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徵人盡望鄉 第2页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嬋娘紅光滿面,可知子過得滋潤。

嬋娘吩咐婢子將茶碗和食盒送了過來,二人坐在一處説話,初始嬋娘不過問些糕點的做法,必是要做與杜學士嘗的。

温榮也不點破,只瞧見嬋娘認真記憶的模樣就覺得有趣,不想曾經為了一局半盤棋可廢寢忘食的棋痴,如今在心上人面前變得如此賢惠能幹。

嬋娘忽然靜謐了片刻,終擔憂地與温榮説道,“榮娘,我擔心大哥,大哥與杜郎在一處當職,就連杜郎都發覺了大哥的不對勁了。大哥的心結還未解開,可無論如何大哥終究是尚主,倘若因此連累到府裏,真不知該如何是好。”嬋娘口氣哀怨,温榮實是無奈,她不過是個外人罷了,只能往好了的想,“丹陽公主心裏是有林大郎的,過些時順理成章説不得便好了。林大郎定能明白丹陽公主的心意,就如你與杜學士一般,能琴瑟合鳴。”嬋娘嘆一聲苦笑道,“丹陽公主的心意或許與我一般無二,可大哥卻與杜郎不同,杜郎心似浮萍,可大哥卻已是磐石…”若是浮萍,用心了就能留下,可磐石,不知丹陽公主是否有水滴石穿的耐心。…西州邊城北風捲席,目之所及皆是曠遠蒙白的冰雪,風雪中隱約可見三兩零落草木和折斷的白草。

西突厥大將阿史那步魯領五千兵馬,在碎葉城川道阻攔聖朝軍西進。僵持數後,李晟憑藉萬夫莫擋之勇力斬了阿史那步魯。

西突厥先路軍羣龍無首四處潰散。應國公、五皇子等人順利進入西州河城,可方成利已領兵退往火吐羅一帶。

聖朝兵士暫駐於碎葉城外,兵營前燃着熊熊篝火炙烤牛羊,慶祝斬突厥大將,首戰大捷。

李晟巡視了守營兵士,遣退侍衞後提水囊獨自登上巖壁石,巖壁石旁題着‘君不見沙場征戰苦’等詩句。

放眼望去是一片絕域蒼茫和邊庭飄搖,確是令人心生寂寥。

離開盛京已有數月,想來南院碧雲居的雪已化盡,温中丞一家該正式過繼到遺風苑了。夜裏李晟眼眸微涼,仰首將水囊清釀一飲而盡,梅花玉石在手心相撞發出了幾聲脆響。

李晟將漸次綴着梅花玉石的天青絲絛提至眼前,映着盈盈雪光,平靜笑容裏帶了幾許濛。

上元節那他打開食盒見到絲絛時,先是不敢置信的,後一聲不吭地戴上了。

李晟目光落在絲穗末處,眉心緊鎖,絲絛上本該有七顆梅花玉石,不知何時掉了兩顆,少了梅花玉石的那幾縷冰絲線捲曲纏繞。沉重的戎裝忽令李晟有幾分煩躁。

“五皇子。”身後傳來渾厚的聲音,是河道大總管應國公謝嗣業,李晟作勢要將絲絛收起,可謝將軍已大步行至一旁。

“謝將軍。”李晟起身畢恭畢敬地與應國公行抱拳禮。

應國公的征戰經驗和統兵佈勢,令李晟由衷佩服。

“如今方成利退往火吐羅一帶,定是投靠了阿史那賀真,阿史那賀真騎兵果猛,這一仗還有得打。”謝嗣業蹙眉説道。

李晟略沉思片刻,“再往西進就過曳河了,那時賀真必將領兵來拒,我等不若與王節度使兵分兩路,步兵據守南面高地,騎兵列陣北坡。”謝嗣業略思片刻,頜首讚許,“此法甚好。”應國公正要令李晟早些回營帳歇息,餘光瞥見李晟手中緊握的玉石絲絛,朗笑道,“可是心上人送的。”李晟一怔,面不變,自然一笑只作默許。

“念想隨身帶至邊關了,便是不願做白骨,誓要還鄉。”謝嗣業取出一隻魚口處金線已散開的舊香囊,豪道,“是惠娘與某的,那年某與惠娘未定親,但某答應吐谷渾一戰後回去娶她。”應國公所説的惠娘即是謝大夫人,是琳孃的生母。

李晟自書中讀過吐谷渾一戰,那一戰傷亡極其慘烈,祁連山脈大河上游谷底處,滿是森森白骨。

許是邊城缺水乾燥,李晟嗓子有幾分沙啞,“我不知回京後是否能娶她。”應國公與謝大夫人是早有盟約,可榮娘知曉他要離開遺風苑時,卻是鬆一口氣,一臉釋然。

應國公詫異道,“她已與旁人定親,亦或是為賤籍?”李晟搖了搖頭,“她未議親,為盛京貴家女娘。”應國公朗聲大笑轉身而去,“殿下早些回幔帳休息罷。戰事後憑藉軍功求聖主賜婚,無人敢攔你。枕邊人若無愛意,半生戎馬到頭來不過一場空。”

六月的盛京似被火爐炙烤般悶熱焦躁,温榮糊糊地靠在矮榻上看書,自庭院好不容易吹過一陣風,可卻熱滾滾的。

“榮娘,過幾五皇子就要將反賊方成利等一干犯官押解進京了。”温景軒一打聽到消息,就興沖沖地往温榮廂房來了。

温榮眼,她有聽聞五皇子力斬了西突厥大將。而後對抗阿史那賀真時,五皇子依勢布長矛陣。阿史那賀真騎兵多次衝擊長矛陣,都未撼動聖朝軍分毫。

最後聖朝步兵與騎兵夾擊大敗西突厥騎兵,阿史那賀真被活擒。李晟等人遵照聖主之意,與突厥可汗商議,用阿史那賀真換了反賊方成利。

不幾琳娘將全禮嫁去臨江王府,希望應國公能在之前趕回京。

温景軒自顧地動説道,“榮娘,待五皇子回京那,我們一道往天街瞧了熱鬧可好?”(未完待續。。)ps:謝親愛滴sunflower打賞噠平安符,麼麼噠╭(╯3╰)╮碼字的時候忽然有點心疼李五~~汗~~親們有木有粉紅票子,抹淚,粉紅票票零張好憂桑~~~

上一页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