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處理艦隊的細節事物本來就是談仁皓的職責之一,就算在絕大部分的時候,這些事情是由艦隊參謀長負責的,可是很多問題也是參謀長無法解決的,比如與司令部聯繫,向廠商施加壓力等等,這些都得讓談仁皓自己出面。
換裝新轟炸機帶來的保障設備問題非常嚴重,甚至可以説是直接影響到了艦隊的戰鬥力。在與朱榮哲談過的第二天,談仁皓就讓艦隊組織了一次測試訓練,按照一次放出一半的戰機組成一個轟炸機羣的標準,第一特混艦隊的三艘航母全部以戰鬥狀態進行了這輪測試,結果證明,轟炸機出發前的準備時間增加了一個小時,而且轟炸機的出動效率降低了近一半,以往只需要25分鐘就能讓一半的戰機出動,這次卻花了37分鐘的時間,而且還是在有充足準備的情況下才達到這個速度的。
訓練結束後,航空勤務部隊將問題總結了出來,混亂的編制,不配套的保障設備,勤務人員對新轟炸機掌握不到位,都是效率降低的主要因素。這些問題中,有一些是可以通過內部辦法解決的,有些則只能夠讓廠商來解決。很快,一些有用的意見就被總結了出來,而且寫進了報告裏面。
編制問題可以由艦隊自行解決,主要就是執行兩種不同任務的轟炸機難以迅速辨認,在緊張的維護與準備工作中,勤務人員很容易搞錯飛機。一名上士軍官提出了一個非常巧妙的解決辦法,那就是給不同中隊的轟炸機塗上不同顏的油漆,比如俯衝轟炸機塗成了灰藍
的油漆,而魚雷轟炸機則塗成了墨綠
。這樣,勤務人員就能夠一眼辨認出執行不同任務的轟炸機,而不是去看轟炸機垂直尾翼上的編號,自然也就不會發生錯掛彈葯的問題了。
也只有這個問題才能夠由艦隊自行解決,設備,還有轟炸機上覆雜的接口,這些都得由廠商想辦法,至少得主要由廠商想辦法解決。當時,艦隊的航空勤務人員只能夠自行改進部分保障設備,其效率是遠達不到作戰要求的。最主要的還是轟炸機上眾多複雜的,而且不統一的接口帶來的問題。
作為一種多用途轟炸機“獵鷹”在設計的時候就存在着接口複雜的問題。當時,還沒有接口標準規範這一説法,也沒有人想到這一點。而這麼多的接口肯定會產生混亂。比如,在作為俯衝轟炸機使用的時候“獵鷹”彈艙裏的炸彈就應該連接一個五接口,而在作為魚雷轟炸機使用的時候,則要使用七
接口,這兩個接口的位置靠得很近,且外觀難以辨認,勤務人員很容易搞錯,這樣一來,炸彈就投不出去。魚雷也不可能被正常啓動。
談仁皓將這些問題總結在了一份報告文件裏面。並且很快就送回了海軍司令部,由海軍裝備技術辦公室的人員負責去與廠商接洽,由廠商提出改進方案。也正是這件“小事”哈飛的工程師首先提出了接口標準化規範,並且還提出了“傻瓜”接口的製造標準,就如同工業標準化規範一樣,這些標準最初都是軍用標準,在戰爭結束之後,幾乎所有的由軍方提出的標準都被用到了實際的工業生產中去,成為了民用標準。現在全世界通行的大量工業標準實際上都是在戰爭期間提出來,並且首先在軍隊中得到推廣的。
從第六批“獵鷹”開始,廠商就對其進行了大範圍的改進,而且之前的五批轟炸機都被先後送回了哈飛,進行相應的改進。這是“獵鷹”的第一批改進型號,其飛行能並無實質
的提高。幾乎所有的改進都是針對在後勤保障中暴
出來的問題而做出的。當然,談仁皓當時並沒有拿到最新的轟炸機,第六批“獵鷹”要到28年初才會提供給海軍航空兵。
