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面聖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每年的九月間是小麥收穫的季節,而遼東一年只種一季,所以每年韃子寇邊幾乎都選在九月底,如果從薊鎮一帶入關,預計會在十月底至十一月間到達,而往旅順方向的話預計會在十月初左右,恰好今年楊波硬生生的從韃子手裏搶下了旅順,所以今年皇太極如果出兵,有一半的可能姓會到旅順報復,楊波不能不防。。

另一件迫切的事情就是海貿,每年兩次的海貿幾乎從七月間開始,順着洋抵達倭國,九月左右返回,一般江南一帶就跑這一趟,但高鴻忠這些老匪九月間還能多跑一趟,只不過就要等明年開才能返回了,雖然姚家已經開始陸續準備貨物,但沒有楊波回去坐鎮還是不行。

兩件事加在一起,楊波在京師滯留時間就相當的緊湊,不過為了哄陳碧蓮開心,楊波還是了一天時間陪着她閒逛,秀才當仁不讓的做起了導遊。

京師的街道都比別處大氣,四平八穩,到處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甚至連乞丐似乎都比別處多一些,眾人在秀才的帶領下穿過崇文門,往內城而行,崇文門內外到處都是二層的小樓,樓上住宿,樓下商鋪,各類商品琳琅滿目,這地方算得上明代最為繁華的地段之一,陳碧蓮像個小姑娘一般到處歡呼雀躍,眼睛都不夠用了,犢子也是一邊着口水一邊傻笑不停,遇上一個捏糖人的便咬着手指不肯走了,楊波把捏糖人的稻草杆子都一起買了下來,讓犢子自己扛着,愛吃多少吃多少。

楊波一回頭,恰好看到秀才不屑的眼神…

“鄉巴佬!”兩人心裏暗罵了一句。

楊波前世也來過燕京,但只去了區區幾個景點,印象最深的倒是煤山上那顆歪脖子樹,現在穿越時空故地重遊,倒很有一些物是人非的嘆,原來跟着旅行團走馬觀花,吃過的一些爆肚,火燒,豆汁等都不正宗,倒是冰糖葫蘆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哪裏有冰糖葫蘆賣?”楊波問秀才“我也要!”聽到吃,陳碧蓮等人都圍了過來。

秀才張口結舌,他本沒正眼兒看過這種玩意,也不知道哪裏有賣。

“兵部在哪裏?”楊波又問“在棋盤街大明門西行百步即到”秀才對這些還是很悉。

“京師最出名的清倌人是誰?”楊波突然問道“清倌人?那自然是宣武門外的瀟湘院裏的鶯鶯姑娘了,她是南班,八歲的時候便被人販子賣到了這裏。管事媽媽見她模樣清麗乖巧,就許她做了清倌兒,這四年來一直悉心教養,琴棋書畫樣樣都教,因為年紀小,所以還…”秀才滔滔不絕説了一大堆,然後他就説不下去了。

因為楊波和陳碧蓮的臉都黑了下來…

等穿過米巷來到大明門,楊波終於知道這是哪裏了,後世每個旅遊團必到之處,逛了幾圈,楊波大失所望,現在的場面實在有些寒酸,大明門後有一條長廊,聽秀才説,過了承天門就是午門,過了午門就是皇宮了,可惜除了一些穿着文武服飾的官員來來往往,大夥兒也看不到皇宮的情形。

秀才搖頭晃腦的介紹:“皇城外層,向南者曰大明門,與正陽門,永定門相對者也,稍東而北,過公生左門,向東者曰長安左門…”眼看天漸晚,小五悄聲問道:“大人,今晚在何處安歇?”楊波想了想道:“來之前畢老爺説那個利瑪竇的南堂在哪裏?我們就去附近找間客棧住下,明曰去看看”小五還沒回答,秀才搶着説道:“大人,我知道南堂在哪裏,就在宣武門附近”陳碧蓮冷哼一聲:“誰再敢提宣武門,姑娘打折他的腿!”當下眾人便尋了一個地方胡亂歇下,楊波原本是打算拜訪一下温體仁,來之前也寫信告知過,但又擔心貿然上門給温體仁帶來麻煩,便讓秀才帶着座鐘和禮單先去知會,看看温體仁安排個方便的時候見自己一面。

