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第一百七十一章以德服人蕭凡往文華殿大門急步退去。
他退得很快,像一個習慣吃敗仗的將軍逃跑似的,一潰千里的動作那麼的駕輕就。
逃跑,是一種生存技能,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生存技能,若學不會它,送命的可是自己。
——比如説現在,朱允炆就提了一個讓自己有送命危險的想法。
當欽差大臣,奉皇命去北平安撫朱棣?
蕭凡很奇怪,朱允炆那個天才腦袋怎麼會想到自己身上去。
他難道不知道自己跟朱棣結下多大的樑子嗎?
真去了北平,估計半路就會被朱棣派來的殺手幹掉,製造意外事故對那位玩慣了陰謀詭計的王爺來説,實在太容易不過了,欽差大臣又怎樣?人家都準備造反了,連當今天子都沒放在眼裏,哪會在乎殺一個欽差大臣。
總而言之,要自己當欽差大臣去北平安撫朱棣,絕對是個讓自己送命的陰險主意,如果提這個建議的人是黃子澄,蕭凡肯定會毫不猶豫的一拳揍得他滿地找牙,但提出這個想法的是素無心機的朱允炆…
打皇帝是不對的,算了,原諒他,下不為例蕭凡走得很快,生怕背後的朱允炆叫住他,他甚至考慮最近要不要請個長假,在朱允炆打消讓他去北平的想法之前,最好不要出現在他視線內,免得喚醒他沉睡的記憶…
反過來説,現在也是個報復政敵的好機會,請黃子澄最近多在朱允炆面前多轉悠兩圈,或者讓他多在朱允炆面前唸叨什麼“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載舟,亦能煮粥…”之類的話,朱允炆一煩他,肯定把他派北平去了。
好主意啊,借刀殺人,上策也。
蕭凡不由為自己的高智商暗暗得意…
削藩之策在蕭凡的鼓吹下,朱允炆終於放棄了黃子澄的觀點,同意了蕭凡的幾條建議。
這是個勝利,但只是小勝而已。
蕭凡看得出,黃子澄的話對朱允炆影響太深了,他之所以放棄黃子澄的觀點,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他很看重與自己的友情,不願因為這事讓友情產生裂縫。
對蕭凡來説,有這麼一位重情義的朋友,是好事。
對整個大明來説,有這麼一個情用事的皇帝,是悲哀。
以情為砝碼的認同,是蕭凡不願看到的,削藩是國家大事,是關乎整個大明王朝興衰的重大國策,不是講究禮儀客氣虛套的時候。睿智的頭腦,冷靜的判斷,以及果決的作風,才是一個皇帝應該具備的素質。
很明顯,朱允炆欠缺得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