據海軍的反饋意見,哈飛在改進一些小
病的同時也在着手大力改進“獵鷹”的
能,特別是在美軍的a-1開始服役的時候,哈飛更是將“獵鷹”的改進工作放到了首位,並且
據一些特殊的用途製造了一些專用型號的“獵鷹”最先服役,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獵鷹”的第一種專用偵察機。
偵察機是海軍一個極為重要的機種,特別是對海軍艦載航空兵而言,偵察機的重要甚至不在轟炸機與戰鬥機之下。之前,帝國海軍一直將轟炸機作為偵察機使用,而且所有偵察型號的轟炸機都全部保留了轟炸能力,以最大限度的保徵艦隊的航空作戰能力。可問題是,這些由轟炸機臨時充當的偵察機在
能方面肯定有所欠缺,不管是最初的“魚鷹”還是後來的“
水鳥”實際上都算不上是出
的偵察機,只是因為海軍一直沒有因為偵察機的缺陷而導致慘敗,所以才沒有提出發展專用轟炸機的要求。
哈飛最初也只是在“獵鷹”的基礎上發展一種通用偵察機,同時保留其所有的轟炸能力,而且海軍也批准了相關的研製工作,可在獵鷹裝備了部隊後,很多問題就反饋了回來,其中要求獲得一種專用偵察機的呼聲非常高。按照艦隊反饋的意見,專用偵察機可以降低部分轟炸能力,但必須要提高其偵察能力,比如速度,航程,通信距離,以及在遭到敵機攔截時的生存能力。另外,海軍也希望能夠讓轟炸型號的“獵鷹”具備一定的偵察能力,但不要求過於全面,只是作為專用偵察機的補充力量使用就行了。
針對海軍的要求,哈飛啓動的第一個改進項目就是偵察型的“獵鷹。”按照海軍提出的技術要求,偵察型號的“獵鷹”取消了內置彈艙,並且在此基礎上優化了氣動佈局,安裝了功率更大的專用電台,並且取消了對發動機輸出功率的限制。經過一番改進後的偵察型“獵鷹”被命名為“偵察鷹。”與“獵鷹”相比“偵察鷹”因為取消了內置彈艙,以及減少了部分裝甲,飛機的空重由6528公斤降低到了5687公斤,降低了800多公斤。另外,機身內部油箱的容量擴大了近三成,在不攜帶外掛副油箱的情況下,其最大飛行距離提高到了1100海里,如果外掛一大兩小的三具副油箱的話,其航程達到了1900海里。最大的能提升還是速度,在半油測試飛行時“偵察鷹”在5000米高度上飛出了410節的極限速度,這甚至比當時絕大部分的戰鬥機還要飛得快,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其加速
能相當出
,在使用極限功率的情況下“偵察鷹”的加速
能甚至比“遊隼”還要出
。在幾次測試飛行的時候“偵察鷹”就用其優秀的加速能力,輕易地甩掉了扮演假想敵的“遊隼”讓戰鬥機飛行員也無不
慨。而其電台的作用距離也從350海里提高到了450海里,唯一的問題是,新電台的故障率非常高,而電子廠一時也沒有拿出更可靠的電台出來。
“偵察鷹”的“超級”能是要付出代價的。因為沒有了內部彈艙“偵察鷹”幾乎沒有轟炸能力,後來哈飛仿照“遊隼”以及美國a-1的方式,在機翼下設置了幾個臨時掛點(“獵鷹”後來也做了類體的改進),才使“偵察鷹”能夠掛載小型炸彈,或者是火箭彈。具有了有限的轟炸能力,但不可能掛載重磅炸彈與航空魚雷,執行對海轟炸任務。另外,減少了裝甲後“偵察鷹”的生存能力有所降低,很容易被損毀。其實偵察機的最佳生存手段就是速度,被敵人的戰鬥機追上了的偵察機十有八九都將被擊落,只要速度夠快,能夠溜掉,那要不要裝甲也無所謂。
