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二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降旨命李鴻章陛見,是七月初的事。諭旨中説他“遵議海防事宜一折,言多扼要。惟事關重大,當此創辦伊始,必須該督來京,與在事諸臣,思審計,將一切宏綱細目,規劃詳,方能次第施行,漸收實效。”不必有所褒獎,而倚重之意,溢於言表。相形之下,十天以前左宗棠之被“傳旨申飭”榮枯判然,益覺難堪。

左李二人,一直是冤家對頭。多少年來明爭暗鬥,到了這年五月間中法成立和議,外患暫息,內爭即起,終於到了算總帳的一天。

發難的是劉銘傳。防守基隆的一年,劉銘傳受夠了台灣道劉璈的骯髒氣。劉璈是左宗棠嫡系,駐紮台南,勒兵扣餉,處處跟在前敵的劉銘傳為難。由於左宗棠督辦福建軍務,楊昌濬當閩浙總督,劉銘傳無可奈何。不過,他的委屈經由李鴻章的傳達,朝中完全明瞭,只以強敵當前,畢竟要靠左宗棠保障閩海,不便降旨整飭紀律,自亂陣腳。如今外敵已退,自然可以動手了。

當然,這也要怪劉璈太不知趣,稟請左宗棠在所借的洋款內撥發一百萬兩,辦理台灣善後,而且派委員到福州坐提。劉銘傳得到消息,一個電報打到北洋,隨即轉到京裏。醇王得報大怒。辦海軍要錢、修三海要錢、南漕預備恢復河運,治理運河要錢,而台南各地未經兵燹,並且劉璈徑收厘金,絕少接濟劉銘傳,庫中應有大筆款子,居然還要在借來的洋款中,提取百萬之數,簡直是毫無心肝了。

因此,發了一道電旨,嚴飭左宗棠不準擅發。這還罷了,壞的是還有一段告誡的文字:“左宗棠到閩後,每於調人差委,未經奏明,輒行派往,殊屬非是。嗣後遇有用人撥款等事,務當先行奏報,候旨遵行;不得再涉輕率,致幹專擅之咎!”接着又有一道電旨,命左宗棠和楊昌濬,查明所借洋款,還剩多少?

“迅奏候旨,不得輕率撥用。”一葉落而知天下秋,明明見得左宗棠的簾眷已衰。

於是劉銘傳不客氣下手了,以“匿厘金,道員通同作弊”的理由,運用福建巡撫的權力,將劉璈撤任查辦,同時飛章入奏。

手段雖狠,卻還是試探,所以對劉璈只是“撤任”朝廷復旨:“着即撤任,聽候查辦”是充分支持的表示,那就更可以放心大膽地窮追猛砍了。劉銘傳緊接着便又狠狠參了劉璈一本,指他“貪污狡詐,不受節制,劣跡多端。開單列款,請革職查辦。”結果,不僅“革職查辦”竟是“革職查抄”軍機處承旨,連發兩道“廷寄”一道給劉銘傳:“劉璈革職拿問,劉銘傳派員妥為看守,聽候欽派大臣,到閩查辦。”劉璈在任所的資財,責成劉銘傳派廉幹委員,嚴密查抄。一道是給湖南巡撫,張佩綸的第二位老丈人卞寶第,去抄劉璈在原籍的家。

此外還有一道明發:“命刑部尚書錫珍,馳驛前往江蘇,會同衞榮光查辦事件。”向來欽差大員查辦要案,多用假地名隱飾,明明是往四川,偏説到湖北,象這樣的障眼法,原是瞞不住人的,明眼人一望而知是查辦劉璈。

