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被盜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皇帝會留在大慈恩寺齋戒、祈福,大家並不意外。

因為早在商量法事等具體程的時候,皇帝就曾過想留在新寺廟的意思。只是那時沒有明説,但在場的都是人,大家都聽出了皇帝的言下之意。

對此,大家都沒有意見,在一個崇尚孝道的年代,皇帝此舉,絕對稱得上至純至孝。

讓大家在意的是那個‘七’,更具體點説就是那個‘七’字。

怎麼就是七天了,三天、九天不是都很好嗎,怎麼偏偏就是個七。

不能怪眾人,怪只怪大家的記太好了,尤其是曾親歷其身的某些倒黴蛋,對這個數字更是印象深刻。

六七年前的那場吳王之亂,城門關閉了七,京城亂了七,亂軍在權貴聚集的坊區殺戮了七呀。

倒不是説這些人聽不得一個‘七’字,實在是近期京城的氣氛太過詭異。

二十多天前,京城又出現了城門提前關閉,宵也提前的情況,雖然事後太極宮很快便給了個類似‘誤會’的説法,但誰也不信。

大家久居京城,年長些的還沒忘了三十多年前的玄武之變,年輕些的對吳王之亂也記憶猶新。所以,對於京城最近一個月的緊張空氣,眾人都有了各自的思量。

在眾人神高度緊張的時候,皇帝又丟出了一個‘七’,怎能不讓大家產生聯想?!

但皇帝就是皇帝,只要不是關乎軍國大事的問題,他都不必在意旁人的看法。

百官和宗室心裏雖各種不安。但誰也不敢勸。

勸?要怎麼勸?

難道你能對皇帝説“聖人呀。最近京中似有幾分亂象,臣等擔心當年的‘吳王之亂’會重演…您若是真的想齋戒。不若齋戒三可好?!”好個p,皇帝能噴你一頭一臉的口水,你信不信?

要知道,在給還是太子的皇帝添麻煩這件事情上,吳王做得不必魏王少。

尤其吳王還正大光明的扯旗造反了,名頭就是‘太子不賢、清君側’,這如何不讓當今不記恨吳王?!

聖人與吳王的恩怨,在場的人心知肚明,所以。他們聽了皇帝的話,全都沒有出聲。

皇帝見狀,説了句:“看來大家都沒有異議,那此事就這麼辦吧。”接下來的簡單了,前來觀禮的百官立刻分作兩班,一班留在大慈恩寺陪皇帝一起齋戒,順便處理些要緊的公務,一班則返回各自的衙門,力求不讓相應的政府機構癱瘓。

而女眷們就更簡單了。她們也早就猜到可能要在大慈恩寺過夜,所以出門之前便將家裏的瑣事全都代清楚。

下一页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