第一批“偵察鷹”是在27年年底製造出來的。因為有“獵鷹”積累下來的試飛數據,試飛工作只花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海軍提出了部分改進意見,包括增加翼下掛架等,哈飛迅速的完成了改進設計,到28年1月份的時候,第一批批量生產型號的“偵察鷹”就下線了,並且在第一時間按內提供給了前線作戰的艦隊航空兵,替換掉了那些臨時充當偵察機使用的“獵鷹。”
“偵察鷹”是帝國海軍第一種專業艦載偵察機。而且也是當時幾乎不會被敵人擊落的第一種偵察機。哈飛並沒有因此固步自封“偵察鷹”只是第一種偵察型號的“獵鷹”後來,隨着雷達小型化,哈飛還在戰爭結束前完成了配備又對海搜索雷達的“偵察鷹”並且將其命名為“電子鷹”後來,這種偵察機成為了帝國海軍第一種雷達預警機。
“獵鷹”的其他改進型號也相繼面世,比如使用了更大功率發動機的轟炸型號,強化對地打擊能力的型號,,後來,甚至出現了可以執行戰術核轟炸任務的專用型號。也正是眾多的改進型號,使“獵鷹”在戰場上服役了近半個世紀的時間,就算在噴氣式戰機出現之後“獵鷹”仍然繼續服役了近三十年的時間,而且堅持到最後的幾乎都是改進型號。
大戰期間,真正全面裝備部隊的就只有“獵鷹”以及“偵察鷹。”當時,第一特混艦隊配備的也只有“獵鷹。”由同一機型衍生出眾多的改進與專用型號,這對艦隊的後勤保障來説是一個巨大的好處,能夠極大的減輕後勤保障的壓力。
第一艦隊是在二十上午到達了考愛島南部海域的,第三艦隊提前了一天到達,其部署位置在考愛島的東北海域,其艦載轟炸機已經參加了前一天的戰鬥,為陸戰隊提供了強大的航空火力支援。到達戰場的當天,第一艦隊的轟炸機就各飛了一個架次,反而是戰鬥機多飛了一次“遊隼”的強悍對地打擊能力起到了頂替轟炸機的作用。
攻打瓦胡島的作戰行動是由廖漢翔直接遙控指揮的,他沒有給兩個前線將領太大的權限。方孝賢在後方負責組織兵力,並且協調其他部隊配合陸戰隊進攻。龍震負責前線的戰鬥指揮。這也算是將兩名陸戰隊將領的能力都合理的發揮了出來吧,至少從前幾天的戰鬥反應來看,龍震與方孝賢都很好的扮演了自己的角,沒有鬧出什麼大問題來,而且前線的戰鬥進展得比較順利。
陸戰隊是在瓦胡島東面登陸的,沒有直接選擇在珍珠港附近上岸,主要是瓦胡島上的美軍兵力密度相當大,而且主要就集中在珍珠港附近。如果直接選擇在珍珠港上岸的話,陸戰隊肯定要遭到美軍的頑強抵抗,損失也不會小到哪裏去。相反,選擇在美軍防禦兵力相對薄弱的東面上岸,然後藉助航空兵與艦隊的強大支持發動進攻。這種戰術安排比較保守,而且花的時間不會太少,需要耗費的彈葯更是巨大,但卻能夠有效的減少戰鬥傷亡,控制傷亡成為了海軍最重要的目的,沒有任何軍人希望在獲得勝利的前一刻陣亡!
在三天的作戰中,第一艦隊與第三艦隊的航空兵出動強度都不是太大,實際上,也沒有能夠發揮多大的作用,反而是那些仍然使用老實轟炸機的海航岸基部隊,以及戰鬥機部隊的表現比較突出。談仁皓也沒有過於嚴格的要求,只是希望飛行員能夠在實戰的環晚下悉一下新的轟炸機。到23
的時候,大部分飛行員在戰場上都飛了3到5個來回,對新轟炸機也有了更深入的瞭解。也就是在這天晚上,新的情報送到了。