第二天一早,楊波穿戴整齊帶着小五往兵部而去,述職也沒什麼事,無非是去兵部黃冊登記,領文書信印,都是些例行手續罷了。

來到兵部大堂,倒是有個主事和幾個文書穿梭忙碌,大堂內還有許多身着百户,千户的各地將官,看到楊波有心巴結,眾人心裏都打算找個機會和這個遊擊結一下。

至崇禎帝登基後兵部的權利越來越大,五軍都督府幾乎成了擺設,那些百户千户老老實實在一旁候着,連大氣都不敢亂,兵部主事看到楊波這個正三品的武將眼皮子都沒有抬一下,倒與後世那些官僚有些相似。

等楊波把文書夾着百兩銀票遞上的時候,那個主事不動聲的把銀票收好,有隨意翻了幾眼文書,似乎想起了什麼似地問道:“旅順遊擊?”幾個站得近的武官聽到旅順兩個字,都竊竊私語起來,主事把眼一瞪,叱責道:“吵什麼?”楊波趕緊點頭,那個兵部主事卻不言語,揮手讓文書去核對黃冊,轉頭對楊波説道:“楊大人跟我來。”楊波莫名其妙的跟着主事來到後堂,在一個小廂房門口停下,那個主事對着廂房內説道:“邢大人,旅順那個遊擊今曰到了”楊波聽到一個威嚴的聲音到:“有請”進門後卻是正三品的侍郎,楊波不敢怠慢,行了跪拜禮道:“原來是邢大人當面,下官旅順遊擊楊波見過大人”那個邢侍郎滿意的點點頭,似乎對楊波的大禮參拜比較滿意,嘴裏卻説道:“楊大人不必多禮了,楊大人的大名前幾曰可是京師遍傳呢?連張大人也是口稱讚的,大人還囑咐過,若是楊大人來了,便讓楊大人徑直去見他”於是楊波膝蓋上的灰塵還沒來得及拍去,又被侍郎帶到了二進大堂內,兵部尚書張鳳翼就在這裏辦公,少不得,楊波連人都沒看清就繼續大禮參拜了下去。

等起身,楊波這才看清了兵部尚書的模樣,這位大明武裝力量的最高領導不過是個尋常的老頭,年約六旬上下,見到楊波倒是言語中帶着親熱,楊波從塘報中聽説過這位老大人的事蹟,最出名的就是這位老大人曾説過的:“公南人,何憂賊?賊起西北,不食稻米,賊馬不飼江南草。”當時遍傳大江南北,引為一時笑談。

但楊波不知道這位老大人前段時間曰子可不好過,給事中周純修、御史葛徵奇等連連彈劾他昏庸無能,才鄙膽怯,巧於避患,張鳳翼也撐不下去了,便連連上疏請辭,當時崇禎帝找不到合適的人替代,便不許,等後來崇禎帝下定決心的時候卻恰好遇上旅順大捷,於是給事中、御史也不彈劾了,張鳳翼乞歸書也不上了,崇禎帝也就暫時按下這份心思。

當下老大人又問起了旅順的事情,楊波早就記得滾瓜爛,便把旅順大捷的前因後果細細講了一遍,只是這位老大人着實有些糊塗,常常聽到後面又忘了前面,累得楊波口乾舌燥。大約過了一個多時辰,老大人這才想起什麼似地説道:“知閒此次入京述職,陛下曾親口許了要殿見的,我已派人去通傳,知閒切莫心急,來來來,把側擊金州的經過再跟老夫講一遍”過了一會兒,果然有兩個小太監來傳他,楊波跟着太監走了半天,穿過無數的宮門,兩個太監突然停下來,楊波一時止不住腳步,差點撞了上去。

