是富麗堂皇依舊,劉盈走進來,卻總覺得透着一絲冷清。
他搖頭阻止了殿外一臉訝然的小宮人,輕輕的走進去,見殿堂儼然,卻殿去人空,不由得心中難受。忽聽得殿中侍女聲音道“皇后娘娘不在了,陛下也少來椒房殿了,這一批冬爐收回去後,不知道明年,我們還在不在這裏。”聽聲音,似乎是他曾經在阿嫣身邊見過的那位叫菡萏的女官。
“噤聲,”解憂嚴聲道“天家之事,不是我們這些做婢子的好亂議的。”
“有什麼關係。”菡萏撇臉道“反正如今也沒人聽見。”正説着話,忽見一個人影從殿門外投進來,吃了一驚,起身見是劉盈,更是微微變,連忙拜道“參見陛下。”劉盈見椒房殿中案几儼然,彷彿還是阿嫣常在的時候的所置,舒
清潔,一旁解憂輕輕道“婢子想,皇后娘娘可能還會回來,於是都按着她在的時候的喜好擺放的,她回來之後,才不會不習慣。”一時忍不住,不由偷偷背過身去拭淚。
劉盈點點頭,道“你們先出去吧。朕…想獨自在這裏待一會兒。”他繞過屏風,來到阿嫣牀前,見一方藕帳子打起來,清香悠然,牀前擺了一本《管子》,卻是她走之前最後一
,在殿中看的書。
阿嫣雖然讀遍儒家一切典籍,卻並不尊崇儒家,相反的,她最喜歡看的卻是《管子》,她總説,孟子在著述中描寫的天下大同固然讓人嚮往,但是卻像飄渺的空中樓閣,有生之年都落不到實處,反而是像管仲這樣,切切實實的治理好一個國家,讓百姓們安居樂業,才是更讓人欽佩。
所以比起儒家的孔聖人,阿嫣更尊崇於齊相管仲。
這與劉盈的儒家定見顯然完全不合,他總是認為,管仲的治國之術雖好,不過是術,孔孟的大同才是真正的道。每次兩個人提起,總要爭論一番。但如今阿嫣離開了,他便沒有了論孔管的心情,坐在牀上翻看了一下《管子》,將它合起來,起身放入牀前書架,一個不小心,帶的旁邊的幾本書砸下來,忽然見書架後整整齊齊的疊着一張麻紙,心中微奇,便取出來觀看。
他忽然就到自己站在那兒動彈不得。
那張紙其實成並不好,
澤微黃黯淡,其中還有幾個蕁麻點子還沒有清洗乾淨,遠沒有如今陸氏所產上好的竹箋雪白柔軟。上面寫了《孟子》的兩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卻是自己的手書。
漢四年,她新得了一批草造的良紙,檢看之際,正逢自己來椒房殿,避之不及,於是藏在自己身後,卻被自己看到,讓她取了出來,卻見是這種新產的紙張,不由得極是欣喜,興致大發,提筆在其上書下了這兩句話。阿嫣笑盈盈的向自己索要了過來,細心的藏在這一處。
劉盈心中難過,移目四顧椒房殿,這才發現,那些自己不經意間留下的物品,詩賦,舊衣,霜筆,都被阿嫣以温柔的耐心,細細的收藏了起來。
他望着這樣情意儼然的椒房殿,忽然失語。
阿嫣對他的情意,他雖能受的到,但總是以為,那不過是初長成的女孩對身邊的親近男子的依賴。她年紀太小的時候,就已經嫁給了他。偌大一個未央宮,只有最親近的他是她的夫君,她便自然而然的將一腔情意輕輕分付。
直到她離開他以後,他見了阿嫣的手藏,才終於明瞭,阿嫣到底是用怎樣的心情,來愛自己。
可是,他已經失去她了。
她離開了他。
她將所有和他相關的痕跡,都留在了這一座椒房殿,什麼都沒有帶走。這是不是代表着,她已經下了狠心,將所有的對他的愛全部埋藏在這一座椒房殿的空城?
在空蕩蕩的椒房殿中,劉盈忽然生出一分害怕來,阿嫣,你真的要將過去的一切全部都忘懷麼?
不知道過了多久,菡萏輕輕的在殿外問道“陛下,晚膳要留在椒房殿用麼?”注:本章中,劉盈的題詩取自魏曹丕《秋胡行》。
握拳,我今天起,我要卧薪嚐膽存存稿了。
不要再過這種趕點更新的子。
淚奔。
繼續求粉紅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