左宗棠當然要展開反擊,上奏攻訐劉銘傳棄基隆的詳細情形,指他喪師辱國之罪,過於徐延旭、唐炯。不想碰了個大釘子,所奉到的復旨是:“劉銘傳倉猝赴台,兵單糧絀,雖失基隆,尚能勉支危局,功過自不相掩。該大臣輒謂其‘罪遠過徐延旭、唐炯’實屬意存周內,擬於不倫。左宗棠着傳旨申飭,原折擲還。”卧疾的左宗棠,受此羞辱,病勢劇變,不能不再一次奏請開缺。當然,一道温旨是少不了的,準他卸欽差大臣的差使,不必拘定假期,儘管回湖南安心靜養。又恭維他“夙著勳勤,於吏治戎機,久深閲歷。如有所見,隨時奏聞,用備採擇。”同時叮囑:病體稍痊,立刻回京當他的大學士。

這道惓惓於老臣的温諭,寄到福州,左宗棠神明已衰,無從念聖恩了。延到七月二十七子時,一瞑不視,當時由福州將軍穆圖善、閩浙總督楊昌濬會銜出奏。奏摺慢,電報快,福建營務處電致北洋衙門,到第二天中午,京裏就得到消息了。

這是意外,然而亦非意外。左宗棠到了福建,諸事不甚順手,他雖以諸葛武侯自命,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志節,或者差相彷彿,但寧靜致遠的修養卻差得多。由於對法軍只好“望洋興嘆”抑鬱難宣,因而肝火極旺,終於神智昏昏,經常在喊:“娃子們,出隊!”左右亦就順着他的話敷衍。這些情形,京中亦有所聞,料知他不久人世了。

不過不管怎麼樣,他總是國家的元勳,慈禧太后一向優禮老臣,自然傷。而醇王回想左宗棠入京之初,氣味相投,論公,保他以大學士管理神機營;論私,以親王之尊,待以上賓之禮,並坐攝影,賦詩相贈。誰知這樣的誼,竟致不終!回首前塵,真所謂“不絕於予心”同時也覺得助李攻左,不免愧對故人。

因此,左宗棠的飾終之典極優。雖不如曾國藩,卻遠過於官文和沈葆楨。官文追贈太保,左宗棠追贈太傅;官文入祀賢良祠,左宗棠入祀昭忠祠、賢良祠,並準在原籍及立功省份建立專祠。諡法就更不相同了,官文諡文恭,這個恭字只對謹飭馴順的大臣用得着,不算美諡,而且於左宗棠的為人亦不稱。

因此,擬諡便費周章。諡典照例由禮部奏準後,行文內閣撰擬,由侍讀二人,專司其事。照規則,凡第一字可以諡文的,只須擬八個字,由大學士選定四個字,奏請圈定。一二品大員,如果是翰林出身,照例得諡文字,但當到大學士,雖不來自翰苑,亦得諡文,因此舉人出身的左宗棠亦得援例辦理。

這第二個字就大有講究了。最高貴的是“正”字,定製出自特恩,非臣下所敢擬請。第二個是“忠”字,這亦非比等閒。左宗棠當然不能與曾國藩比肩,諡作文正,但與林則徐、文祥一樣,諡為“文忠”應該不算濫邀恩典。因此,由大學士額勒和布,協辦大學士閻敬銘、恩承會同選定的四個字,就有“忠”字在內。

呈達御前,慈禧太后覺得“忠”字,不足以盡左宗棠的生平,便垂詢軍機,除此以外,還有什麼能夠表揚左宗棠平定西陲之功的好字眼?

禮王世鐸瞠目不知所對,便回頭看了看説:“請皇太后問許庚身,他的掌故記得多。”

“許庚身!”慈禧太后便問:“你看呢?”

“照諡法,左宗棠可諡‘襄’字,襄贊的襄。乾隆年間,福康安就以武功諡文襄。不過咸豐三年,大學士卓秉恬,曾奉先帝面諭:文武大臣或陣亡、或軍營積勞病故而武功未成者,均不得擬用襄字。所以內閣不敢輕擬。左宗棠是否賜諡文襄?請皇太后聖裁。”

下一页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