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龍山下的童年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嚴慧窮教書先生的兒子李四光是農村中一位窮教書先生的兒子。

他的祖父母更窮。他們是蒙古族,不知道是由於什麼原因,在清朝光緒年間,沿途乞討,落到湖北黃岡的回龍山旁。

回龍山,蜿蜒起伏,氣象不凡。人們傳説回龍山原有九條龍蟄伏在這裏,後來都乘着雲雨回到龍宮去了,獨有那第九條小龍,捨不得這個地方,又返了回來,後來變成回龍山。它確實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李四光的祖父看到這個去處靠山有水,不願再四處,就帶着兒在一座破廟裏住了下來。

白天,他帶着兒子李卓侯上山砍柴打草,換點糧食、零錢養家活口。晚上,他帶着兒子在燈光下讀四書五經。

清朝的時候設有科舉‮試考‬。李卓候在父親的教誨下進府應考,倒也考上了一個秀才,只可借家中無錢無勢,因此也並沒有得到什麼出路,只得在離家比較遠的另一座破廟裏,設了一個館,靠着教幾個農村的學生餬口。

1889年10月26,李四光就在這回龍山下的下張灣裏誕生,因為他是父親李卓侯的第二個兒子,父親給他起名叫仲揆。

六歲,小仲揆跟着一位名叫陳二爹的老先生髮蒙了,他學習很用功,經常受到陳二爹的誇獎。

爸爸讓他這麼早就讀書,也是抱着“早發矇、早出息”的希望。家裏雖然貧寒,但是,他代給小仲揆的媽媽,家裏寧可少吃點油,每天晚上也要給孩子們一盞燈油,讓他們可以在晚上讀點書。

那個時候農村裏已經有煤油燈了,不過不是帶燈罩的,只有一燈論兒,在一鐵皮管蓋上,就着瓶裏的煤油燃燒着。這種燈,冒出來的火焰紅紅的,還帶着一股又黑又難聞的煤煙;它的火花,是一閃一閃的,飄忽不定。時間稍微長一點兒,就會燻得人的鼻孔裏和牙齒上都留下一層黑,腦袋也疼,眼睛也累。父親怕把兒子燻壞了,所以特地關照要給孩子點清油燈。

清油燈的優點比煤油槍子燈要強多了,它燈光清亮,輕煙不起,也沒有怪味。

晚上,小仲揆和哥哥面對面坐在一張桌子跟前,他不忙打開自己的書包,卻先看了看油盞裏的燈。媽媽在裏面放了兩,小仲揆用撥燈很輕輕撥去一,只剩下一

“就點兩吧,孩子。”媽媽疼愛地説,“這是你爸爸關照過的,別省這點兒油了。”

“不是這個意思,媽媽。點一,我可以多學一倍的時間。哥哥,是吧?”小仲揆説着,抬起頭看了看自己的哥哥。

好,其實也差不多一般亮。”哥哥同意。

媽媽也就不再勉強。小仲揆和他的哥哥就這樣默默地讀呀,寫呀,誰也不打擾誰,一直堅持到燈盞裏的油點完。

媽媽坐在他們的桌子旁邊,就着這一所發出來的亮光,搖着她的紡車。

晚上紡點紗線,還能換得幾個零錢,好買點火柴、油鹽,也給孩子們買點讀書用的筆墨紙張。

有心計的孩子小仲揆一共有7個兄弟姊妹,還有一個年老卧病在牀的爺爺,都指靠着他的父親教館的那點收入過活。在農村,家裏沒有一個男勞力,收入又不寬裕,那子可是很難過的。吃飯誰去谷?淘米誰去挑水?燒鍋誰去砍柴?

這一切,都靠小仲揆的媽媽。

下一页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