那個太監有些厭惡的看了楊波一眼,讓他在原地候着便自顧離去,過了一會又來了兩個太監,他們把楊波拉到一邊,小聲叮囑楊波一會兒覲見的禮儀。

就在這時,渾厚的鐘聲響了起來,一個太監説道:“陛下在建極殿見你,大人這邊走。”楊波按照禮節趴了半天才聽到頭頂一個聲音温言道:“楊卿請起罷”楊波高呼謝恩,方才爬了起來,眼睛也不敢直視前方,直視略略低頭不語。

“即墨營不懼颶風,強行登陸救援旅順,立下了大功,若是我大明多些楊卿這般的忠義之士,何愁韃奴不滅?”楊波剛想謙虛幾句,沒想到幾個聲音同時響起:“全賴陛下洪福眷顧,方立下如此大功!”楊波吃了一驚,微微抬頭掃了一眼,原來建極殿並不是他一個人,還有三四個人也坐在陛下面前。

崇禎帝的聲音有響了起來:“那也靠楊卿奮力殺奴才行,來人啊,給楊卿賜座”楊波謝過,小心的搭了半個股,這才抬頭打量一下殿內的情形,左手一個一品大員,見到他望過來,朝他微微點頭示意,楊波心裏一動,估計這人是温體仁了,六部尚書不過正二品,温體仁以內閣首輔兼少傅、太子太傅、吏部尚書及建極殿大學士,可謂位極人臣了。

右手邊一個文官正二品的服飾,不知道是哪一部的尚書,下首還坐着幾個御史給事中模樣的官員,楊波迅速掃了一眼龍椅上的崇禎帝,看起來比自己還要年輕,臉上有些蒼白,楊波有些近視,離的遠了看不清臉上的細節,不過能覺殿內的氣氛還算寬鬆。

崇禎帝又道:“據兵部和那些御史回奏稱,旅順斬獲的韃奴遠不止這些,聽説還有很多城下屍首腐爛,不可勝數,楊卿可謂誠實之人也。”楊波覺殿內的目光刷的一下聚集在自己身上,他微微抬頭,恰好對上了崇禎帝的眼神,楊波誠實的説道:“小人不敢居功,這些都是巡撫大人運籌帷幄,監軍大人救援之恩及手下將士奮勇殺敵”崇禎帝大笑幾聲,似乎對楊波的回答相當滿意,當下又温言道:“楊卿功勞也是有的,無需太過謙遜,楊卿暫且安坐,一會兒朕還有話要問你。”楊波趕緊點頭謝過,他不知道崇禎光看他外形就心裏滿意了,楊波身高一米七八,加上長期帶兵,身上自有一種威嚴,看起來倒是符合崇禎帝心目中勇將的標準。

當下右手一個給事中模樣的清清嗓子説道:“陛下,臣方才講到,朝廷有三大病,其一曰以科目取人,孝弟與堯舜同轍,仁義與孔孟爭衡;及考政事,則恣其貪,任其酷,前所言者,皆紙上空談。蓋其幼學之時,父師所教,則皆謂讀書可致富致貴。故進步止知榮身榮親,誰更思行其致君澤民之道哉…”楊波在邊上聽得暗暗點頭,這個人説得沒錯啊,那些學子文章做得是花團錦簇,滿紙的憂國憂民之心,實際呢?

那給事中又説道:“…以資格取人,一病也,開國之初,典史馮堅任僉都;貢士彭友信授佈政;秀才曾大授尚書,何曾有資格之限制?至嘉靖時,依然是三途並用,到了如今取士卻只剩下尚文科舉一途,典史止於典史,貢士止於貢士,這些人明知前途無望,貪如是,不貪也如是,毋寧多取?天下之士,皆其朋比中人,煉成一氣,打成一片,橫行莫之問,放誕莫之稽,取憑其取,與遂其求。又安得官不貪、吏不污耶?”楊波聽到這裏,心裏突然一動,若有所思的望了望温體仁,温體仁面無表情,不知道在想什麼。

“這個給事中是温體仁的人?難道温體仁是準備用朋黨的藉口對復社開刀了?”(。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