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籌備南方最後一頓大餐 第3页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李煜痛哭了幾場,雖然有小姨陪伴,減少了一些悲哀,但念及周後的舊情,還是下了不少傷心淚,因為他是一個天生的多情種子,喜新並沒有忘舊。

李煜剛辦完周後的喪事後,便正式冊立小姨子為新後。歷史上,稱周後為大周后,稱大周后的妹妹為小周後。

小周後天生慧質,曲意獻媚,不知從哪裏來楊玉環的霓裳羽衣曲,按譜校音,夜研摩,竟得神韻。自此以後,南唐的宮廷裏朝歌暮舞,霓裳羽衣曲迴盪於皇宮後院,惹得李煜意蕩神,沉浸於中,無心國事。

李煜一是傷故後,二是陪伴新寵,時哀時樂,深居宮中,臨朝的時候更是少了,他將國事都給大臣們去處理,他做起了甩手皇帝。如果沒有人請示,他也不聞不問,有時憂悶至極,便微服到娼樓院去散心。

這一天,李煜又微服出宮了,走到一家娼樓門口,見裏面有一個僧人擺宴喝酒,僧人獨坐中間,左手將一名女摟抱在懷裏,右手舉起一隻大碗牛飲,眾女圍在四周,有勸酒的,有唱歌取樂的,偎紅倚綠,熱鬧非凡,很是有趣。

李煜見狀,邁步走進去,一邊走一邊笑呵呵地道:“有不速之客一人到!”那個僧人也是一個豪放俗之人,見李煜雍容華貴,舉止非凡,雖然不知道他是國主,但從衣着看,肯定是一個富家公子,便請他入席,一同飲酒。李煜也不客氣,高踞上座,暢飲起來。這些女見李煜如此模樣,以為是那僧人的上客,爭着執壺把盞,上前勸酒,僧人以為是女們的常客,也是大碗相敬。直喝得酩酊大醉,才放盞離座,提筆在右邊牆壁上題了幾個字:淺斟低唱偎紅倚綠大師、鴛鴦寺主持傳風教法題罷,拋下筆,轉身向僧人一拱手,説聲失陪,便揚長而去。

僧人看着李煜遠去的背影,嘆地説,這是哪位姐姐的貴客,真的是瀟灑極了!

女鬨堂大笑,都説大師醉了,這個人我們沒有一個認識的。那僧人拍掌大笑地説,誰也不認識?這就更加有趣了,快找人去問一下,看他姓甚名誰,家住哪裏,下次喝酒,還是請他來一起快活!

正準備叫人趕上去詢問,忽然一個老媽跑進來,驚喜地問道:“大師好大的面子呀!竟然認識國主,今天這一桌酒,真的使我們蓬蓽生輝啊!”

“你説什麼?”僧人奇怪地問“誰是國主?”老媽便説,她在街口,看到剛才喝酒的那個人被一羣宮裏的人圍住,都説原來聖駕在這裏,總算是找到了,然後扶着那人上車,前呼後擁地去了。

僧人和女都驚訝不已,暗自慶幸,幸虧剛才沒有得罪他。

4、趙普罷相開寶七年(974年)四月,江南國舉行慶典活動,李煜給汴梁送了份請柬,趙匡胤乘機派翰林學士盧多遜出使江南,名義上是去參加慶典,實際上是去搞間諜活動。

李煜以最高禮節接待盧多遜,並安排專人帶着這個高級間諜將金陵的旅遊景點玩了個夠。盧多遜吃飽喝足玩夠了,捎帶大量的江南土特產,臨走的前一天,有意無意地對李煜説,朝廷要重修天下圖經,國史館獨缺江東各州的版圖。言下之意,要李煜提供一份江南的版圖資料。

李煜雖然有些不願意,卻也不敢拒絕,安排人連夜複製一份江南版圖送給盧多遜。有了這份圖,江南十九州的地形,軍隊駐防,户口數量,一目瞭然。這些家底是國家一級機密資料,李煜這個書呆子,就這麼輕易地拱手送人,南唐不亡國,那才是怪事了。

趙匡胤得到這些寶貴資料,暗自嘆道:李煜呀李煜,謝你給朕送來如此厚禮,不是朕要滅你,是你自己將自己送上斷頭台啊!

恰在此時,後周幼主病逝,趙匡胤為處理喪事,耽擱了一段時間,畢竟皇位是從人家手中奪過來的,心裏多少有些不安,因此喪事辦得很隆重,一是做樣子給後周的舊臣們看,二來也使自己的良心稍安。喪事剛剛辦完,宰相趙普又出了問題。

趙普是宋朝的開國元勳,陳橋兵變,他是策劃人之一,杯酒釋兵權,也是他的點子。當上宰相以後,十餘年來,協助趙匡胤總領朝綱,工作幹得有聲有,深得趙匡胤的信賴。可能是他家的風水盡了,倒黴的事情一件一件地降臨到他的頭上。

趙匡胤有個習慣,就是退朝後,經常要出去溜達溜達,只要他高興,隨時會走出宮,到街市上轉轉,或到哪個臣子家串串門,事先從不打招呼,得朝中幾位宰臣非常緊張,回家也不敢朝服。因為臣子見皇上,要穿上正規的朝服,否則就是失禮,失禮就是欺君,這樣的罪名,誰承擔得起呀?

一天晚上,趙匡胤心血來,又出宮了。剛出宮時,只是想去逛逛京城的市場。當時汴梁的商業非常發達,尤其是東華門街、酸棗門至潘樓街一帶商業更是旺達,一些珍珠、布匹、香藥鋪,金銀、彩易所,都集中在這一帶,店鋪寬敞,門面闊綽,易額動輒也是千萬,很是嚇人。趙匡胤走近東華門街口,突然想起了一件事,轉身向宰相趙普家走去。

恰巧在這天晚上,趙普剛剛接待了吳越王錢俶派來的客人,來人説宰相為國勞,實在是辛苦,特送來十罐海鮮,給宰相補補身子。客人剛走,海鮮還放在走廊裏,趙普來不及開罐看一眼,突然聽到家人來報,説皇上已經進了家門,來不及入內換衣,趙匡胤已入了大廳。

上一页 下一页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