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凡敵始有謀,我從而攻之,使彼計窮而屈服。法曰:“上兵伐謀。”秋時,晉平公
伐齊,使範昭往觀齊國之政。齊景公觴之。酒酣,範昭請君之樽酌。公曰:“寡人之樽進客。”範昭已飲,晏子撤樽,更為酌。範昭佯醉,不悦而起舞,謂太師曰:“我
成周之樂,能為我奏,吾為舞之。”太師曰:“瞑臣不習。”範昭出,景公曰:“晉,大國也。來觀吾政,今子怒大國之使者,將奈何?”晏子曰:“範昭非陋於禮者,今將慚吾國,臣故不從也。”太師曰:“夫成周之樂,天子之樂也,惟人主舞之。今範昭人臣,而
舞天子之樂,臣故不為也。”範昭歸報晉平公曰:“齊未可伐,臣
辱其君,晏子知之;臣
犯其禮,太師識之。”仲尼〔聞之〕曰:“不越樽俎之間,而折衝於千里之外,晏子之謂也。”譯文凡在敵人開始對我進行戰爭圖謀的時候,我要及時運用謀略戳穿它,使其陰謀無法得逞而不得不屈服。誠如兵法所説:“用兵的上策是以謀略挫敗敵人的戰爭圖謀。”
秋時期,晉平公打算進攻齊國,便派大夫範昭去觀察齊國的政治動態。齊景公設宴進行招待,當酒喝得興致正濃時,範昭竟提出用齊景公的酒杯斟酒喝。景公説:“那就用我的酒杯給客人進酒吧。”當範昭喝完自己杯中的酒,正想換杯斟酒時,晏子立即撤掉景公酒杯,仍用範昭所用之杯斟酒進客。範昭假裝喝醉了,不高興地跳起舞來,並對齊國太師説:“能為我演奏一支成周樂曲嗎?我將隨樂而起舞。”太師回答説:“盲臣未曾學過。”範昭無趣地離開筵席後,齊景公責備臣下説:“晉國,是個大國啊。派人來觀察我國政局,如今你們觸怒了大國的使臣,這可怎麼辦呢?”晏子理直氣壯地説:“範昭並不是不懂禮法,他是故意羞辱我國,所以我不能服從您的命令,用您的酒杯給他進酒。”太師接着説:“成周之樂乃是天子享用的樂曲,只有國君才能隨之而起舞。而今範昭不過是一大臣,卻想用天子之樂伴舞,所以我不能為他演奏樂曲。”範昭回到晉國後,向晉平公報告説:“齊國是不可進攻的。因為,我想羞辱其國君,結果被晏子看穿了;想冒犯他們的禮法,又被其太師識破了。”孔子聽到這件事後,讚歎説:“不越出筵席之間,而能抵禦千里之外敵人的進攻,晏子正是這樣的人。”解析本篇以《謀戰》為題,旨在闡述如何挫敗敵人的戰爭圖謀問題。它認為,當敵人謀劃戰爭伊始,我就及時運用謀略挫敗敵人的戰爭圖謀,使其因圖謀敗
而向我屈服。本篇引自孫子“上兵伐謀”一語,意思是,用兵的上策是挫敗敵人的戰爭圖謀。換言之,也就是運用謀略打破敵人的戰爭企圖,把戰爭消滅在萌芽狀態,從而達到孫子所強調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目的。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是説不以兵力直接與敵人
戰而又能夠戰勝敵人。可以認為,這是孫子對戰爭所希圖達到的理想目標。但是,必須看到,“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有條件的,只有在力量處於優勢,形勢非常有利,並且有符合客觀實際的正確主觀指導,才有可能不經
血犧牲而達成“全勝”這一理想目標。如果忽視客觀條件,片面強調“謀戰”而否定“兵戰”的必要
,則勢必陷入不切實際的唯心主義泥淖之中,而給自己帶來不應有的損失。這是戰爭指導者不可不加註意的問題。
秋時晉平公為了進攻齊國,先派範昭往觀齊國政情。齊相晏嬰運用其智謀於宴飲之間挫敗了範昭的多次挑釁,從而阻止了晉國即將攻齊的戰爭圖謀。這可以説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一個例證。晉國之所以打消進攻齊國的戰爭企圖,固然是晏嬰以其聰明才智和計謀挫敗晉使範昭肆意挑釁的結果,但也不能不看到,齊國自桓公開創的霸主地位,雖然到了景公時期已經喪失,但齊國仍不失為中原大國之一。晉平公要發動攻齊戰爭,對此是不能不有所顧忌的。這也正是他首先派人往觀齊國政情,爾後決定進攻與否的
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